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民國不少人念完小學後就能自食其力?

2021-01-18 中國網文化

讀書

秋天早上好

世界書局國語讀本

商務國語科教書

安身立命少年書

——重溫民國小學國語老課本

編者按:語文教育及其背後更深廣的母語教育,是一個不會也不應過時的話題。近一百年前的國語老課本,既反映了辛亥革命後的共和氣象,也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風。從臣民到國民、公民,如何在少年時期養成獨立之人格,如何在共和社會中安身立命?年末的最後一期冰點特稿,我們刊發教育學者王麗的這篇文章,作為對辛亥革命一個小小的紀念,當然,也作為對當下教科書一番懇切的期許。

本世紀初,我曾參與過某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期間的經歷可以用「痛苦」兩個字來形容,幸而不多久就逃離了。

後來當我第一次見到重版的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和世界書局這3套民國小學國語老課本時,那種驚喜如逢離散多年的親人,心裡說:哦,這就是我親愛的母語啊!如此優美、如此典雅、如此親切。

透過那一幀幀工筆線描的插圖、一行行豎排的繁體字、一篇篇雋永的課文,作為一名語文教材編寫者,我仿佛重新發現了漢語的美,呼吸到來自那個年代的一股清新蓬勃的氣息。並且,這3套老課本也解開了我長久以來的一個疑問:為什麼民國時期不少人念完小學之後,便能在社會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

中國韻味,潛移默化審美觀

老課本第一眼吸引我的與其說是內容,不如說是版式和裝幀。

最具代表性的要數《世界書局國語讀本》(小學初級學生用)。這套讀本的字體選用顏體楷書,結體方正,筆力雄健,富於陽剛之美,即所謂「顏筋」。在印刷史上,顏體也是自宋以後的主要印刷體。可以想見,兒童日日面對這樣的國語課本,天長日久,入之於眼得之於心,執筆寫字自會受其薰染,其作用相當於書法字帖。

讀本一頁一課,每課均有插圖,採用中國傳統寫意技法,凡山川人物、花鳥蟲魚、一草一木,均寥寥幾筆勾出,活潑靈動,意趣盎然,與課文的顏體楷書相互映襯,教人一翻開課本,便覺一股撲面而來的中國氣韻。

老課本在文字和插圖的配合上也別具匠心。圖與文的位置不拘一格,隨課文內容而變化。有的文在上,圖在下;有的反之;有的上下皆為圖畫,中間夾著課文;有的插圖居於書頁一角……因所選課文多為韻文,故排列不求上下對齊,而是一行行參差錯落,配上優美方正的顏體楷書,猶似一串串珠子叮叮噹噹落在紙頁上,產生節奏之美。

如第15課《手拉手》:「好朋友,好朋友,手拉手,慢慢走」,書頁上6個小朋友手拉著手,排著隊向著斜上方做行走狀。畫面上方的文字也相應地排成4行,向斜上方成雁行鋪展,整幅畫面呈鮮明的動感。這樣的設計,非常切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在這一點上,《商務國語教科書》(小學初級學生用)亦有異曲同工之妙。課文字體也為顏體楷書,插圖亦為工筆白描,十分簡約素淨。

而《開明國語課本》為豐子愷先生作圖,質樸自然,充滿童趣,一副大家氣派,與葉聖陶先生編寫的課文相得益彰。

相比於今天滿紙卡通人物的彩色小學課本,老課本只有黑白兩色,卻別有一種平和、樸素之美,讓人想起意境悠遠的中國水墨畫,想起中國鄉村的白牆黑瓦。

老課本將中國文學之美、書法之美和繪畫之美融於一體,在裝幀設計上不照搬當時西方教科書,而是兼收並蓄,推陳出新,創造出極具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現代國語教科書的樣式,比之傳統私塾讀物大大前進了一步。兒童使用這樣的國語課本,得到的不僅僅是母語能力的提高,還有對中國書法、繪畫的欣賞能力,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審美觀——屬於中國人的審美觀。這樣的課本,其內涵已經超出了簡單的國語。

做人常識,啟蒙教化價值觀

民國老課本的另一特點是教給兒童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常識。

如初版於1917年的《商務國語教科書》,從課文目錄便可看出編寫者的意圖:1.入學。2.敬師。3.愛同學。4.課室規則。5.操場規則。6.儀容。7.早起。8.清潔。9.應對。10.孝父母……透過這些條目,我們看到的是《弟子規》的影子,即中國上千年來傳統啟蒙教育的核心:童蒙養正,固本培元。

但老課本並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採用大量兒童日常生活的小場景來達到教育目的。如「親恩」一課,畫面中是一隻老燕子叼著蟲子,正飛向樹丫間一窩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敬老」一課的插圖是一個小學生撿起一位老人被風吹落在地上的帽子,雙手奉還給老人。「好學」一課課文為:「李敬文,年六歲,時向其姐問字,漸通字義。」插圖中有一幾,几上攤一冊書,姐弟二人一坐一立,姐正向弟弟講解。「睦鄰」一課課文為:「母在廚房,制糕已成,命兒捧糕,送往鄰家。」畫中母親倚門而立,一兒手捧一盆糕走出家門,轉頭回望其母,母似做叮嚀狀。這些充滿了生活氣息的課文,配上生動樸素的插圖,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

對於一些兒童一時不易領悟的「大道理」,老課本往往能用淺近通俗的事例來說明。如「讀書」一課,課文曰:「學生入校。先生曰:『汝來何事?』學生曰:『奉父母之命,來此讀書。』先生曰:『善。人不讀書,不能成人。』」一問一答之間,點出了「讀書」的要義,樸素而深蘊。兒童一旦記住,便終身難忘。

我不禁想起古時私塾的開筆禮:兒童入學第一天,須用毛筆描一個大大的「人」字,意含「讀書成人」。由此可見,民國老課本與傳統一脈相承。可惜今天的小學語文課本裡卻找不到這樣的內容了。

老課本的編輯思想既傳統又「超前」。在上世紀初,職業教育還完全是新事物——甚至今天的小學教育中似乎也還沒有這樣的內容。商務老課本中便已有「職業」一課,課文內容只有5句:「貓捕鼠,犬守門,各司其事,人無職業,不如貓犬」,將一個不無抽象的大道理說得如此深透明白,有趣有味。

而像「國家民族主權」這樣的概念,兒童更不易理解。課本中有一課曰「禦侮」——「鳩乘鵲出,佔居巢中,鵲歸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鳩去。」我讀著此篇,不禁會心一笑:真是由小見大,舉重若輕!今天的小學課本中也有主旨相同的「二小放牛郎」一課,曾因其「帶血腥」而引起爭議。兩者相比,教育效果孰優孰劣,不言而喻。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課文均從兒童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擯斥空洞說教,注重趣味性與潛移默化,背後則處處看到「教化」的影子,即在小學階段便樹立中國傳統價值觀——仁、義、禮、智、信,為將來的立身處世奠定基礎,難怪當初有的國文課本便稱之為「修身國文」。

商務這套課本問世後,10年間風行全國,印數達七八千萬份,可見對一代中國人的影響。我的父親與母親,還有母親的兄、姊,均出生於上世紀20年代,由於家境之故都只念到小學畢業。他們後來均能在社會上謀得一份職業,自食其力,安身立命,其「秘密」也許在於這樣的小學課本。而當年跟他們情形相似的那一輩人裡,一些經過刻苦自學,後來成為文化大家,如三聯書店原總經理範用、新民晚報原副總編輯馮英子等。

力求精密,堪為兒童說話、作文的模範

誠然,小學語文課不等於常識課,更不等於今天的「思想品德課」。《開明國語課本》的編者葉聖陶說:「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於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須符合語文訓練的規律和程序。」開明老課本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如第一冊第一課《新學期》:

暑假過去了。早上到校,想起又要和幾位先生、許多同學在一起了,心裡異常高興。街上和暑假以前每天早上一樣,來來往往的差不多一半是小朋友,他們有的是我的同學,有的是別校的學生。我想,他們今天到校,心裡也一樣高興吧。

暑假中不常遇見的同學都見面了,他們告訴我各種事情。有幾個跟同父母到別處去旅行,得了不少的新知識,有幾個練習遊泳成功了,能做多種的姿勢,有幾個看了幾部童話、幾部小說,哪一部最有趣,有趣在什麼地方,滔滔不絕地說個不休。有幾個採集昆蟲製成標本;其中有一個單只蝴蝶一類就採集了三十七隻,形態各不相同。我也告訴他們,暑假中做了一架飛機模型給妹妹玩,連翅膀在內,橫闊一尺八寸。

一個同學忽然問道:「假期作業做完了沒有?」

「做完了!」大家差不多齊聲回答,臉上露出歡喜的神情。一件事情能夠準期做完,的確是值得歡喜的。

這一學期我們的級任先生改教三年級,不教我們了,這使我有點兒難過,然而他還是在校裡,如果有什麼事情請教他,難道他不教我嗎?如果同他談話,在一塊兒玩,難道他拒絕我嗎?那是決不會的。那麼又有什麼難過呢?這位新的級任先生上學期教六年級的,本來和我們相熟,也是個和藹不過的人。現在他要來教我們了,我止不住心頭的快活。

行禮的時候,校長有幾句話道:「新學期開頭了。從今天起,一切的事要比以前做得更好,更多進步。不然,就對不起這個新學期。」我記住這幾句話,我萬不肯對不起這個新學期。

一共580字,通篇模仿兒童的口氣,真切生動,平實自然,將一個孩子暑假後返校的心情和見聞描摹得曲折有致,體貼入微。字裡行間散發著一股清新向上的氣息,流動著編者的溫情與暖意。而從寫作的角度,「寫什麼」和「怎麼寫」盡在其中。這樣的課文,兒童反覆誦讀,關於寫作的要領,自然心領神會。

課文中安排的實用文體練習也十分有趣。如第七課《學校新聞的一頁》:

賞月會

秋季的滿月——特別光明!

大家來參加賞月會!

時期:本星期四下午八時

地點:本校運動場(大家坐在地上,圍成圓形)

節目:1.月的故事(各人把知道的依次講出來)

2.賞月的趣味(各人把當時感覺到的依次講出來)

3.月兒詩朗誦(胡宜群,這首詩是他的新作品)

4.月夜——笛、胡琴合奏(張先生、任知義)

附告:如有望遠鏡必須帶來。此外文稿、畫稿簿也要帶以便隨時取用,否則把文思、畫意輕易放過,到時想不起來的時候,懊悔也來不及了。

校園收穫的報告

上星期六收採校園裡的毛豆,共得七十八斤。除留下四斤做種子外,其餘由各同學家買去,當天賣完。大家說今年的豆粒比去年大,煮熟了酥爛可口。這是下種時特別注意選種的緣故。

透過這樣的課文,我們看到那個年代活潑多姿的校園生活,看到在這樣的校園裡成長起來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心性和日後走上社會的能力。在這套課本「本書編輯宗旨」第三條中寫道:「本書儘量容納兒童文學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種文體。用詞力求正確,造句力求精密,務期與標準語相吻合,堪為兒童說話、作文的模範。」

天真可掬,童真童趣

開明老課本的編者葉聖陶先生又說:教材合於語文訓練,「但是這還不夠,小學生既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於閱讀,從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

提到兒童文學,我們往往會想起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之類的外國童話。在中國文學源流中,似乎沒有兒童文學這個類別,較為適合兒童閱讀的除了成語故事之外,還有魯迅在《阿長與〈三海經〉》一文中說的「我最為心愛的寶書」——《山海經》,因為裡頭有「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這些資源用作國語教材固然有其重要價值,但作為現代兒童的精神食糧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多由中國人自己創作的、有鮮明時代色彩的新的形式與內容。記得本世紀初參與編寫小學課本時,我為了找到這樣的選文,翻遍了各種兒童文學類書籍,所獲仍十分有限。

而這一回,老課本卻改變了我的看法,尤其是《世界書局國語讀本》。此讀本為魏冰心等編寫,上世紀30年代出版,是受五四新文化影響最早用白話文編寫的教科書之一。

冶文言白話於一爐

什麼是純粹、典範的漢語?對於中國人來說,回答這個問題似乎有些困難。語言是人的家園,也是一個民族的家園。漢語承載著數千年煌煌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富於生命力的語言。兒童時期是語言的敏感期,一個人對母語的感覺基本上是在此一時期建立起來的。因此,如何使兒童感受漢語的美,體會漢語的特點,進而培養兒童對母語的愛,是小學語文教科書的重要使命。

自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取代文言開始,關於文言與白話之爭延續了整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論爭的結果是「白話派」佔上風。當然,這個結果也反映在教育上。1920年,教育部下令將小學國文教科書改為「國語」。此後,在語文教科書中,白話文逐步取代了文言文,實現了「言文一致」。

商務印書館、世界書局、開明書店這3套小學國語課本編寫於不同的年代,折射出上世紀前半葉漢語言演變的不同階段,呈現給我們各不相同的語言風景。

《商務國語教科書》發行於新文化運動前夕,基本採用文言。如:

第一課《學堂》:學堂暑假,一月已滿,今日早起,穿新衣,入學堂,先生授我新書,告我也,汝讀此書,當比首冊,更有味也。

第五課《曉日》:天初曉,鳥啼樹間,披衣下床,推窗一望,東方已白,紅日上升,流霞成彩,未幾霞散,日光射入室中,鳥聲漸少。

第六課《衣服》:人之衣服,所以護身。我國衣服,長而大,故舒泰。外國衣服,短而小,故輕便。今學堂體操,衣服短小,亦取其輕便也。

這些課文句子凝練,意思淺近明白,讀來雋永有味,毫無佶屈聱牙之感。從筆法上看,有敘事,有寫景,有狀物。

韻文是漢語的重要特點。漢賦、唐詩、宋詞等,從語言形式上均屬於韻文,有三言、五言、七言等。舊時私塾讀物便大量採用韻文,如「三百千」、《弟子規》、《幼學瓊林》、《笠翁對韻》等。商務老課本也繼承了這個特點:

《採菱歌》:青菱小,紅菱老,不問紅與青,只覺菱兒好。好哥哥,去採菱,菱塘淺,坐小盆。哥哥採盈盆,弟弟妹妹共歡欣。

《放假歌》:學堂樂,樂何如,請君聽我放假歌,吾曹自到此,一歲忽將過,同學相親愛,先生勤教科,讀書已二冊,識字一千多,學堂樂,樂如何,請君同唱放假歌。

課文清新活潑,跳動著歡悅、和諧的旋律。從《放假歌》中,能看出脫胎於《明日歌》的痕跡。

《世界書局國語讀本》的出版年代晚於商務老課本,從語言風格上已顯示了文言與白話融合的痕跡:

《秋天早上好》:秋天早上好:白雲飛,紅葉飄,月光淡淡星光小,只有早起的人,才能看得到。秋天早上好:牆角邊,樹枝梢,蟲聲唧唧鳥聲鬧,只有早起的人,才能聽得到。

《長虹一道》:雷雨過後,夕陽返照。天空中,誰架起長虹一道。你瞧,多麼美麗、光明、奇妙!像一面沒有弦的弓,像一條沒有柱的橋。一霎時,雲散天晴,便不見了。他,原來是晴天的預告。

這些篇章,既是散文,又是詩歌,既有古典詩歌的意境美和韻律美,又有現代童謠的活潑、跳脫。

而30年代出版的《開明國語課本》(小學高級學生用)已完全採用白話。如《雁》一課:

秋天,有一群群的雁在天空飛過,發出清亮的叫聲。雁的家鄉在西伯利亞地方。那裡秋天就飛雪,到了冬天,什麼東西都給冰雪蓋沒了。太陽只露一下臉,立刻又落了下去。如果再往北去,便是北極,那裡足有半個年頭見不到太陽的面。在這樣又寒冷又黑暗的地方,雁怎能夠生活呢?所以一到秋天,它們就結隊遷移,向南方飛來。

這是最純粹、典範的白話:流暢自然,清新優美,堪稱「言文一致」的樣板。但仔細體會,背後分明有「文言」的影跡,句子簡潔凝練,念起來和諧婉轉、抑揚頓挫,富於音節之美。今天的語文教科書編者,恐怕很難寫出這樣的文字來。原因很簡單:缺乏堅實的文言根底。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言與白話,本來難捨難分,就像一條河裡流淌的水。時下小學語文課本的語言如同白開水,缺乏母語特有的美感,很大程度上與此有關。

從這3個版本的小學國語老課本中,我們看到上世紀前半葉漢語從文言到白話的嬗變,也看到母語自我更新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上世紀30年代文言白話爭論最熾的時候,林語堂在《與徐君論白話文言》一文中說:「一國的文字是國人的公物,誰也不能奪為己有,要望中國將來演出美麗又靈健的文字來,必不可有絲毫成見存心。我們必須冶文言白話於一爐,煉出一清新簡潔富表現力的文字來,泥古泥今,皆做不得。」他又說:「現在許多人文章已經做到文白調和境地了。你可讀了十行而不辨其為白話文言。將來文體總是趨這一途,得文言之簡潔而去其陳腐,得白話之平易而去其冗長。」——信哉斯言!

養國民之人格,擴國民之德量

民國老課本的編者有一特點,多為當時的文化大家,如蔡元培、張元濟、王雲五、顧頡剛、葉聖陶、豐子愷、朱自清、夏丏尊、陳鶴琴、陸費逵、莊俞等。他們一方面有堅實的舊學根底,深諳傳統之道;一方面又接受了西方現代自由、平等、民主的新思想,能開風氣之先。他們之所以願意俯下身來,不辭辛苦為孩子們編寫國文、國語課本,其原因在於小學課本是一個民族的奠基工程。因此,老課本處處教人看到編寫者「奠基」的用意:奠常識之基,奠審美之基,奠倫理之基,奠人格之基,奠傳統之基,而最終奠民族精神之基,即梁啓超當年提出的口號——新民。

民國時期相對寬鬆的教科書審批制度,使他們的夢想得以實現。據資料記載,自民國初年至抗日戰爭前期,國民政府對教材編寫採用審定製,允許各民間出版機構自由編寫中小學教科書,教育部根據統一制定的課程標準對其進行審查,通過後便可在全國發行。直到抗戰後期才改為由國立編譯館獨攬小學教科書的編輯權。這種審定製極大地激發了民間參與教科書編寫的熱情。

1912年至1949年,短短37年間,儘管戰亂頻仍、社會動蕩,全國各書坊共計編印出版了100多套小學國文、國語教科書。這些教科書從內容上打破了傳統私塾教育只讀四書五經的局限,同時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形成一派百花競豔、百舸爭流的格局,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教科書編寫的黃金時代。

當時,全國各中小學校可以自由選擇某個版本的教科書,甚至教師自編教科書。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一批一流的知識分子精英能夠加入到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編寫的行列中來。他們直接保證了教科書編寫的質量,而他們的理想也通過這些教科書得以表達。

一套名為《啟蒙國文》的民國老課本在編輯大意中說:「本書以養成國民之人格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於兒童心理,不好高騖遠。本書注重立身、居家、處世以及重人道愛生物等,以擴國民之德量。本書注重實業以養成獨立自營之能力。」在某種程度上,這個宗旨也代表了當時多個版本教科書的立場,並鮮明地體現在每一篇課文中。來源:中國網

相關焦點

  • 小學畢業紀念冊分期付款 十年後自食其力還
    小學畢業紀念冊分期付款 十年後自食其力還又是一年畢業季,在樂山市夾江縣華頭小學,28歲的老師閔時愷為孩子們設計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畢業相冊,裡面記錄了這幾年來他和孩子們的點點滴滴,其中最特別的是最後附著一份付款協議,10年後用自食其力所得統一付清相冊的餘款和利息,而這筆錢將以班級的名義用於公益活動
  • 哈裡梅根到底算不算自食其力?為何他們付出的努力總是不被認可?
    近日,萊登罕見批評梅根·馬克爾和哈裡王子,因為在他們辭去英國王室高級成員職位後,萊登覺得他們需要真正自食其力的工作。萊登批評哈裡王子和梅根·馬克爾移居美國洛杉磯,並辭去王室職務的決定,稱他「一點也不理解」他們為何要這麼做。今年早些時候,哈裡夫婦帶著他們兒子阿奇·哈裡森·芒巴頓-溫莎移居到美國加州。
  • 民國年間:雁北人與綏遠的教育業
    進入光緒年間,情況逐漸變化,也用重金到口裡聘請飽學文士或有功名的人來教書,因而陸續考取了不少秀才,這些秀才中的大多數人又當了私塾先生。倭寇佔領期間,在一些沒有被迫關門的學校裡實行奴化教育,強制兒童學日語日文,人們為了維護文化傳統,寧肯讓娃娃們念「趙、錢、孫、李也不送進學校受倭人的教育。歸化城裡的人在小召、觀音廟、十王廟等寺院辦代用小學,還是供奉孔夫子牌位,子曰詩云的老規矩。直到1949年以後,私塾才完全退出教育陣地。
  • 大學生自食其力,4年花11萬旅行,畢業攢15萬,校長發聲力挺
    剛開始他心裡也不好受,想不明白自己憑著雙手自食其力,為何就「丟人」了呢?直到大學校長說了一句話,他以此為榮!校長說:「你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你在用自己的勞動來掙錢!」02「勞動光榮」為何成了「勞動丟人」?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勞動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學習,在勞動中成長。為何大學生依靠自己的雙手勞動,自食其力就成為「丟人」的事了呢?
  • 讓人忍不住念完,又過目不忘的長網名
    讓人忍不住念完,又過目不忘的長網名 讓人忍不住念完,又過目不忘的長網名 1.
  • 鄧超女兒上小學後給家人反覆念語文書,要學哥哥玩情景再現
    鄧超女兒上小學後學哥哥給家人念語文書,要情景再現「時間真是過得太快了,記得妹妹第一天上幼兒園,我還在擔心她會不會哭,會不會想家,」而事實證明媽媽完全不用擔心,妹妹在學校很好,看到妹妹幼兒園畢業紀念冊的時候,孫儷還沒有感覺到妹妹要上小學了,可是妹妹現在已經變成小學生了,孫儷已經是兩個小學生的媽媽了……「一旁脆弱的爸爸看到校車遠去,已經自己開始擦起眼淚了。」孫儷說。鄧超直接否認了,「我沒哭,風大。」
  • 在草菅人命的年代,魯迅為何敢痛罵民國後,還能全身而退?
    隨後光復會也因想法不同,與同盟會要求成立民國,退出同盟會,與之分道揚鑣。而魯迅正是這樣一位高級革命家,也因此與蔡元培等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因此,魯迅從日本歸來後不久,便被推薦給蔡元培,任民國政府的教育大臣。帶著教育救國的心情,魯迅來到南京,不久便升任社會教育司一科科長,這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副司局級,也是教育部的一位中層領導。
  • 動漫裡變強需要代價:女性恐懼症、念不完的小學和膽小您選哪個?
    動漫受歡迎的原因不僅是其宣揚友情、愛情、勇敢、善良、奮鬥、努力和責任擔當,而且還有其天馬行空、富有想像力的吸引人的劇情。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這話是莫言在接受採訪時說的,想來是莫言的心裡話,但筆者聽到他念「阿Q」時,還是心裡一驚,因為這個「Q」字連莫言也會念錯。在這部小說裡魯迅明明說清楚了它的讀法,可是上學時連語文老師也念錯它,這是為何?我們來看《阿Q正傳》裡的這段話: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麼寫的。
  • 阿拉伯數字的07,為何軍隊念「洞拐」,看完後才明白其中奧秘
    當情報信息涉及到數字數據時,通訊員通常會用一種專用的讀法來表達,與平時人們所念的讀音有很大差別。例如在說到0這個數字時,人們都會自然的發出「零」的讀音,但通訊士兵卻將0念成了「洞」。阿拉伯數字中的7則被念成了「拐」,與本來的讀音「七」更是相差甚遠。那麼,為什麼軍隊要把這些阿拉伯數字念成特殊的讀音呢?其實,這個讀法並不是近些年才出現的,而是要追溯到有線電通訊時代。
  • 為何民國版西遊記被禁播?看到蜘蛛精的造型後,網友:受不了
    早在民國時期,導演杜宇就將名著《西遊記》的故事搬到了大熒幕。當然,沒有將所有的劇情都拍攝出來,僅僅是將書中的第72回改編,拍成了電影《盤絲洞》。節選的是唐僧和蜘蛛精的那一段故事,然而這部電影,上映沒幾天就被下架了。
  • 末代皇叔載濤:毛澤東為何戲稱他為「弼馬瘟」?
    老北京人都知道,在德勝門外有一個集市,黎明前開市,等天一亮就沒了,老北京人把它稱作「鬼市」。載濤難道真沒其他活路了嗎?當然不是。敵偽時期,不少漢奸頭子找到皇叔,勸他出山,誘之以高官厚祿,都被他斷然謝絕,表現出一種凜然的民族氣節。溥儀在偽滿時專派日本人田中來京,勸說載濤赴偽滿任職,結果碰了一個硬釘子。載濤說:「我還想多活幾年呢……可不能去東北當那個亡國奴喲!」
  • 溥儀的弟弟:不靠愛新覺羅家族,不吃祖宗飯,願做自食其力的人
    世界上有很多浮躁,物慾橫流,充滿誘惑的東西,很多人都是被無法抑制的欲望所驅使,失去了真實的自我。只有那些沒有功利心的人,能夠在一片浮華中守護自己純潔的心靈,他們淡泊名利,只追求內心的充實。"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就是以這種淡泊名利,忘卻功利的心態,安安靜靜地過日子。可是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像陶淵明一樣,捨棄了榮華富貴而歸樸?
  • 上醫古法- -自食其力
    研究頤養之道,在於自食其力。《象辭》說:本卦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震為雷,雷出山中,萬物萌發,這是頤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思生養之不易,從而謹慎言語,避免災禍。節制飲食,修身養性。頤卦上下兩個陽爻,中間四個陰爻,如一個嬰兒張開的口,自有母親甘甜的乳汁等待著吸吮。頤卦的口型是擁有生命力的,擁有本能、智慧和強大的記憶力的。
  • 這部以暗娼歌女為原型的電影,八十年後為何依舊是民國第一
    文/馬慶雲最近,隨著春節的臨近,不少讀者朋友已經開始放假了。有讀者發私信讓我推薦一兩部今年比較優秀的電影。我竟然一時語噻,不知道應該說哪部為好。縱觀2017年一整年,中國電影市場上出現了太多的現象級影片,尤其在票房上取得了突飛猛進地發展。
  • 民國時期大師輩出,為何那麼多人討厭民國?
    然而綜合各種數據來看,討厭民國的人比喜歡民國的人略多。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討厭民國呢?亂世動蕩民國時期,中央政府能力有限,控制地方的實力減弱,與此同時,地方出現了軍閥這一新興力量。民國的軍閥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的統治,然而他們在地方卻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 民國糙漢文,強推《民國之豪門風雲》看民國將軍霸道護妻
    民國糙漢文,強推《民國之豪門風雲》看民國將軍霸道護妻大家好,小編來推薦超好看的言情小說了,今天給大家帶來5本民國糙漢文,強推《民國之豪門風雲》看民國將軍霸道護妻,解救書荒中的你。免費入坑,趕緊收藏起來吧!
  • 大韓、民國、萬歲又長大了,看到照片,你還認為他們可愛麼?
    處在表情包到處飛的時代,沒有收藏些表情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社會人了。要是問我表情包的鼻祖是誰,我可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第一張表情包便是敲級可愛的民國。想當初在韓綜《超人回來了》中宋一國的三胞胎兒子可是吸了一大波姐姐粉和媽媽粉,超級會撒嬌的民國也正是因為太可愛了,才有網友把他製作成表情包分享至微博。從此,民國的表情包和動圖火得一發不可收拾,流傳至今。2012年3月16日,韓國演員宋一國的妻子生下了三胞胎兒子,並取名為大韓、民國、萬歲。三個兒子,長相、性格各不同,正是因為他們的差異性,才能為觀眾帶來了許多的歡聲笑語。
  • 七歲表情包宋民國被曝已結婚?韓國三胞胎爸爸宋一國為何被稱1958
    民咕咕宋民國小編的話:今天有粉絲曬出與宋民國合影的最新照片,民咕咕身穿黑色小西裝,佩戴蝴蝶結,慢慢地褪去了以前的嬰兒肥,模樣乖巧,眉清目秀,神情頗似「都教授」金秀賢(詳見小編文章《韓國表情包宋民國最新照片神似金秀賢?
  • 【華人】」末代皇弟「四爺逝世:歷經百年滄桑,一生自食其力
    據溥任的長孫介紹,愛新覺羅輩分為溥、毓、恆、啟等多個輩分,生活中部分按金姓稱呼,告別儀式當天有數百人前來弔唁,大概有100多名愛新覺羅家族成員,溥傑的女兒嫮生、愛新覺羅·啟驤、愛新覺羅·紫薇也都送來輓聯。末代皇帝溥儀四弟溥任的病逝,標誌著愛新覺羅宗譜明確記載的末代皇族,醇親王載灃這一脈直系「溥」字輩,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