前兩天,在熱搜上撞見了徐崢和陶虹的女兒:徐小寶。
鮮少在公眾視野裡露面的徐小寶,和王俊凱搭檔,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的《最後一課》裡,迎來了自己的熒幕首秀。
穿著黃色連衣裙的小寶乖巧地站在爸爸面前,認真聽戲。
上熱搜的原因,是被網友辱罵「太醜」。
「長成這樣也配和王俊凱搭戲?」
「爹媽都還行,怎么女兒就這副鬼樣,所以這是『正正得負』?」
甚至還有人直接惡語中傷,給徐小寶貼上了「最醜星二代」後繼有人的標籤。
11歲的徐小寶,容貌算不上驚豔卓絕。
《女人30+》這檔節目裡,陶虹也承認,女兒小時候被班級同學罵她醜,哭著回家。
面對受了傷的女兒,陶虹的一番話,真摯且驚豔。
「我必須誠實地告訴你,你長得不醜,但也算不上漂亮。
不過,我可以再告訴你一個特別棒的事情,就是你長得獨一無二,誰都沒有辦法複製你。」
都說語言是把雙刃劍,在毀掉和成就孩子這兩件事情上,父母都有著絕對的語言天賦。
而陶虹,恰恰就將後者發揮到了極致。
陶虹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圖書館管理員。良好的家風下,自然而然地繼承了父母的個性:
獨立、冷靜、努力、克制和剖玄析微。
2008年,徐小寶出生。陶虹就說,孩子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於是和徐崢分工,決定自己花更多時間把重心偏向了女兒。但陶虹沒有完全犧牲自己,反而在親子教育上有獨到而犀利的見解。
有一次,陶虹有工作要出門,小寶擋在門口抱著她的腿,用自己的方式阻止媽媽。
陶虹耐心說道:
「人都要工作,不工作就買不到好吃的,也不能住大房子。工作是媽媽的樂趣,你將來也會有自己的樂趣。」
她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卻也拎得清父母孩子的距離。
幾年前,《家教》雜誌採訪陶虹,她語出驚人:孩子永遠是白眼狼!
孩子永遠是白眼狼,我就是要支持她做白眼狼。長大了就自己去飛,我們各自都活得精彩。
我不會為孩子而活。無論我們再愛孩子,她也是個客人。
如果我把自己的將來都給她,以後她反而會看不起我,而且她得多堅強,才能承受這樣沉重的愛和壓力?
在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多數父母都將孩子視作自己的私人物品,任意差使。這番話,顯得尤其清醒。
誠然,父母創造孩子時,並不是像藝術家創造一副油畫或者陶藝家刻出一件陶器那樣精雕細琢。
我們只是啟動了一個發展過程,然後讓這個嬰兒出現了。
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形容的:「首先是在母親的身體裡住上了一個房客,之後這位客人會住到家庭裡面一段時間。」
時間推移,Ta總有一天會背著行囊離開。
而父母唯一的使命,就是在「行囊」裡裝滿這一趟旅程中用到的:健康的人格和成熟的情緒。
徐小寶畫給陶虹的母親節「獎狀」
徐崢曾說,娶到陶虹,是我高攀了。
從入選國家隊,拿下全運會的花樣遊泳冠軍,到斬獲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的演員,陶虹在每個身份的轉變中,手裡握著的都是最頂尖的劇本。
這樣的人生贏家,卻主動選擇在女兒面前,做一個「失敗」的母親。
在小寶小時候,陶虹給她買過一套積木。
但漸漸地,她發現了一件不對勁的事情:這種最基礎最簡單的積木,女兒碰都不碰。無論她再怎麼誘導,女兒都不願意。
她猜測,可能是積木買得太小了,女兒摞不上去。
於是就買了大塊的輕型積木,但女兒還是不敢。
陶虹花功夫觀察女兒,發現原因在於:她自己玩得太好了。
「我每次把積木搭得特別宏偉,很高,或者很多樣性。我女兒看了可能就會想,我搭不成這樣,那我就不碰它了。」
知道這點以後,陶虹就開始嘗試。她故意在女兒面前把積木搭歪,全部弄倒。
那一瞬間,陶虹捕捉到了女兒眼睛裡突然閃過的一絲光亮。
她對徐崢說,你要在她面前表演一下:失敗是什麼。
於是,徐崢也坐到女兒面前,表演了一場「搭積木失敗的過程」,陶虹就在旁邊陪演「大人也會失誤」。
小寶知道了「原來爸爸媽媽也會失敗」,從此以後,很願意去嘗試搭積木,再也不會害怕自己搭得不好了。
《圓桌派》裡,李玫瑾教授也說:父母要學會示弱。大人做的少了,孩子做的多了,慢慢地也就成長了。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父母之於孩子,其實是此消彼長的平衡關係。
父母后退,孩子才有膽量前進。
再溫柔的媽媽也有訓斥孩子的時候,陶虹也不例外。
她運動員出身,時間觀念很強,對自己的要求嚴格,基本屬於軍事化作風,從不遲到。
那一天,時間很趕,就在臨出門的時候,女兒把一玻璃杯的牛奶「啪」的一下,摔碎在地上了,那場面,慘不忍睹。
陶虹怒火攻心,衝女兒就吼:你怎麼回事啊!
那一吼聲,嚇得女兒一哆嗦,沒有哭,就直愣愣地盯著媽媽。
看到女兒的反應,陶虹當即就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我看到了她的恐懼。」
她說,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那這個世界還有誰能包容她?
很快,第二次類似的事情發生了。
這次小寶不小心摔碎在地上的,是滿滿一整玻璃杯的蜂蜜,比牛奶更難清理。
但陶虹的第一反應,是走過去輕輕抱住了女兒。
她輕撫著女兒的後背,柔聲道:「害怕了吧?沒事沒事。」被抱在懷裡的小寶,瞬間就哭了出來。
陶虹說,所有的孩子,你只要批評ta,她就會遠離你。我要改正的,是不能讓孩子的記憶裡留下媽媽不允許我犯錯的概念。
中國式父母,總是愛扮演孩子的上帝。
我們擁有的不過是和上帝相像的能力:照著自己的模樣,製造了一個模樣相像的人類。
但在訓斥孩子的時候,所有父母都是以一個上帝的姿態,去評判孩子的對錯。
在教育這場遊戲裡,父母制定規則,孩子被迫遵守。闖過關的人獲得掌聲,闖不過的,就得承受以愛為名的打擊。
可當自己都算不上是模板式的榜樣時,那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完全聽話呢?
騰訊新聞曾主辦過一檔演講節目《@所有人》,第一期裡,邀請了陶虹。主持人說她是「為了孩子,在自己身上投入最多的母親。」
時尚雜誌《VOGUE》真實記錄了她和女兒的日常生活,在她家裡,有滿滿一牆壁的育兒書籍。
在一個弱小的,一切都依賴於她的小生命面前,她卻越來越謙卑。
她說,很珍惜女兒給我這次學習的機會。
於是這一學,就是10年。
為了處理好自己和女兒的關係,陶虹還上了很多很多的課程。
想通過不斷地進階自己,把曾經做得不完美的東西,在將來處理得更加完美一些。
她將這些學習來的教育知識點,稱之為對付孩子的「武器」。
不斷地積累,她發現不論和女兒產生什麼樣的矛盾衝突,她都可以隨意操起一把最稱職的「武器」,把女兒教育得服服帖帖。
以至於長時間過後,女兒已經知道自己犯錯媽媽會如何教育自己,便開始反抗。
這讓陶虹心生警醒:不管用什麼「武器」對付孩子,都不是最棒的。
手裡掌握的育兒知識都很有用,在實戰過程中,讓她戰無不勝。
但最重要的是,她沒有想贏女兒。
打敗了女兒,有什麼好驕傲的呢?
她希望自己和女兒是永遠能夠保持溝通的,有一個愛的流動,這靠「武器」是解決不了的,只有不斷地去磨合和溝通。
一個有愛的人拿著它的時候,它可以成為一個促進愛的武器。
但如果是一個充滿著指責、批評態度的人拿著它的時候,帶來的只有距離和傷害。
在育兒這條路上,永遠沒有一個絕對的「教育觀」。它是隨著父母自身的成長、和孩子的不斷成熟中不停改變的。
與其去修煉這些外在的技能,不如保持一顆在孩子面前的謙卑學習之心。
這就是「育兒即是育己」的最高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