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吳敏 北京報導
時隔近一年,又有中資小股東掛牌欲出清史帶財險股權。近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一份保險股權轉讓公告,掛牌標的為史帶財險的280萬股股份,佔該公司總股本的0.2%,轉讓底價為448萬元,掛牌時間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15日。該筆股權的轉讓方為崑崙信託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是史帶財險排名第6的小股東。若轉讓完成,崑崙信託將徹底退出史帶財險股東行列。
自2011年史帶世界有限公司通過旗下兩家子公司入股史帶財險之後,通過不斷增持,持股比由2011年時的20%增長至97.58%,「史帶系」成為控股股東。近兩年,史帶財險不斷有中資小股東退出,且接盤方均為「史帶系」。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員朱俊生向本報記者表示,從過去的歷史軌跡看,這筆股權也很有可能被外資股東接下,「史帶系」完全控股這家公司後,可以更好的執行自己的發展戰略。可以看到,在外資股東佔據主導地位之後,史帶財險整體業務發展方向和戰略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外資控股97.58% 停做車險實現六年盈利
史帶財險的前身是1995年1月25日在上海市成立的大眾保險,初始股東包括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國際集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上海大眾公用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26家大中型企業。
作為上海金融國資國企改革的總體部署,2011年大眾保險引入史帶國際作為戰略投資者,持股20%,一舉躍升至第一大股東。
2014年2月,經中國保監會批准,史帶國際通過市場化運作,持有大眾保險60%股份。同年7月,更名為史帶財險。隨後,該公司部分中小股東根據自身發展戰略,決定進行股份轉讓。最終,史帶集團累計持有92.42%股份。
彼時,史帶財險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如果其他股東有意向退出,史帶國際有興趣繼續接盤」。
去年6月,銀保監會同意中金公司將其持有史帶財險7200萬股股份(佔比5.03%)轉讓給史帶責任保險。今年4月,史帶責任險又從小股東城市地理信息手中接過180萬股股份(佔比0.13%),至此,「史帶系」持股比例上升至97.58%。
而此次轉讓信息中原股東是否放棄優先受讓權一欄顯示「有股東未表示」,因此,外界猜測上述崑崙信託掛牌出清的股權很可能由「史帶系」接盤。
目前,史帶財險的股權結構為:史帶責任保險持有11.094億股,佔比77.58%;史帶再保險,持有2.865億股,佔比20%,兩家公司的最終控股公司均為史帶國際,史帶系合計持股已經高達97.58%,距離100%控股僅差2.45%的股權。
其餘4家中資股東持股比例佔比均不足1%,分別是:杭州艾加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持有1395.2萬股,佔比0.97%;上海錦江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有1120萬股,佔比0.78%;杭州銀河財務諮詢有限公司,持有680萬股,佔比0.47%;崑崙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持有280萬股,佔比0.2%。
在朱俊生看來,外資想要獨資控股史帶財險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母公司在國外發展的理念,更好的在國內市場實施。從過去合資壽險的經歷來看,中外方股東因經營理念不同,而產生的爭執和摩擦不在少數。
自外資股東控股之後,史帶財險的發展策略也產生了變化。2011年至2014年,史帶財險第一大險種為車險,承保連年虧損,業務佔比一直在六成以上。更名後的史帶財險根據公司控股股東史帶集團的要求,自2014年12月起,暫停除上海地區以外的商業車險業務,從2015年12月起暫停上海地區的商業車險業務,到2015年底,史帶財險全面退出中國市場車險業務。其車險也在2015年,直接降為第五大險種,佔比降至8.53%;2016年至今,前五大險種中再無出現車險身影。
砍掉車險保費勢必會造成整體保費收入的下滑,但擺脫了車險承保虧損的陰影,史帶財險也開始盈利。2014年,史帶財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1.7億元,淨利潤3486萬元。隨著車險業務的退出,2015年公司保費下降至5.97億元,淨利潤2534萬元;2016年至2018年三年,史帶財險的保費收入分別為5.12億元、7.31億元、9.156億元,淨利潤則分別為8298萬元、5970萬元、5078萬元。2019年該公司保費業務收入11.48億元,淨利潤為4917萬元。
朱俊生曾向本報記者表示:「現在財險公司非車險業務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健康險。很多公司和一些流量平臺對接,利用流量平臺來銷售包括百萬醫療險在內的險種,所以它成長速度很快,但現在健康險車險化的趨勢也比較明顯,不僅賠付率在增加,目前已有的模式也不太合理,財險市場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同質化,大家的商業模式就是簡單複製,大公司大而全,小公司小而全,沒有特點。」
堅持專業化發展 明確不做健康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史帶財險的管理層迎來了「換血」。今年3月8日,銀保監會批覆了董穎為史帶財險董事長的任職資格;4月3日,銀保監會批覆周昊明擔任史帶財險總經理。
周昊明曾公開表示,車險非常大,但是盈利非常不容易。史帶財險四五年前決定不繼續做車險,這是當時聽起來比較有爭議的話題,當時看的不是很清楚,今天這個決策是正確的,沒有人懷疑。同時,他也指出,健康險盈利也存在類似問題,史帶財險也不做健康險業務。
雖然,健康險已經成為行業增速最快的險種之一,但賠付支出也在以更快的速度攀升,2019年全年,在獲得840.29億元健康險保費收入的同時,也錄得超過40多億元的承保虧損,已經取代車險成為財險公司承保虧損最嚴重的險種。
目前,史帶財險主做工程保險、企業財產保險、責任保險、意外傷害保險、貨運保險。「公司堅持專業化的發展道路,主動調整業務結構,藉助美國史帶集團在工程險、水險、責任險方面的技術優勢,大力發展非車險業務。」史帶財險在年報中說道。
另外,本報記者注意到,史帶財險主要採取直保業務和分保業務兼顧的發展模式,2014年之前,該公司保險業務收入九成以上來自於直保收入。2015年,其分保費收入佔比提升至57.9%,此後佔比持續提升,到2019年,分保費收入為8.86億元,佔比提升至77.13%。分保費收入中,又分出較多保費,自留保費並不多。
朱俊生告訴本報記者,直保業務跟公司整個網點的銷售能力直接相關,如果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中國市場的渠道,短期內就很難快速拓展業務。而再保更多的是和機構聯繫,更看重的是它背後的分保能力和技術,而史帶財險母公司在這方面有很豐富的經驗和優勢,所以它可以做一些再保業務,再分出。但對中資公司來說,這種做法比較少,因為沒有背後的支持和優勢,做這類業務也沒有吸引力。
朱俊生認為,史帶財險選擇不做車險和健康險,而去尋找自己有核心競爭力的領域來拓展,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探索,它在業務方向上尋找差異化,在發展模式上也在尋求差異化,有利於走出「小而美」「美而專」的差異化道路,當它在某些領域深耕並具有了核心競爭力之後,業務自然也會隨之成長。
「這種保費規模不高,卻能實現較高淨利潤的險企,在我們看來就是高質量發展的公司,這也是目前整個行業都在推行的理念。我們希望監管也能夠為這些進行差異化探索的公司提供一些政策和機制上的保障,比如更大力度的推動監管的差異化,讓中小險企能夠用更低的成本去探索差異化。」朱俊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