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91或92年,曾在香港看過一次賽馬,在跑馬地,夜場。記得當時一個香港朋友贏了9000多港元,散場後請宵夜。我們應這個朋友之約,也買了馬彩,數目不大,輸得精光。他請我們宵夜,一來自己開心,二來也是安慰。
看了一次賽馬,對香港人於賽馬之痴迷,投注馬彩之瘋狂,印象深刻。
這次去港,專為考察賽馬,比較冷靜和理性。對賽馬背後的運作,有了粗淺了解。但是,行程匆匆,時間無多,還是停留在蜻蜓點水階段。根據觀察,把幾天來的所見所聞,做了筆記。我的關注重點在馬會公益慈善的內容以及運作模式上面。現整理如下。
1/
香港賽馬會THE HONGKONG JOCKEY CLUB是由一家1884年成立的私人會所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成為亞洲最大最高級的會員會所之一。馬會負責提供賽馬六合彩,活動,體育及博彩娛樂。它也是香港最大的公益慈善機構。
馬會組織龐大,機構複雜,層級嚴密,管理有序。最上層是董事局,日常運作則由董事局下的管理委員會負責統籌管理。管理委員會由行政總裁領導,下設九個處,分別由九位執行總裁掌管,各司其職。管理委員會成員包括九位執行總監和一位總監。馬會的賽馬和馬彩業務交由一家獨立公司經營;馬會為會員提供休閒娛樂設施及服務事宜,則有另一家獨立公司經營。收支兩條線,並行不交叉,十分清楚。
馬會每個賽季結束一周內,便會出版一份年度報告,厚厚一冊,備詳周全,公開透明。
在香港,賽馬屬於博彩業,馬會明確告示,未滿18歲人士不得進入賽馬場和投注點購馬彩,這是道德規範的約束(至少表面如此)。
每年9月到下一年的7月,為賽馬季節,整個賽季共有83個比賽日,基本每周賽三天,兩天日場在沙田,一天夜場在跑馬地。
本賽季最後一個比賽日是7月6日,香港人稱「煞科」。我們不憚酷暑赴香港,就是為了趕在最後的比賽日,深入到賽馬的場內外,親身體驗一下「煞科」的盛況。要不然就要在9月14日開始的下個賽季了。
6日「煞科」第一場下午13點半開始,我們一行上午10點靠過就早早到了沙田馬場。每人胸前佩戴一塊金屬牌牌,享受除董事區以外所有區域都可通行的特權。那天,在沙田呆了足足五個小時,幾乎每個角落都去轉了轉,實地了解賽馬的全過程。並搜集各類文字和圖片資料。
有一本馬會出版的雜誌頗有意思,它把本賽日出賽馬匹和騎師的各種數據,名稱,重量,排位,歷次比賽,成績表,場次分布,各班次成績記錄,以往所獲獎金排序等,以及馬匹的配種資料,如父母系及外祖父的名稱,一一詳列,其周密和完整,無以復加。
香港馬會機構場所,基本上分三攤:跑馬地,沙田和雙魚河。實地去看了,頗開眼界。跑馬地和沙田有辦公機構,以及供會員消費的會所,餐館,商店等;跑馬地在港島市區,地理位置雖好,但地方逼仄。這裡是馬會總部所在。
沙田位於新界,地方寬敞,還有馬房,馬醫院,訓練中心,練馬師和騎師宿舍等設施;雙魚河遠在上水,地面開敞,風景秀麗,它毗鄰高爾夫球場,是個鄉村俱樂部式的會所。
次日再去沙田,看了馬房,馬醫院,訓練場,遛馬場,遊泳池,馬掌間,運載工具等,又去了雙魚河馬會鄉村俱樂部。雙魚河深藏群山環抱處,這裡環境清幽,林木蔥鬱,不啻世外桃源。雙魚河處所徹底顛覆了對香港的固有印象,不到這裡,很難想像香港彈丸之地,居然有如許佳處。
雙魚河有賽馬學校,退役馬的休閒養老基地,賽馬學校以及供會員休閒娛樂的會所。香港地處熱帶,常年高溫溽暑,但馬房都裝備大功率空調,清涼舒適;馬吃的是專門種植的麥草,代價不菲。這些競賽馬的生活條件簡直比普通港人還要好,它們身價高昂,動輒千萬,都得盡心服侍,因為它們是香港賽馬博彩業億萬資金鍊中最重要的一環,豈能馬虎將就?
跑馬地,沙田和雙魚河三處,均有馬會開設的商店,餐館和娛樂運動場館。我們第一天去跑馬地,晚上九十點鐘,看到健身房遊泳池裡,依然人頭攢湧,熱鬧異常。馬會商店內商品質高價廉,但均須出示會員證方可消費,這些也是馬會會員享受特殊服務的權利之一。
每逢比賽日,除了在馬場內投注外,馬會也接受場外,電話及自助終端機投注。遍布全香港的的投注站有200家,以及超過100萬個電話投注戶口。
馬會現有近1200名馬主,30名練馬師,35名騎師以及1435匹競賽馬匹。
2/
香港賽馬,每場比賽最多可有14(日場)或12(夜場)匹賽馬參加。前六名獲勝,可以得到不同數額的獎金,獎金根據不同比例分給優勝馬的馬主,騎師和練馬師。其中馬主最多可得80%或85%,練馬師次之10%,冠軍騎師得10%,2至6名騎師得5%。在香港,馬主都是有身份有地位且很富有的人,我們認識的劉先生,就是一位馬主,他的馬本賽季已經跑了兩個冠軍,說起這事,劉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特別有意思的是,馬會還在跑馬地建了一個賽馬博物館。內有八個展廳,一個電影院和禮品店。裡面,既有香港跑馬場自1846年的變遷和發展;也有新的沙田馬場的建造過程;還陳列有原始的馬票,徽章,成績記錄冊,馬經雜誌;以及賽馬裝備,昔日量度騎師體重的磅,投注的老式電話機電報機;並以互動形式介紹歷屆冠軍賽馬,練馬師和騎師;和各人的訪問視頻片段;馬王的各項數據資料,各途程的最佳參賽馬的資料和賽事片段,應有盡有。
通常,馬會每個賽季獲得的賽馬總投注額在800到900億港元。其中80%返回投注者,香港人叫派彩;12%由香港政府收取博彩稅;餘下的8%約一半由馬會用於日常營運開支,一半用於公益慈善。這個公益慈善是個籠統的概念性的說法。其實就是把開支後的盈餘部分(大約總投注額的4%),由馬會交由屬下的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管理。主要作體育,文娛,教育,社會服務,醫療等方面的用途。
馬會董事局由12位在香港有聲望的董事組成。他們均義務任職,不支取酬金。這是馬會在香港公信力較著的重要因素。有一點到了馬會才知道,香港賽馬會還是全港最大的就業機構,它共有25000員工。
香港馬會屬下的慈善信託基金,捐款的項目主要涵蓋四大範疇:醫藥衛生,教育培訓,群體文化及社會服務。光2012/13年度,馬會的慈善捐款就破紀錄地達到十九億五千萬港元,投向了一百六十個慈善項目。
過去幾年,馬會因應香港人口老化,對老年醫療和床位需求日增的形勢,撥出五十八億港元,設立衛生防護中心和老人康復護理療養院,為醫院添置進行微創手術的設施,推行「安寢輕移計劃」,協助公立醫院安裝病人吊運系統和電動病床等等。
3/
馬會是香港比較尊貴的會所,會員的會籍備受尊崇。馬會現有會員超過20000名。在香港你的身份是董事長總裁CEO什麼的,也許並不受人待見。但你向人介紹自己的身份,是香港賽馬會會員,那就讓人肅然起敬:哦,你不止有錢,還有地位呢。
馬會的會員入會資格申請,有一套複雜的程序,不是你想入就入而須由遴選會員推薦,馬會共有200名遴選會員。每年推薦的新會員人數均有限額。香港不少知名的演藝明星都想入而不得入,即是明證。馬會會員除可擁有競賽馬匹外,還可在雙魚河鄉村會所天然舒適的環境中享受樂趣,提供社交機會。
馬會是香港最大的慈善資助機構。香港科技大學,維多利亞公園,香港海洋公園,香港大球場,以及遍布港九的健康保健中心等,都是馬會捐資興建的。香港賽馬會成功地將賽馬運動與慈善事業融為一體,值得我們借鑑。
1993年起,馬會創立了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專責來處理馬會一切慈善撥款事務。
馬會透過與志願組織,慈善團體及私營機構合作,使得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無遠弗屆,又巨細靡遺,惠及社會不同階層。馬會做這些工作,極為低調,打個形象些的比方,既是水銀瀉地,又是潤物無聲。
為了更有效運用資源,2005年起,信託基金改為年度撥款的資助模式,一,慈善信託基金不會設定遞交撥款申請的時限;二,不會為每年的撥款設定預算;三,不會為各個資助類別設定撥款上限。這種靈活的運作模式使得慈善信託基金更有效適時地滿足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
馬會對香港的市政,社會和民生方面的貢獻是全方位多層面的。
僅在2014年,它就在常規公益慈善項目的基礎上,還推出了一系列環保,社區服務,學校獎學金,老年痴呆症患者關懷中心,青少年足球精英夏令營,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以智障兒童和殘疾人士為援助對象的「藝力顯光華計劃」(通過專業培訓,幫助他們發揮文化藝術方面的創意潛能)等等。
香港馬會有完整的品牌理念,有為香港人十分熟悉,美譽度很高的LOGO。
它的目標:
致力提供世界最高水平的賽馬,體育及博彩娛樂,同時維持全港最大慈善公益資助機構的地位。
它的使命:
竭誠令顧客百分百滿意,對於賽馬觀眾,投注人士,獎券投注者,本會會員,慈善機構,公益團體,香港政府,以至全港市民,都不能有負所望,務必置身全港最備受推崇機構之列。
我把馬會的目標使命全文錄下,是想表達一個願望,我們在引進速度賽馬,馬術運動的同時,千萬不要把目光僅停留在經濟利益上,而忽視了賽馬組織本身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2013/14年度馬季剛「煞科」,數據出來了.頗為醒目。全季總投注額為一千零一十八億三千八百萬港元,打破歷年記錄。較上季增加8.5%;其中馬會向政府繳付的賽馬博彩稅達一百十七億六千多萬港元,較上季增6.7%。
過去十年,香港馬會共為特區政府帶來超過一千三百億港元的稅款。這是個令人誘惑的數字。其實,引進賽馬以及一系列營運模式,根據「國情」,加以規範和完善,大勢所趨,猶如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就看誰有勇氣與膽略,來捅一捅了。
賽馬是香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到馬場觀看賽馬,已成了去港的外地遊客的一個熱門遊覽項目。隨著賽馬活動的日益大眾化,香港還出現了一大批專門吃「馬飯」的特殊群體,這些群體包括與賽馬有關的報刊,廣播和電視(專門的中英文賽馬頻率頻道)。據說,香港的專業馬報超過25種,發行量多達60萬冊;此外幾乎所有的香港報紙都專闢有馬經版,它總是最受歡迎的版面之一,並藉此培養了一大批的馬評家。
4/
到了香港,所見所聞,的確感受到香港人對賽馬的熱情與喜歡,它似乎超出其他任何一項體育運動或娛樂項目。賽馬目前已廣泛滲透到香港的各個角落。不無誇張地說,在香港,只要有成片的建築,人們抬頭就會發現熟悉的馬會LOGO;只要打開廣播和電視,就能找到關於賽馬的信息;公園是馬會修的,醫院是馬會建的,學校是馬會資助的,賽馬已越來越成為了現代香港的一個重要城市標識。難怪鄧公會說出那句名言:股照炒,馬照跑,舞照跳······
體育如何從競技走向文化娛樂,走向消費,使之產業化;如何把握政策口徑與之配套;如何未雨綢繆,抓住先機對地方GDP做貢獻;如何進入良性管理程序不致因小失大;如何通盤考量使各方共贏融合;如何以公益慈善的形式為社會各階層服務等等,均是我們需要研究論證的新課題。香港賽馬會成熟的體系及其完備的運作模式,均有我們值得學習借鑑的地方。
此行遇見的香港人(當然是圈內人,不可一以概之),說起賽馬,總是洋溢著熱情,滔滔不絕,毫不吝惜誇讚之語。他們說因為香港有了賽馬,香港人「無比幸福」。這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跑馬地賽馬場對過,隔一條馬路,就是香港有名的跑馬地墓園。這墓園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許多香港名人下葬於此。跑馬地的英文名稱是HAPPY VALLEY 直譯即快活谷,跑馬地之所以HAPPY,皆因賽馬和博彩帶來的刺激和愉悅。
前後四次車經墓園,都看到墓園門前那副港人熟悉的經典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想想,每逢賽季日,一路之隔,這邊與那邊,生與死,陰與陽,熱鬧與冷幽,快活與悲哀·····發人深思。
2014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