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賦予「小魔豆」稱號的Skullcandy Sesh,自發布以來一直是品牌旗下500元內價位段的熱銷單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配置上在同價位裡具備極高的參考性,甚至部分參數遠遠超出同價位的平均水準,另一方面,強調「多彩」,「高顏值」和「個性化」元素的品牌調性是Skullcandy深受當代年輕群體喜愛的重要原因。
不過,僅10小時的續航成績仍是Skullcandy Sesh無法擺脫的軟肋。好在,Skullcandy終於在近期宣布了Skullcandy Sesh的正統後繼者——Skullcandy Sesh Evo的產品發布,隨筆者一起感受下這次升級款的魅力吧。
雖說是升級款,但比較遺憾的是Skullcandy Sesh Evo的產品ID設計都與上一代是完全一致的。意味著不管是耳機腔體,還是充電收納盒都還是熟悉的味道。這其實不難理解,通過國內零售價569元的定價,說明了Skullcandy Sesh Evo側重點主要還是針對上一代的缺點優化,以及針對市場趨勢增加幾個功能或賣點。
耳機整體的做工紮實牢靠,充電盒的開蓋轉軸穩定不晃動,正面四個LED燈位通過按下旁邊的圓形按鍵來顯示提示當前的剩餘電量,同時也用於切換至藍牙連接狀態的用途。雖然產品ID設計不變,但Skullcandy在黑色款保留不變前提下,又新增了冰川藍色和薄荷綠色款兩種,相較上一代的紅、藍色款更偏向小清新的路線,或許是為了契合女性用戶的口味。
眾所周知,入耳式是目前耳機市場的主流,但至今仍有不少用戶對入耳式存在抗拒心理,這一大原因是很多入耳式耳機在設計時過於強調隔音,而忽視了佩戴舒適度的重要性。Skullcandy Sesh Evo雖屬於入耳式耳機,但得益於Skullcandy非常重視用戶的佩戴舒適性,耳機的輪廓設計遵循基本的人體工學語言,因此佩戴時漲耳感很弱,而且隔音效果也不賴。
如果你平時喜歡有事沒事都喜歡把耳機戴在耳朵上不摘,那麼耳機的重量就不能太重。有意思的是,Skullcandy Sesh Evo的腔體只有為63.5g,因此在佩戴時,筆者察覺到它對於耳朵的負擔比很多耳機要小不少,特別契合長時間佩戴的用戶需求。
操作邏輯方面,左右耳的Logo處各提供一個實體按鍵,通過單次、多次以及長按方式來實現耳機的音樂暫停/播放,電話接聽/結束,音量調節,上下曲切換以及語音助手激活。
除此之外,Skullcandy Sesh Evo還保留了前代Skullcandy Sesh的諸多優點,例如採用藍牙5.0傳輸規格,在實現低功耗前提下又能提供長距離的穩定連接;Skullcandy Sesh Evo支持與前代一樣的IP55級防塵放水,時至今日許多價位更高的產品也從未提供如此厚道的防塵防水性能。
開篇提到,續航是前代Skullcandy Sesh的深刻遺憾,而Skullcandy Sesh Evo的升級重點則正是在續航上。在搭配充電收納情況下,從上代的約10小時提升到約24小時(耳機單次續航為5小時),兩倍還多的提升可以看出Skullcandy對於產品的重視程度。如果是輕度使用,維持一周一充的規律還是無任何大問題。
除了續航上的重點升級,Skullcandy Sesh Evo還加入3個功能性的小升級點。首先,耳機終於支持單、雙耳模式切換,你可以與朋友共用同一副耳機看視頻和聽音樂。其次是增加了一個「尋找耳機」功能,在找不到耳機時可以通過官方的Tile APP來了解耳機當前的位置。第三個則是Skullcandy Sesh Evo提供了與Skullcandy Indy Evo上同樣的三個場景式EQ模式(分別為音樂、電影和廣播),可根據自己的聽音喜好或者收聽內容來選擇切換。
雖然只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加強,但Skullcandy Sesh Evo通過補齊上一代在續航表現上的不足,其結果造就了一款均衡,無明顯短板的產品佳作,考慮到國內零售價569元的售價與上一代差距很小,相信會延長和傳承Skullcandy Sesh的產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