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年輕媽媽嫌自己的老媽或是婆婆太嘮叨,可渾然不覺自己在孩子們的眼中也是一個「嘮叨媽」——在所有能看到父母帶孩子的場所,餐廳、商場、公園、公交車、科技館、博物館、兒童遊樂場,幾乎都能隨時看到不停對孩子嘮叨這嘮叨那的爸爸媽媽。
出於對孩子的關心、愛護和管教,爸媽總是對孩子說個不停。儘管爸媽覺得自己已經操碎了心,可孩子不領情,早已經不耐煩,甚至產生了厭煩和反抗心理:
舉凡吃東西,穿衣服,過馬路,該怎麼玩,不能怎麼玩,總之,幾乎孩子的所有活動,大人都隨時能在一邊做細緻入微、不斷重複的「指導」。
孩子感受不到!
家長的本意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因為孩子年紀小,不放心,所以總是把一些關心的方式都掛在嘴上。但在孩子看來,這是大人不相信自己的表現,覺得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
孩子在遊樂園裡玩得正開心,媽媽非要在旁邊補充:「你看這裡多好玩,你得好好玩啊!」
孩子在博物館裡好奇地探索著,媽媽非要當解說員:「這兒的展品真多,你好好看看,你看,這是恐龍化石,恐龍的英文是dinosaur……」
孩子正津津有味地看著圖畫書,媽媽非要在旁邊解讀其中的道理:「小紅帽不聽大人的話,遇到了大灰狼,多危險哪」……
孩子「聽不見」!
家長以為,這是抓住時機教給孩子很多知識,但對孩子來說,卻變成了不厭其煩的說教,影響了孩子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會使得孩子把話當做「耳邊風」,直接影響到孩子對語言的感覺。有的孩子在面對父母說教,會下意識的封閉耳朵,這也是孩子經常「聽不見」的根源。
大人見多識廣,有很多經驗和體會,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自然會教導孩子。但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越來越不聽話,父母們不知道怎樣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耐心越來越少,脾氣越來越大,終於指導變成了指責,傳授變成了命令,一遍一遍地命令孩子幹這幹那。
孩子很反感!
這樣的管教方式太過簡單粗暴,難以從本質上解決問題,不僅容易扼殺孩子的創造力,還會讓孩子失去自尊,越來越反感,變得或反抗或軟弱。
「你看你去遊樂園玩一次就是兩三百,多幸福啊!」
「你看爸爸媽媽多愛你,給你買這麼多玩具。」
「爸爸媽媽的心思都花在你身上了,報這麼多興趣班,一定要好好學習哦!」……
通過這樣的嘮叨,父母向自己也向孩子證明:你看我們有多愛你,我們有多辛苦,能為你做的都做了,你可不能辜負我們的期望啊!
孩子免疫了!
媽媽這樣的「嘮叨」是覺得為孩子著想,對孩子好,但很容易使孩子獲得「免疫力」,並使親子關係受損。孩子反覆聽到家長的同樣的話,一旦習慣就內心開始抗拒。當家長一說,就在腦中想方設法躲避。
也許你是習慣了對孩子嘮叨,一天不嘮叨就渾身不舒服,但沒有愛聽爸媽嘮叨的孩子,即使為人父母的你們也是一樣。
孩子年紀小,還不會像青春期的孩子那樣直接以「別嘮叨了」來制止,但為了孩子著想,媽媽們還是得試試一些不嘮叨又能達到效果的方法,讓孩子能聽進去:
父母的話,在質不在量,大量毫無意義的重複性嘮叨,只能降低家庭教育的整體品質,淹沒那些對孩子真正有用的高質量的話。好的父母應該懂得,在合適的時候、說真正有意義的話,而在自己忍不住嘮叨時,及時警醒、閉嘴。
給孩子制定明確的規則,對於哪些事情該做,哪些行為不允許,要有明確的規定,讓孩子心知肚明。即便他還小,不理解,家長也要儘量用孩子能聽懂的話去解釋說明,這些準則和規範全家人都遵守,不是對孩子一人的要求,無論是誰違反了規則,都要接受明確的懲罰,例如三天不能吃零食,不可以看動畫片等。
如果孩子已經足夠大了,那麼,媽媽們適當地閉嘴,不要對孩子念叨個不完,更不是非得訓斥、命令,此時無聲勝有聲,你的一個眼神或者悄悄的耳語,或者自己帶頭給孩子做榜樣,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有時候父母愛嘮叨,是怕孩子犯錯,怕孩子總學不會。如果不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犯錯,孩子如何能體驗錯誤的結果,進而自己能糾正呢?這樣做,孩子永遠活在父母的陰影下,永遠長不大。因此,為了孩子能在實踐中獲得真知,就必須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允許孩子犯錯。
好文精選
父母愛錯一步,孩子未來無盡彎路
寶寶「能說會道」,這6招管用!
為何林憶蓮的女兒不及竇靖童半分? 比童年比家教比父母關係
投稿或合作:info@fumutang.com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會有好禮相送哦!截止周四(2月20日)17:00,我們將在留言評論點讚數前5名中挑選1名中獎者。
好禮是這樣的
▼
定價:69.80元
內容介紹:《張思萊科學育兒全典》將18年來張思萊醫師與千萬父母零距離溝通所發現的最困擾他們的育兒問題一一匯總,結合40餘年兒科一線經驗,融入國內外最新醫學成果,進行詳盡而實用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