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
這部電影對後世的一些電影作品影響深遠,是一個標杆,很多電影身上都有它的影子。比如最後辛德勒的猶太人為辛德勒送行那一幕很像《我不是藥神》最後病友送行程勇;猶太人躲進地下暗格中的橋段很像《金陵十三釵》;黑白畫面與彩色畫面的調配很像《後來的我們》。所以可以說這部電影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部標杆或者鼻祖。
所以由於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相同技法的電影,現在再看這部電影可能會導致我們的觀後感在心情上沒受太大影響,而且奧斯卡·辛德勒這個人物原型本身受到的歷史爭議還不少,但從電影技法和藝術品質來看,它是一部當之無愧的神作。
三個多小時的劇情很詳盡地展現了在影片涉及到的幾段歷史中,猶太難民的悲慘境遇。幾段小高潮基本都展現的是這些情節,其中難民被驅逐、集中、清除這些大場面尤顯導演的調度功力和剪輯師對於鏡頭的敏感度,這兩項要求的達標使得黑壓壓的難民人頭攢動在黑白的畫面中時,有一種油畫的質感,使黑白單調的畫面飽滿了起來。
最後辛德勒在自己的1100名猶太人面前後悔自己如果賣了汽車和純金胸章就能用錢再多救幾個人時,後悔地哭跪在地上,有幾名猶太人上來抱住他安慰他那段,和去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羅馬》中保姆下去把溺水的孩子救上來,全家人抱在一起那一段很像。這兩處構圖由於都是黑白電影,色調導致這兩幕都有一種如雕塑般莊嚴的感覺,意味著生命的莊重、苦難與希望、重生與偉大。
與此同時辛德勒說如果賣掉自己純金的法西斯logo胸章能夠多救一個人意味著雖然這個標誌帶給猶太人的是苦難,但是這裡面也有一絲如辛德勒一樣的人(辛德勒本人也是納粹黨成員)。同時,在黑白畫面中那個小女孩身穿的紅衣是唯一的彩色,那抹與黑白色的大背景形成反襯,也襯託出的是在苦難戰爭環境下,如辛德勒這樣的人的一絲人性光輝。
在電影學中,紅色象徵的屬性裡面也有一種是說紅色代表生命的活力,在本片中就象徵了戰爭大環境下微波的生命力。小女孩躲到床底下時,衣服做了漸去色處理,結果不言而喻。除了衣服,片中多處燭光也都是有色處理,燭火象徵希望這是小學生都知道的。
雖是黑白電影,但光影與聲畫效果仍舊強烈,由此也彰顯了史匹柏對於光影掌握的精準。中間有一段納粹清除集中營猶太人的段落,並沒有特別直觀地展現猶太人被槍殺,而是通過窗戶及樓道的強光來說明,這裡的聲畫效果就極強。即便是黑白電影卻仍舊能通過光影很細膩地表現任何畫面、傳遞任何信息。
最後1100名猶太人送別辛德勒那段沒有強行煽情也沒有拖泥帶水,十分乾淨利落的就一個透窗特寫。拍到辛德勒的表情後一失焦利用窗戶反光看到送行人的樣子,再聚焦回辛德勒,僅用一個景別就完成了戲劇張力極強的一個畫面,實在是厲害。
鏡頭極具藝術感的展現也讓影片平添了十足的藝術含量,再配上優秀的剪輯,本片真是各方面的好。剪輯好到中間有一段交叉蒙太奇都分不清是幾幕在互相交叉,剪輯的功效讓三個多小時的黑白片並不沉悶。所以電影真是一個團隊的藝術。
不僅臺前的導演與演員得到位,幕後哪一環也都得各司其職缺一不可。本片的演員們對於角色的完成度也都很妙。這種群像戲考驗導演調度的同時也考驗演員演技,好在演員們都不錯,辛德勒的扮演者連姆·尼森很出彩。可是即便如此,那一年奧斯卡也僅是獲得提名,得獎的是《費城故事》的湯姆·漢克斯。不知道他老人家得了新冠肺炎後,現在恢復得怎麼樣了,祝他早日康復。
想必有不少同學第一次知道這部電影,應該是從初中的音樂教材上吧。只要你的初中音樂老師沒有像體育老師一樣動不動得病或者有事,應該都會在初中音樂教材上得知本片的配樂是很優秀的,所以配樂也是本片很大的一個長處。那屆奧斯卡的最佳原創配樂也是被本片斬獲,畢竟是能放到咱們的音樂課教材裡的樂曲。
不僅如此,那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都被本片收入囊中,以及被本文提過的「長處」都實至名歸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