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柳飄飄
《演員請就位2》播出還未過半,就已經貢獻了N個點(撕)評(逼)名場面。
場上演員互飆演技,場下導演犀利評判,稍有不慎就會把口碑名聲輸個精光。
影視圈看似光鮮亮麗,實際競爭也相當殘酷,並不亞於我們的職場生活。
所以,《演員請就位2》暴露的X大職場潛規則,你踩中了幾條?
有實力被選擇
才有能力做選擇
40位演員剛一出場,就被按照市場評級劃分成了S、A、B三個等級。
等級最低的B組,坐的是毫無舒適度可言的「冷板凳」,稍高一級的A組則是帶有靠背的獨立椅子。
而最高等級的S組則是舒適度滿分的寬大沙發。
第一輪競演中,40個演員怎樣選擇19個劇目中的各個角色,當然也是按照排名從高到低。
市場評級越高的越有話語權,有優先選擇的權利;
而等級越低的人,只能挑別人剩下的角色,甚至被動地被選擇。
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
「選擇權永遠由你的實力決定,實力不夠的人只能等著被拋棄。」
很殘酷,卻也相對公平。
也許你會說,B組也有很多有實力有演技的優秀演員如黃奕、曹駿等,因年齡、流量等各種因素而被否定。
可轉念一想,這個世界其實本就如此。
同樣的工作,5年經驗和10年經驗所積累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所能承擔的責任也是不一樣的。
你的工作年限越長,往往也意味著你的能力越強,這二者之間是一種正向倍增的關係。
一旦你違背了這種關係,就無法獲得認可,進而喪失好的機會。
趁早接受社會的真相
學會如何與之相處
在職場中,有一個很殘酷的「35歲現象」:
當你到了一定的年紀,安穩平和的好日子就會徹底結束,比你年輕、比你有衝勁的後浪,會毫不留情地把你拍死在沙灘上;
你比他們有經驗,有技巧,他們比你有精力,有熱情;你一天只能工作8個小時,他們一天能工作16個小時;你要3萬的薪水,他們只要8千的薪水……
一時的榮譽並不能伴隨你的一生,人生始終要向前看。
想要再次贏回自己的戰場,就要重新建壁壘,且建得越高越好。
就比如我很欣賞的溫崢嶸老師,在得知自己被市場拋棄後,她並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不理智地向年輕女演員發起進攻。
她對自己有明確的認知,也懂得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角色。
在與同組後輩女演員的合作中,她並沒有像其他組的前輩那樣倚老賣老,也沒有故意弱化對手凸顯自己。
而是不斷與對方磨戲,兩人共同努力交出一份完美答卷:
她明白自己的優勢,也認識到自己的劣勢。
在認清真相後很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並找到最適合的突破途徑。
當然,溫崢嶸最終也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不僅贏回了尊嚴,更重新獲得S級的入場券。
你看,在職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或輸家,只要比賽還沒結束,人人都有機會。
從前,是不進則退
現在,是不進則出局
節目播出後,很多人都被胡杏兒圈了粉。
作為TVB視後、紅了20年的老前輩,在競技舞臺上與新人們捉對廝殺,本就讓人感到意外。
可她卻並不是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而是出人意料地謙遜、努力。
為了挑戰《親愛的》中李紅琴這一經典形象,她不惜梳著油頭,穿著從市場淘回來的有異味的舊衣服扮醜:
甚至為了貼合角色,硬是逼自己在短短幾天內就學會了安徽話,不帶一絲自己的家鄉口音:
一切好東西,都是稀缺資源。
是稀缺資源,就一定會有競爭,你想要最好的,就必須參與競爭。
不要坐上了高位,就可以安逸養老,讓聽得見炮火聲的人做決定,遠離一線,業務生疏並不是什麼好事。
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人比你優秀比你有能力,卻比你更努力。
在職場上,無論你有多聰明多努力,總會有遇到瓶頸、感到疲憊迷茫的時候。
這其中,有人停下了腳步,休息一段時間再捲土重來,卻發現戰場早已不是那個戰場;
有人選擇了放棄,就再也沒有重來的機會。
只有那個一直堅持不斷突破、一程一程扛下去的人,才會比這些人始終領先一程。
很少有人能做到絕對的無可取代,但至少,我們要努力讓這種被取代的成本變得更高一點。
提升的第一步
是正視並承認自己的錯誤
在某期節目中,有一幕特別尷尬。
已經拍過不少電視劇、有著豐富表演經驗的李溪芮,在比賽中選到了自己心儀的角色,卻在舞臺表演中多次失誤。
表演結束後,還不等導演開口,她便以退為進,聲淚俱下地表示自己有多愛這個角色又有多麼意難平:
一番長篇大論,就是不承認自己業務能力有問題,反而給自己找遍了各種藉口:
「演成這樣我自己也接受不了……我不是一個不會演戲的人,我怕大家看了這個覺得我不會演戲......」
當然,她的這一番「辯駁」並沒有讓她收穫同情,從而逃過一劫。
而是直接招來了趙薇的一番diss:
「在臺上站的時候,真是很矯情,作為一個演員,應該是那上面是最重要的,在這臺上的戲比上面還足,我覺得大可不必。」
在失誤面前,面對一個比你有著更豐富經驗的人,狡辯,並不是解決問題和獲得認可的正確方式。
人們總是想辦法去掩蓋自己已經發生的失誤,試圖將自己所犯的錯誤合理化,試圖用最合理的解釋,去為自己辯解。
可這樣的操作,在別人看來反而是欲蓋彌彰。
很多人在犯錯誤後,會因怕丟人、怕被指責而找盡各種理由,去掩飾自己的錯誤。
殊不知,勇於承認犯錯,再吸取教訓,才是面對失誤的正確方式。
糾正錯誤的第一步,就是要正視錯誤。
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這個節目裡很多選手演技真的一言難盡,美其名曰是「來學習的」。
可對觀眾來說,我們看的是「演員請就位」,而非「演員訓練營」,沒有人可以無底線容忍你的不敬業。
節目中有很多不能稱之為「演員」的藝人,站上了表演的舞臺,其實不管是演員還是其他職業,跨行轉業這一現象並不少見,但——
機會永遠都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想要轉型當演員的主持人張大大,在面對被挑剩下的角色後,毫無表演經驗的他,被爾冬陞質疑有沒有看原版電影學習,竟然還能理直氣壯地說「沒有」。
隨後還試圖通過自己「新人演員壓力大」來賣慘:
而同樣非科班出身的辣目洋子又是怎麼做的呢?
為了讓表演區別於原版,也更本土化,她在背後沒少下功夫。
比如讓角色帶有口音,融入中國底層婦女的平實口吻與性格等,細膩又貼近現實的處理,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了:
在職場,你要展現的是你的能力,即使不是完美的工作能力,也要是你的思考能力。
每一個踏入職場的人,都應該主動學習、做好最起碼的準備,而不是空著手只等著別人來教,拿「我是來學習的」說辭,當遮羞布。
不管是演員也好,普通的打工人也罷,如何擁有在職場上不被淘汰、逆流向上的競爭力,永遠都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什麼一夜成名、突然爆紅。
有的,只是別人不曾關注時,日復一日的默默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