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鄧雅蔓|深圳報導
改革開放成就廣東。歷經4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廣東不僅是中國GDP總量第一強省,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2019年,廣東省GDP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成為中國首個GDP突破10萬億元的省份。
不過,廣東的區域經濟發展並不均衡。在廣東經濟版圖中,除了深圳和廣州這兩家早早躋身一線的GDP「領頭羊」,以及GDP剛突破或即將突破萬億元的佛山和東莞,更多在珠三角以外的城市經濟發展並不突出。
以毗鄰珠三角、位於廣東中西部的地級市——雲浮市為例,由於本地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等因素影響,其經濟總量與廣深佛等珠三角城市相比相差甚遠。
然而,越是這樣的區域,越有著難以預料的可能性。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實施和落地,毗鄰珠三角區域的「地利紅利」有望被釋放出來。
粵港澳大灣區版圖下,毗鄰縣域經濟有哪些機遇?
雲浮市經濟發展「排頭兵」——新興縣的發展就佐證了這一點。
10月15日,2020年新興縣(深圳)投資推介會在深圳舉行,該會議圍繞當前如何承接產業發展的風口投資新興、如何通過金融資本推動產業發展等話題,邀請多位專家與近200名深圳企業家參與討論。
2019年以來,新興縣吸引了超百億資金及大批優質項目入駐,其「經濟振興指數」在廣東省粵東西北74個縣(市、區)中排名首位。
那麼,它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毗鄰珠三角的縣域經濟未來發展潛力如何?
毗鄰珠三角地區,使得新興縣有了「地利」作為未來發展的基礎。新興縣全域處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環抱」之中,東、南承佛山、江門,西、北接陽江、肇慶,縣城距廣州130多公裡,距珠海、澳門120多公裡,距深圳、香港200多公裡,是雲浮市乃至廣西區域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相互連接的「橋頭堡」。
目前,新興縣的地面交通基礎已經搭建起來,其中江羅高速、汕湛高速和高恩高速貫穿新興縣全境,廣州一茂名一南寧鐵路自北向南覆蓋新興縣。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不斷推進,新興縣的交通發展將進一步得到完善。
光是「地利」還不夠。一個地區產業的發展,是其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造血」功能,而產業的發展,又離不開資本的助力。截至目前,已投資新興縣的企業包括溫氏股份、萬洋集團、鳳鋁集團、碧桂園集團等。以廣東(新興)萬洋眾創城項目為例,項目計劃投資42億元,計劃用地1200畝,計劃總建築面積約200萬平方米,預計可容納300家企業入駐,創造25000個就業崗位。
縣域經濟如何實現「新興式」發展
2019年,新興縣實現地方生產總值237.17億元,同比增長6.6%。其中,現代農牧業、先進位造業以及旅遊業成為該地三大支柱型產業。
新興縣的現代農牧業以全國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中國民營企業100強的廣東溫氏集團為龍頭帶動。全縣擁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0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0家;有全國首個獲批建設的畜禽種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溫氏優質雞產業園、溫氏生豬產業園、新興縣絲苗米產業園等3個省級農業產業園;有已建成獲認定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9個、加工生產基地3個。全縣農業產業化組織年銷售收入超650億元,縣內養殖業產值已超過農業總產值的70%,接近發達農業國家水平。
新興縣的製造業則充滿了本地特色。作為全國最大的縣級不鏽鋼製品製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新興縣不鏽鋼產品九成以上出口外銷,出口量佔廣東同類產品的40%左右,佔全國的18%左右。
從全球來看,新興縣的不鏽鋼產品在歐美市場的佔有率為50%左右,以至於在西歐市場上有著「新興煲」的美譽。
長期的積累,使得新興縣擁有60多家不鏽鋼製造企業以及50多家上下遊配套企業,湧現出凌豐、萬事泰、三A和德納斯等知名本土企業。
第一、二產業之外,新興縣第三產業如旅遊業也逐漸成熟。新興縣擁有六祖故裡旅遊度假區、翔順金水臺溫泉小鎮、天露山旅遊度假區等3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目前,新興全年空氣品質優良率98.2%,全域森林覆蓋率達到70.24%,綠意盎然的公園、鳥語花香的花園小區隨處可見。」新興縣縣長袁夥月在推介會上表示,為了促進產業發展,新興縣十分重視營商環境的建設,除了自然環境,教育和醫療也是建設重點。
以教育方面為例,作為全國兩基教育先進縣,新興縣實現了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的均衡分布,可就近入學;從醫療方面看,新興縣正在高標準建設新人民醫院和廣東雲浮(新興)中醫藥職業學院,力圖構建起舒適便捷的醫療服務體系。
在政務服務方面,「我們虛心向深圳、佛山、順德、南海等灣區先進地區學習取經,全縣全面推行『一站式審批、零接觸服務』模式,全縣近6000多項權責清單、公共服務全面實現『數字辦』『指尖辦』,實現了行政服務和公共服務事項整體承諾辦理時限比法定時限壓縮80%以上。」袁夥月稱。
廣東溫氏集團在新興縣成立的分公司
新興縣的製造業工廠內部,全自動化生產
西歐市場上知名的「新興煲」。新興縣是國內最大的縣級不鏽鋼製品製造和出口基地
新興縣農民收穫的火龍果。新興縣的農業發展水平接近發達農業國家水平
新興縣茶園和採茶女。
責編:楊百會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