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要分離的人經常會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他日有緣再會。」想必對於許久不見,快要分離的人來說,聚會是必有之事,那麼聚會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有人說,是懷念過去的學生時代,懷念曾一起同窗苦讀的情誼。高考過後的你,一定急於釋放壓力。於是有人提議,來一場聚會吧。班群裡議論紛紛,高興的,不樂意的,能來的,不能到的,最終在人不齊的情況下,班級聚會還是如約舉行了。這種聚會,通常都是由班級裡比較活躍的人組織,而參加的多半是與他們關係良好的同學,儼然一個小集體。
有人說是為了攀比,炫耀,有成就感。的確,有錢的人最喜歡的聚會,吃飯,展示自己有多優秀,看吧,我衣錦還鄉了。而窮人多半是不願參加的。
還有人說是為了鞏固情感。我仍然記得大學時,班裡進行過「轟趴」活動,美其名曰互相認識,增強情感。當時,是租了一個小型別墅,自買食材,一天下來,開銷也是很大。我同舍友講不願參加,因為本身生活也不夠寬裕。許是不參加的同學較多,班幹部也不樂意,畢竟是班級活動,應積極參加,團結一些,要是錢不夠,可以借。
本著這個意思我也去了,但結果卻很讓我後悔。因性格比較內向,也沒什麼朋友,就覺得很不自在,除了吃就是隨時拿著手機,看著手機上的應用,打開、退出、再打開,不知所措。有人唱歌,有人聚在一起聊天,都很開心,除了我。
後來他們玩遊戲時,也沒有確定人數夠不夠,似乎他們是忘了我。我以為他們有人會找我,可是……我無比得想要逃離這裡,一直熬到下午六點,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學校的人。
我一直都在想,我究竟為什麼要來?我交了錢,也沒怎麼玩,更沒怎麼吃,要是不去,我可以用這些錢在學校吃三四天,就因為那所謂的班級團結。可那帶給我的卻失望和厭惡。
聚會其實就是許久未見的好友在一起吃吃飯,聊聊自己的經歷。聚會的前提得是好友,不然總有那麼一兩個人很孤單,這樣壞了某些氣氛,那一兩個人也不自在,與其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