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記憶:4座紀念館、18處叢葬地、30餘處避難所、58處慰安所

2020-12-24 南京大學新潮

歷史需要銘記。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沉沒於血海之中。

2014年12月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確立。

如果你在南京,從棲霞到玄武,從秦淮到江寧,從浦口到鼓樓,從建鄴到雨花臺,從棲霞寺到鐘山風景區,從南京大學到五臺山體育中心,在這些地方,你都能尋找到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記憶。

叢葬地

在南京市玄武區進香河路與北京東路的交匯處,樹木掩映中立著一塊石碑,碑文寫道:

紀念碑立於1985年,碑下埋藏著兩千餘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骸。

據統計,像這樣的叢葬地紀念碑南京城一共有23座,大多立於1985年以後,埋葬的遇難同胞不下20萬人。在長江邊的燕子磯、草鞋峽、魚雷營、上新河、中山碼頭、煤炭港,在城中的清涼山、漢中門、北極閣、太平門,城南的雨花臺,城西的江東門,城東的鐘山四方城、仙鶴門……一座座紀念碑都在警示著人們:銘念歷史,愛護和平。

厚重的黑色鐵門隔絕了小院和金銀街:門外的小徑上,行人步履匆匆,不時傳來小販的叫賣聲;門內的角落裡,寂靜無聲,枯葉鋪滿臺階。在湖南路街道南秀村5號,南京大學天文系院內一座石碑默然佇立,上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及遇難同胞紀念碑」。這座1996年5月建立的紀念碑記錄了這片校園塵封已久的往事。

1937年,戰爭的炮火蔓延至南京城。為了收容和保護來不及撤離的大批難民,當時留在南京的外僑代表共同發起建立「國際安全區」。其中,原金陵大學校園是難民收容所之一,收容難民多達3萬餘人。

然而,「安全區」卻並不「安全」。

1937年12月26日,日軍以辦理難民「登記」為由,將避難於原金陵大學圖書館內兩千餘名難民迫令集中在網球場上,從中搜捕了三百餘名青壯年,驅至五臺山及漢中門外悉加殺害。

1938年一、二月間,紅卍字會先後在城北各處收殮,於金銀街原金陵大學農場及南秀村埋葬遇難者屍體達774具。五十年代,南京大學在南秀村建設天文臺時,曾掘出過這批屍骨。1996年5月,在此樹立遇難同胞紀念碑以籍慰死者、兼勉後人。

走出南大校園,朝西南方向前行,如今繁華喧囂的夫子廟裡豎立著一座灰白色的石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正覺寺遇難同胞紀念碑,在這裡埋葬了17具僧人的屍骨。1937年12月13日,一批驚慌失措的百姓躲進了正覺寺避難。日軍進城後瘋狂搜捕殘殺中國軍民,看到寺廟內有逃難者,便不由分說開槍殺人。該寺僧人慧兆、德才、寬宏等十七人被集體槍殺。

在燕子磯江灘附近,有5萬餘人先後遇難;在普德寺叢葬地,埋藏著9721位遇難者,此地也被稱作「萬人坑」……

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五臺山叢葬地曾先後四批埋葬遇難同胞屍骨254具,多是從新街口、估衣廊和漢中路一帶找到的。如今,五臺山體育場的西南角上,一排翠竹之後,一座石碑斜臥在墓冢之上。在滿是刻痕的石碑上,三個金色大字「紀念碑」由當年大屠殺倖存者王如貴書寫。那年他只有10歲,為了維持生活,隨家人在現在的建康路郵局門口賣茶。因為王如貴沒有向日本巡邏隊鞠躬敬禮,日本兵刺了他一刀,現在他右膀上還有刺刀的痕跡。

避難所

東面以中山路為界,從新街口至山西路交叉路口;北面從山西路交叉路口向西劃線至西康路;西面從北界線向南至漢口路中段再往東南劃直線,直至上海路與漢中路交叉路口南面以漢口中路與上海路交界處到原起點的新街口為界,這塊3.86平方公裡的土地,曾經是留駐南京的外僑代表為來不及撤退的中國難民建立的「南京安全區」。界內分設交通部大廈、華僑招待所、最高法院、金陵大學等26處難民收容所,佔地面積約為當時南京市城區面積的1/8,最多時收留難民近6萬人。

安全區內,最大的難民收容所是金陵大學校園難民所,收留難民3萬多人,由金陵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貝德士、社會學系教授史邁士、農藝學系教授裡格士與林學系陳嶸教授負責。擔任「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的德國人拉貝還在自己位於廣州路小粉橋的住宅內設立了一個小型難民所,收留救護了近百人,他的住所就是如今的國際安全區紀念館。

拉貝故居(圖源網絡)

除了建立難民收容所,西方僑民在救護中國難民期間,還在難民所中、甚至自己家中,冒著危險,救助了一些隱藏在難民中的中國軍隊高級將領與軍官。如第72軍軍長兼第88師師長孫元良被魏特琳隱藏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女難民中;教導總隊參謀長邱清泉被貝德士密藏在金陵大學管理大樓最頂層密室;教導總隊第二旅參謀主任廖耀湘被卡爾·京特與辛德貝格藏在江南水泥廠的難民營中,他們都被安全送出南京。負傷的中國飛行員王光漢被拉貝藏在家中養傷,最後被裝扮成傭人帶往上海。

得到魏特琳、拉貝等西方僑民救護的難民,稱讚他們是「活菩薩」、「守護神」。難民們說:「使中國人免遭徹底毀滅的惟一原因,就是南京有為數不多的十幾位外國人。」

安全區之外,西方外僑們還為中國難民建立了大大小小不少於8處難民收容所。長江南岸,今天棲霞街道攝山鎮88號附近的江南水泥廠,曾經是安全區外的難民收容所之一。這座難民收容所由德國人卡爾·京特與丹麥人辛德貝格設立,主要接納南京郊區棲霞、江寧、湯山、句容的農民,以及從城裡逃過去的難民與潰散的軍隊官兵。卡爾·京特與辛德貝格不僅在這個難民所裡收容、救護了3萬多中國軍民,而且還阻撓日軍焚燒工廠附近的攝山鎮,關心與幫助棲霞寺難民所。

沿著江南水泥廠一路向西,四公裡左右就是棲霞寺。在國破家亡的時候,位於南京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的棲霞古剎失去了往日的寧靜,無數難民湧向佛寺,希望能夠得到佛門的庇護。當時作為棲霞寺監院的寂然法師在國難當頭之時,作為一名手無寸鐵的出家人,大義凜然,在棲霞寺建立起難民收容所,憑藉自己的力量與智慧與侵華日軍鬥智鬥勇,保護了2.4萬難民。

1938年1月底,日軍強迫安全區內難民還家,並聲稱已經恢復了南京城的秩序,但實際上殺戮依然在繼續。2月18日,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被迫改稱「南京國際救濟委員會」,國際委員會及難民區不復存在,最後一批難民營被迫於1938年5月關閉。

慰安所

「南京大屠殺不僅僅是屠殺,還包括燒淫擄掠,尤其是侵華日軍的慰安婦制度,更是人類歷史上黑暗的一頁。」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電影《金陵十三釵》首席歷史顧問經盛鴻說。慰安所是南京大屠殺的重要見證,「利濟巷慰安所」舊址現在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分館所在地。

據史料記載,南京共有58處慰安所,其中22處地址不詳,留存下來的慰安所記錄了日軍的暴行和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佔南京,實施血腥大屠殺,強姦中國婦女達2萬至8萬人次,性病在部隊中迅速流行,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等人遂下令加速在南京籌建各種慰安所。從城北的下關街到城南的利濟巷,從城中心的鼓樓區到城郊的浦口區,在南京淪陷的八年間,日軍先後建立了50多處慰安所。淪為慰安婦的婦女們被迫充當日軍的性奴隸與性工具,遭到日軍野獸般的蹂躪摧殘。

利濟巷,是連接東西走向的中山東路和科巷之間的一條小巷,直線距離不足200米。那時的利濟巷又小又窄,破舊不堪,沒有門牌號碼,從北到南長約100米,非附近居民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然而,正是在這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中,隱藏著一處亞洲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侵華日軍「慰安所」舊址。

走進利濟巷2號,由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創作的「慰安婦」主題雕塑,靜靜地安放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入口處。雕塑由三位「慰安婦」組成,其中一位身懷六甲,身形虛弱,一手護住腹中胎兒,一手搭在另一婦女身上,她們的神情無力、無助、無望。這組雕塑的由來並非臆想,創作原型正是二戰時期隨軍記者拍攝的中國戰場上懷孕的朝鮮籍「慰安婦」樸永心,也是指認利濟巷2號「東雲慰安所」的「慰安婦」倖存者。

利濟巷慰安所雕塑(平楚宸 攝)

1939年8月,出生於朝鮮的樸永心被送進「東雲慰安所」。她遭到多次毒打與強姦,被迫淪為慰安婦,開始了牲口與奴隸般的生活。樸永心被日本老闆送進二樓的19號房,門上貼著名字和編號,她的門上貼的名字是「歌丸」 。在刺刀與皮鞭的逼迫下,樸永心每天都要「接待」幾十個日軍官兵,稍有不從,即遭打罵、禁閉、挨餓、受凍等非人的虐待。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樸永心隨日軍南下,來到了緬甸中部重鎮臘戌一個叫「石角樓」的慰安所。1944年9月7日,中國遠徵軍經過百日苦戰,全殲這裡的日本守軍。在這時,樸永心已懷孕數月,腹部隆起。她與幾個慰安婦同伴東躲西藏,竟奇蹟般地逃了出來。由於連日奔波與驚嚇,她被中國軍隊俘獲與解放時,已是身心交瘁,腹中的胎兒成了死胎。隨後她被送往戰地醫院搶救,逃過一死。戰後,她被遣送回朝鮮,在醫院中被切除子宮,永遠地失去了生育能力。

2003年11月21日,在中日學者的努力下,樸永心老人來到南京指認利濟巷2號就是當年的「 東雲慰安所 」,她認出了這裡就是她1939年被誘拐來做了3年慰安婦的地點。利濟巷2號樓上第19號房間正是她當年被拘禁的地方,樓梯旁的售票口、她們當年使用過的洗臉間、洗澡間都原樣保留著。它與利濟巷18號「故鄉樓慰安所」舊址,組成了「利濟巷慰安所舊址」。

然而,保護利濟巷慰安所的過程並不順利。經盛鴻教授曾寫道,由於「利濟巷慰安所」舊址的建築位於南京市中心的黃金商業中心地段,寸土寸金,因而被劃定在城市發展的舊房拆遷範圍。就在樸永心老人2003年11月重回南京後不久,一張張封條就貼到了利濟巷2號和18號原「慰安所」遺址建築的大門上。隨後這裡的原住戶被安排全部拆遷,建築工人們把「利濟巷慰安所」舊址四周的房屋拆毀一空。當時,為呼籲保護這幾幢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民國建築,經盛鴻教授等學者以及許多南京市民發出「關於保存南京市利濟巷現存慰安所遺址的請願書」,保住了「利濟巷慰安所」舊址的建築。

2008年,一場突發的大火,將舊址的一棟二層高的房頂、樓板燒塌。直到2013年,南京五位學者以南京普通市民的身份向南京市文物局提出《關於認定利濟巷慰安所舊址為文物的申請》,經過研討、論證和評審工作,這組見證慰安婦血淚史的建築群最終被認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儘管「利濟巷慰安所」舊址最終被列入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南京城內那些極具保存價值的慰安所卻在逐漸消失,它們之中有的早就被拆除,有的正面臨被拆除的危險,那些沒有被拆除的慰安所舊址裡則擠滿了居民。

紀念館

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418號是江東門紀念館所在地,她還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從2014年起,紀念館在每年的12月13日都會舉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圖源網絡)

1937年,當年家住牌坊街173號倖存者朱米氏,在日軍侵入南京後,和丈夫宋昌仁一起逃難到江東門西街頭的一間草房住下。第二天,日本兵將她丈夫等10多位難民,押到附近菜園地的池塘邊,靠塘邊的楊柳樹前站著,然後用槍一個一個地殺害,死難者屍體都倒在池塘裡。有的屍體就這樣草草散落,更多的是被紅卍字會收屍掩埋,陸軍模範監獄前面被飛機炸彈炸出的深坑和戰壕成為掩埋場所,屍體層層疊疊,慘不忍睹,這就是今天所講的「萬人坑」。

1984年秋,紀念館設計者齊康來到曾經的遺址,當時那裡還是一片空曠的場地,孤零零地立著一塊紀念館奠基石碑,雨水衝去了表層的浮土,露出催人淚下的累累白骨。紀念館在1985年2月20日(正月初一)正式動工,同年8月15日即中國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紀念日當天建成開放。

1993年朱成山被任命為館長。在任職期間,朱成山組織了三次大規模的擴建,每十年進行一次。紀念館文物也從當初不到100件,到現在的17萬多件,包括遇難者、倖存者、加害者、第三方作證者的多個層面的史料檔案,為國家和民族搶救性地保存了大量歷史記憶,原本800多平方米的展廳也擴展到當前的1.8萬多平方米。

2007年12月13日,在時隔一年的閉館重建後,紀念館對公眾免費開放。7年後,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將12月13日確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2015年12月7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三期新館正式對外開放。如今,紀念館總佔地面積達10.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7萬平方米,展陳面積2萬平方米,有7處廣場、23座單體雕塑和一座大型組合雕塑、8處各種形式的牆體、17座各種造型的碑體,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類文物,262部影像資料,大量的文物、照片、歷史證言、影像資料、檔案以及遺址定格了那段塵封的歷史。

除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南京,還有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利濟巷慰安所舊址、拉貝故居三座紀念館銘刻著南京大屠殺的記憶。

和官方籌備建立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不同,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由吳先斌自發建立,所有的文物資料都由他一人尋找收集,最大的特點是講述普通人在戰爭中的經歷。博物館坐落於南京市雨花臺區安德門大街48號。安德門,是南京保衛戰時中國軍人為抵抗日寇浴血奮戰的戰場之一。

「一個沒有危機感的民族是無望和無救的。」紀念館入口處鐫刻著田漢的這句話。民間紀念館以平民為主要線索來展示,為了紀念每一個不屈的中國人。

博物館的裝潢充滿了個性,黑色的外牆,上面印有一面超大國旗。走進展廳,迎門的牆上面鐫刻著巨幅《義勇軍進行曲》詞譜,側面懸掛著的72張神情各異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照片。雪白的牆上,留著參觀者筆跡各異的籤名和留言,是一種無聲的震撼。館內珍藏文物5700餘件,包括300餘張侵華日軍的作戰地圖,記錄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照片、實物,各種抗戰徽章,以及終生致力於南京大屠殺研究的華裔女作家張純如採訪倖存者的影像資料和書籍。

張純如說:「不管戰後歷史進程如何,南京的暴行將永遠是人類榮耀中的一塊汙跡。但使這塊汙跡特別令人厭惡的是,歷史並沒有為這個故事寫下一個適當的結局。」

對於南京大屠殺,我們永不忘記!

參考資料:

朱成山:為未來謳歌——考證南京難民收容所

朱成山:1998-1999年南京江東門「萬人坑」遺址的發掘和考證

經盛鴻:《南京淪陷八年史》

劉瀏:五臺山叢葬地在幾座場館中間 大屠殺倖存者題寫紀念碑頭

張生 等:《南京大屠殺史料集12英美文書·安全區文書·自治區委員會文書》

左中甫:金陵大學遇難同胞紀念碑:日軍搜捕殺害300餘青壯年

南京大屠殺:20名無辜僧尼在正覺寺被日寇槍殺

https://js.qq.com/a/20141211/008395.htm

從城祭到國祭:紀念館前館長朱成山詳解20多年公祭背後故事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41047

齊康: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同胞紀念館不止是一幢建築https://www.sohu.com/a/210237734_100040632

男子建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已砸進3000多萬元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14/06-29/6330640.shtml

南京首家民間抗戰博物館:「為了紀念每一個不屈的中國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6640557486237614&wfr=spider&for=pc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抗日戰爭紀念網

http://www.krzzjn.com/show-1690-76613.html

文字| 周婧欣 外國語學院2020級本科生

凱 迪 人文科學試驗班2020級本科生

平楚宸 商學院2019級本科生

廖欣航 新聞傳播學院2019級本科生

龍 盼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製圖| 龍 盼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美編| 廖欣航 新聞傳播學院2019級本科生

責編| 龍 盼 新聞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屠殺記憶:4座紀念館、18處叢葬地、30處避難所
    紀念碑立於1985年,碑下埋藏著兩千餘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骸。據統計,像這樣的叢葬地紀念碑南京城一共有23座,大多立於1985年以後,埋葬的遇難同胞不下20萬人。慰安所是南京大屠殺的重要見證,「利濟巷慰安所」舊址現在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分館所在地。據史料記載,南京共有58處慰安所,其中22處地址不詳,留存下來的慰安所記錄了日軍的暴行和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
  • 南京17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舉行悼念儀式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今天上午,除了在公祭日主會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悼念儀式外,南京的17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也同步開展悼念活動。 警報拉響,車船齊鳴,肅立默哀。
  • 古城南京有座國際公認的紀念館,免費預約參觀,但去一次便足矣!
    #2020生活記憶#又一年的冬至將至,南京的這個周末,天氣晴好,氣溫更是宜人。這種時節,必定是要外出才不算辜負了這大好的冬日時光。一路走走逛逛,便來到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同胞紀念館。天氣晴朗的周末,來紀念館參觀的人很多。因為疫情防控需要,南京很多景點為了控制人數,都施行預約制,這裡也不例外。
  • 國家公祭日|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12月12日,一名小學生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漢中門外遇難同胞紀念碑前鞠躬。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牢記民族苦難冬天的「哭牆」前,有無盡的哀思。11月25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葛道榮、石秀英、馬庭寶、路洪才、艾義英、餘昌祥,以及部分去世倖存者家屬,齊聚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內的遇難者名單牆前,再一次為逝去的親人送上鮮花,留下無盡的哀思。「只要身體允許,我就要來。不來我心裡難安啊!」家中9口人有7人被殺害,夏淑琴老人蹣跚的身影,幾成每年家祭日「標誌」。
  •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此刻,向30餘萬遇難同胞致哀
    南京大屠殺在世倖存者僅剩73位劫後餘生的倖存者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傷痛和苦難記憶今年,又有4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與世長辭截至目前登記在冊的在世倖存者僅剩73位這座城,這樣紀念今天,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南京上空。全國多地也將同步舉行悼念活動,緬懷遇難同胞。國家公祭日前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國家公祭牌全部安裝完畢。黑底白字,莊嚴肅穆。
  • 血證:揭秘36年前中國首次關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全面普查詳情
    如今的棉花堤、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所在地,在那時均屬雨花臺區。那年春天一個上午,楊新華來到南京市雨花臺區文物複查暨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倖存者、目睹者普查辦公室報到。 普德寺叢葬地立碑於1985年8月,簡要記載埋葬人數的碑文清晰可見。普德寺附近山林中,於1937年12月至第二年10月間,由南京紅十字會先後埋葬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屍體9721具,故此處亦被稱為「萬人坑」。 「埋葬人數是從紅十字會所出的屍體收埋費用算來的。」
  • 將18萬件藏品數據化,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全新升級
    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瑾 杜雪迎)為逝去的倖存者熄滅一盞燈、利用 AR 技術 " 復原 " 歷史、將 18 萬件藏品數據化 …… 自 2014 年作為國家公祭儀式固定舉辦地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人數猛增,每年超 800 萬的參觀人數遠超最初設計的接待流量。除了將參觀方式改為提前預約,紀念館還在呈現方式、標準化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升級。"
  • 《拉貝日記》:獨特視角記錄南京大屠殺事實
    在這期間,拉貝和其他十幾位外國友人在不足4平方公裡的區域內庇護了25萬多名中國平民的生命。當成千上萬平民尋求避難的時候,拉貝還用盡他的所有積蓄為難民購買救援物資。一個大約7歲的小男孩的屍體上有4處刺刀傷口,其中一處在胃部,傷口有手指那麼長。他是送到醫院兩天後死去的,死的時候甚至沒有發出一聲痛苦的呻吟。據約翰·馬吉先生說,城南有一戶人家,共計13口人。1月13日、14日兩天,日本兵將這家的11人殺死,婦女都被姦污後殺死。只有2個孩子保全性命,這2個孩子講述了這一悲劇。
  • 南京大屠殺不止殺了30萬,學校成了慰安所,日本人還有人性?
    當時震驚一時的南京大屠殺案件就是其中之一。他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在那裡燒殺搶掠,就如同野獸一般毫無人性可言。 南京大屠殺給整個南京帶來的災難與痛苦仿佛是一場噩夢。最令人悲憤的是,在日本戰敗遭受譴責時,他們竟然矢口否認他們犯下的罪行,意圖將這些罪行從歷史中抹去。
  • 今天南京路上堵,因為他們要回家
    、下半旗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2017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30萬」這一觸目驚心的數字提醒著國人,民族苦難不容遺忘,同胞血淚仍需銘記。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將在上午10時正式開始,這也是自2014年以立法形式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後第四次舉辦。
  • 國殤:南京大屠殺完整紀實!
    年11月22日,留駐南京城內的西方人決定彷照饒家駒神父在上海建立南市難民區的模式建立一個「南京安全區」,給來不及撤退的中國難民提供避難所。南京大屠殺遇難者血照當時民間的4支市民掩埋隊共埋屍4.7萬餘具。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一開始她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給她做過20餘年翻譯的常嫦說,松岡環不僅承受著「日本國內右翼分子的攻擊」,還面對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對日本人的戒心」。今年7月,她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時,她的身邊坐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
  • 南京大屠殺是否「虛幻」?——日軍將士的目擊記錄
    他們雖然身處現場,但去的時間稍晚一些,因此看到堆積如山的屍體,便認為這是戰鬥的結果,沒有意識到這是屠殺的場面。「當時在南京的日本人並沒有目擊此次事件」這樣的議論,就是利用前述那種報刊記者保持緘默的態度,以及像小原孝太郎這樣的士兵的記錄,他們當初的記憶中就認為是戰禍而非屠殺。
  • 推特刪除南京大屠殺視頻,理由是「無端血腥」 | 新聞早餐 2020.12.14 星期一
    12月13日,部分中文用戶在推特上發布南京大屠殺史料後被封號,相關圖片和視頻也被刪除。推特給出的「封禁」理由竟是這些資料「無端血腥」。但就在同一天,推特還縱容大量日本右翼分子,發表所謂的「南京大屠殺造假論」。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質問道:「關於南京大屠殺,到底是誰製造了這場血腥?
  • 民國南京四大監獄僅存一座 惲代英在此被槍殺
    肖雷 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是南京人民永遠的痛,也是侵華日軍暴行的真實寫照。目前為止,南京市政府共在江東門、漢中門、五臺山、太平門等19個集體屠殺地、叢葬地設立遇難同胞紀念碑,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所在的江東門。1937年12月16日,上萬軍民在江東門外被日軍殘酷屠殺,屠殺之前,他們就被囚禁在附近的國民政府中央軍人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