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一條
我嘻嘻哈哈地笑著,心裡卻想著:「好想去死啊!」
前不久,因為喬任梁的忌日,抑鬱症這個話題被再次推上了微博熱搜。
但令人難過的是,點開相關的微博評論不難發現,至今還有很多人堅持認為抑鬱症是一種「矯情病」。
有什麼想不開的啊?
我看你就是錢多事少閒的。
別人不都也失戀/失業/工作不順,都熬過來了,怎麼就你這麼脆弱?
你堅持堅持,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這些話我們聽起來絕對不陌生,甚至可能從自己的口中說出來過。
每個人都聽說過抑鬱症,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它。
前不久讀者君採訪了一位90後,她叫左燈,曾經是一位媒體人,25歲那年,因為重度抑鬱進了精神病院。
在治療過程中,她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出院之後寫了一本《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鬱》。
在與左燈交談的過程中,讀者君學習到很多關於抑鬱症的知識,也扭轉了很多之前關於抑鬱症的刻板印象。
我們每個人都離抑鬱症很近
之前我從未想過,會用「陽光」、「快樂」、「有活力」等詞來形容一位抑鬱症患者,但這確確實實是我對左燈的第一印象。
如果不是事先了解過,我怎麼也不會相信這個活潑、健談,還有一點點話癆的女孩曾經因為自殺而被強制扭送進精神病院。
長得好看,工作也不差,條件這麼好的人怎麼會得抑鬱症?
沒正式採訪之前,我抱著這種疑惑。
巧的是,採訪中左燈表示自己也有過相同的感受。
2017年9月下旬,是被左燈稱之為「喝涼水也塞牙」的一段時期,在工作、家庭、社交等各方面的壓力疊加之下,她發現自己的身體機能和心理狀態出了一些明顯的變化。
胸痛,睡眠時間過長,經常莫名其妙地哭,閱讀和書寫能力也出現了明顯的障礙。
這一連串的反常引起了左燈的警覺,她決定去醫院做個檢查。
她當時以為自己是腦神經出了什麼問題,結果診斷之後醫生說是抑鬱症。
「以前我都是一個吃瓜群眾,看明星抑鬱症,自己在旁邊湊熱鬧,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患上這種病。」
根據官方媒體數據顯示,在中國抑鬱症患者早在2007年就已達到3000萬人。
隨著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加,中國的抑鬱症患者數量在不斷的增長,目前人數已經超過1億,每年大約有100萬人因為抑鬱症自殺。
中國的抑鬱症患者人數過億是個什麼概念呢?
14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抑鬱症。
我們身邊的同學、同事、家人、朋友中,可能都存在抑鬱症患者。
甚至我們也無法保證,自己某一天會不會成為其中的一員。
很多人都覺得抑鬱症離自己很遠,但其實它一直潛伏在我們的身體中,說不定哪一天就會被誘發出來。
不管你之前認為自己有多麼快樂,也不管你願不願意接受。
這種無意義感跟絕望感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她,到後來她甚至對生活生存基礎的方式都產生了懷疑。
「感覺身體被掏空」對普通人來說是一句玩笑話,卻是抑鬱症患者最真實的寫照。
在採訪左燈之前的一個月,我才知道一個已經認識了兩年的朋友有重度抑鬱症,她也曾經進過精神病院,並且現在還沒有痊癒。了解相關知識之後,我們才會知道其實抑鬱症是有大腦病變的,只是患者無法剖開自己的大腦告訴別人,你看,我大腦裡缺了這個。
不了解抑鬱症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味地認為他們只是心情不好,或是單純的「作」和「矯情」,不僅幫助不了他們,還會讓他們傷上加傷。
第二,要督促他配合治療。
抑鬱症靠醫療手段,是真的可以減緩甚至康復的。
但有些求生欲已經很敗落的患者會想,就這樣吧,不活了,不吃藥了,死了算了。
這個時候作為朋友就要督促他吃藥,一日三餐都要吃,並鼓勵他積極地配合醫生治療。
第三,精神上的鼓勵。
不是乾巴巴地「好起來」,或者「你別想太多好不好,你怎麼這麼矯情,你看這矯情勁兒一犯我就不想理你了」。
而是感同身受的「雖然我不知道你在經歷什麼,但是我知道你很痛苦,我一定會陪著你的,我一定會陪著你慢慢好起來」。
第四,儘量陪伴他做一些感興趣的事。
一直沉浸在負面情緒裡,對病情是有很大影響的。所以作為朋友,要負責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把他們從抑鬱的情緒中拉出來,哪怕是暫時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運動,因為運動後會分泌讓人快樂的激素,而且對身體百利而無一害。
所以,當患了抑鬱症的朋友死氣沉沉地躺在家裡的時候,把他拉起來,陪他出去走走。
其實抑鬱症考驗最多的不是患者,而是患者身邊的人。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講,其中有一半的痛苦都來自身邊的朋友和親人。他們或許是無心的,但是造成的傷害卻實實在在。
當身邊的人患有抑鬱症時,如果我們做不到雪中送炭,那最起碼,不要雪上加霜。
因為那些人雖然痛苦,卻依然為了生命在堅強、在不屈、在拼搏。【新書來襲】
當全世界的惡意洶湧而來
這本書是一位抑鬱症患者所能給予我們的最大善意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鬱》
↓點擊下圖即可購買↓
-推薦閱讀-
☞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風水
☞好好吃飯,真的能救命!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關注讀者人物微信公眾號
看熱門人物故事/名人傳記/畫報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