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乾燥加上疫情因素大家勤洗手,手部肌膚出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手部幹癢、龜裂都是常見的症狀。
我們每天都靠手接觸各種不同的物質,加上可能會碰觸到髒汙或細菌,比起臉或其他地方,手的保養更重要。保養手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塗護手霜,在挑選護手霜時應該如果選擇?今天就讓您一次全了解。
護手霜有效保溼7種成分,但不要迷信「植萃精華」
市面上護手霜成分百百種,但總體來說有效成分包括凡士林、尿素、乳酸、丁二醇、甘油、乳木果油、維生素E等等。
質地的選擇上,濃稠的比液態水狀好、滋潤度比較高,所以乳膏比乳液好。另外也建議挑選沒有香味的護手霜,因為有香味可能是了添加香精,會刺激皮膚,尤其如果已經乾裂或溼疹,會讓情況更惡化。如果買不到沒有香味的護手霜,那麼可以使用用於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乳液,這類產品低敏、無香氣,同時也具有保溼效果。
此外,許多產品會添加植萃精華,宣稱含有植物萃取的產品可以降低發炎、修護傷口。但事實上含有植萃不意味著比較安全或天然。
植萃範圍太大,其成分依各家廠商選用,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成分更加複雜,反而比一般護手霜的原料更難了解,例如檸檬是純天然,但卻容易引起皮膚光敏感。而真正由植物萃取出的成分佔護手霜多少比例也很估算,不見得比一般護手有效。此外含植萃的產品通常帶有香味,可能對開裂的傷口帶來刺激。
塗護手霜要有技巧,效果才最好
使用護手霜也有技巧,很多人護手霜用了之後手還是幹,狀況改善有限。
當中的原因主要是擦的次數太少,有些人是洗澡後才擦,這對於已經乾燥的手保溼度不夠,所以要看自己肌膚的狀況,如果指尖已經開始乾裂、脫皮,那麼建議1天擦4~5次或每次洗完手後就使用。
另外,護手霜只能補水卻無法鎖水,因此擦完一段時間後就會幹;有人只使用凡士林,但凡士林只能鎖水無法補水,所以兩者可以相互搭配,先擦凡士林再上護手霜。
選擇市面上也出現了手膜,它的原理與面膜類似,敷上去之後可短時間內提高水分。手膜的滋潤成分比一般護手霜濃度更高,效力強、較持久。所以平常每天洗完手後,都要擦護手霜,但手膜不必每天都敷,1~2天甚至一周1次即可。
日常中,手部保養的5個秘訣
1.能用水和肥皂洗手就不要用乾洗手液,因為成分中的酒精會把水分帶走。
2.騎電動車、自行車車戴手套,冬天乾冷的風吹到手會加速手部水分流失。
3.出門擦防曬,開車時也建議帶袖套,可以避免長斑。
4.洗手時的水溫不宜過高(約25~30℃),因為熱水容易將皮脂洗掉,破壞皮膚屏障,最建議用溫水洗手。
5.不要使用太強效的清洗劑。清潔劑大部分都會使用表面活性劑,表面活性劑又分為四種,化學合成的方式不同,各自又可以製造出不同性質的表面活性劑。一般消費者很難了解是強是弱,所以可儘量挑選溫和洗淨或相關字樣的清潔產品。
6.不要過度清除手部角質。雖然很多商家宣傳手部去角質可以讓肌膚光滑透亮。但角質其實是皮膚的城牆,過度去角質反而會傷害皮膚,況且手也不是臉,我們是用手來工作、玩樂、接觸世界,沒有必要為了好看而破壞手的角質層。此外角質層的代謝過程為28天,根本不需要靠外力來處理。
出現大範圍幹癢脫皮就應該就醫
皮膚中有兩層結構,一個是角質,一個是皮脂膜,有些人天生皮脂膜分泌的油脂不足,加上天氣乾冷,手就容易乾裂;有些人常碰到洗劑或清洗東西,手部肌膚被反覆刺激、破壞,也會幹癢、脫皮。
如果是從指尖開始脫皮泛紅,用護手霜會有幫助,但如果平時疏於保養和自我保護,脫皮泛紅的面積越來越大了、甚至出現刺痛等發炎狀況,這種時候依賴護手霜就沒什麼幫助了,趕緊就醫才是最好的。如果一直拖著只自己塗藥、不就醫,耽誤了治療時機,會讓治療更加漫長和複診。
體檢找宜檢,約到便宜、實惠的套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