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版(2003版)《倚天》是我看過的第一版《倚天》。此版《倚天》無論從劇情,臺詞,配樂,服裝,武指,主配角對角色的演繹和理解都似有偏差。
最重要的是整個故事結構鬆散,臺詞拖沓冗長廢話多且很多劇情前後邏輯都不通。得金庸原著的形卻領會不了其中神韻幾分。編劇明顯沒有仔細研習金庸《倚天》之精髓和短板,把張無忌最不該完整保留的特質毫無自己意見的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保留了。
蘇版把馬版,吳版《倚天》原創借鑑了一些,卻借鑑得不得要領。把趙敏寫得英氣少了三分,智慧少了七分,關鍵時刻能想到的招數居然是一哭二鬧三上吊,我想請問編劇你是對調了周芷若和趙敏的人設麼?
就連大家覺得此劇編劇是洗白周芷若為主旨,而高圓圓的周芷若卻實在演得差強人意,全程喜怒哀樂都看不太出來,而且也請原諒我,除了她念的臺詞,我真的沒有在高的表演中看出她對張無忌的愛戀。
幾個主角明顯自己都不能將自己帶入角色,更不要說靈魂演繹了,邊都挨不上。所以整部劇需要用眼神和肢體語言去表達的心理活動,幾乎都使用了旁白。是的,不是編導以為觀眾是傻子,而是幾個主角的眼神動態和肢體語言真的很難讓觀眾看出他們的心理活動是什麼,甚至還有誤導作用,估計連導演自己都看不下去,只能加旁白了。
我最早只是《倚天》的書粉,為什麼在金庸眾多的書裡,《倚天》是我最愛的一本,而張無忌是我最喜歡的金庸小說男主,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做詳細的闡述。在我的理解裡,即便僅憑金庸原著裡張無忌的事跡,張無忌也當得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所沒有的只是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梟雄氣質。
人家的武俠左不過一部英雄復仇史,充滿了仇恨和血腥屠殺,張無忌的武俠卻是一部報恩救人史,充滿了寬恕,救贖和愛。處處體現了張無忌悲天憫人,以德報怨的寬廣心胸和堅毅頑強,濟世為民的俠義情懷。
全書也從小處細節著眼,刻畫了張無忌「視名利如糞土」的超凡脫俗的氣質和樂觀豁達的心境。
如果說《射鵰》書寫的是江湖兒女的英雄氣概,家國情懷,《神鵰》書寫的是武俠世界的恩怨情仇,一生一世一雙人,那麼《倚天》為我們展開的是一幅波瀾壯闊大時代畫卷背景下的大情懷和大格局,他寫的是男女主人公站在時代浪潮的最頂端俯瞰眾生,縱橫捭闔撥動時代脈搏,推動歷史進程,卻在左右了時代發展格局之時袖手天下的故事;是一個大中國新舊時代交替背景下的江山美人的故事。如果從眼界和格局來看,《倚天》其實是三部曲中的翹楚,不過被很多人多年誤解而已。
金庸《倚天》後記裡寫到的張無忌更像普通人,更像我們身邊的朋友,這一點對於張無忌的概述顯然是非常不全面的。
估計金庸先生也是認為大部分看後記的人應該是會去看看書的,自然會對張無忌有更全面透徹的了解。哪知還真有抱住後記這一句話就以為得到張無忌人格要領的編劇編了這版《倚天》,因而此版《倚天》裡的張無忌就真的成了個最適合做朋友的最大的特點是遇事毫無主見,猶豫不決且拖泥帶水的普通人,仿佛完全抽離了那個波瀾壯闊時代背景下引領群雄領袖身份的普通人。
但這顯然不是張無忌最大的人性光輝,也確實缺少了值得四女捨去深愛去崇拜的人格魅力。因而全劇就出現了最大的一個BUG,四女為何會愛這樣的張無忌?
此劇從始至終在解答這個問題上明顯缺乏讓人信服的說服力。所以才會出現很多就趙敏周芷若組CP的所謂敏若大法好的B站cut。不是觀眾腦洞大開,畢竟這部劇也不乏很多的顏粉,而是觀眾甚至粉絲們欣賞不到這部劇有吸引力的故事主旨和明晰的男女主故事線,故而天馬行空想像出些與劇情背道而馳或者大相逕庭的內容以作消遣。
其實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也是這部劇的悲哀。
最後一點說到這部劇的配樂,沒記錯的話,片頭曲叫《心愛》,片尾曲叫《愛上張無忌》。我真的覺得這是我聽到過的最乏善可陳的武俠劇配樂,沒有之一。
歌詞充滿了小兒女的兒女情長,沒有半分武俠氣概,關鍵是歌詞有的語句居然還不通,比如像「不要壞我大義,我會倚天屠龍」,「因為你想和他談愛」 這都是些什麼鬼!!!
我真的懷疑是導演/編劇對作詞人有強烈要求片頭片尾曲要配忌敏互訴衷腸的歌詞,因為兩人在劇裡靠自身的表演來表達的愛情完全說服不了觀眾,所以旁白還不夠,需要通過片頭曲和片尾曲的音樂讓觀眾明白:「忌敏」依然是官配。這真是演技不夠,旁白歌詞來湊的電視劇典範啊!
想了想,兩星都是給演員的,因為如果忽略這是部《倚天屠龍記》而當作青春偶像劇來看,主配角算是偶像劇裡演技基本合格的存在,而且我也知道此劇有一大批顏粉,這兩星也算打給主要演員的顏值吧。
除此之外,真的不剩下什麼了。
我7歲開始讀金庸原著小說,張無忌是我最喜歡的金庸小說男主,因為這份喜歡,我真的不願意去吐槽任何一版《倚天》,所以10年隱忍不發一言,然而10年過去了,內心感受依然是一樣,感覺自己遲早會隱忍不了會發聲,那就擇日不如撞日好了。
相信我,我也確實很想去喜歡這版《倚天》,但很遺憾,我盡力了,依然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