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養蝦模式可在內陸實施,而且每立方水出蝦30斤!
視頻| CCTV10 《我愛發明》欄目
近日,電視上CCTV-10科教頻道《我愛發明》欄目20190528期布袋養蝦記的播出吸引了筆者和眾多水產從業者的眼光。節目講述了牛守東和翟永臣兩人嘗試在內陸地區進行市內養蝦,最終以布袋為載體,構建水循環系統,進行高效益的綠色養蝦。
節目組對養殖進行了藝術化加工和劇情化處理,雖然節目存在一些與實際養殖偏離的言論,也有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情景,但這都不妨礙我們分析養殖模式特點、感受系統設計思路、理解工業化思維。
起源:擺脫資源桎梏,減少外界影響
節目中,布袋養蝦的出現是因為池塘租金提高、土地被禁止養殖,養殖戶希望減少資源的限制,在內陸或是沒有豐沃海水資源的地方從事養殖。同時,養殖戶們也希望在養殖過程中能夠不受颱風、暴雨的影響,減少外界因素對養殖的影響,這幾點也正是我們水產養殖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幾個原因。
布袋養蝦記
布袋養蝦,則是帆布池與循環水系統結合後產生的產物,它可以突破地域、地理的限制,實現隨時隨地養蝦,甚至能在城市之中從事水產養殖。
關鍵:養殖系統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
對於養殖而言,奉行的是「短板效應」,任何短板都會導致養殖失利。水是水產養殖的關鍵所在,水體環境影響著養殖的順利與否,水處理更是循環水養殖的命門。
第一代設備:初級物理過濾
節目中,牛守東、翟永臣二人對水處理系統進行了三次更新,主要解決了中央集汙、殘餌糞便、蛻皮蝦殼這幾個問題。我們也可以直觀地發現水處理部分從最開始的單個水處理盒子一步步擴大成集成了氣提式集汙器、轉鼓過濾機、生物處理池的水處理系統。整個升級很好地體現了養蝦人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且,循環水的核心:溫控系統、氣體交換、物理過濾、生物處理等,都在逐步完善,最終形成了一套適合當地條件的養殖模式。
在筆者看來,這個過程也是對養殖系統的二次設計和細緻調整,系統與養殖逐步磨合,提高養殖系統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
第二代設備:集成了物理過濾和生物過濾
第三代設備:增加了氣提式集汙器處理蝦殼
載體:帆布池的養殖應用
雖然節目大半部分都在講述著水處理系統的設計與完善,但帆布池的妙用不可忽視。這種基礎型設備的創新往往會為行業帶來更大的改變。
事實上,帆布池已經在水產養殖業中有所應用,目前已有人將帆布池應用於全程養殖、運輸暫養和藻類培育,也有人將帆布池結合可拆卸支架製成了「移動池塘」。其中,「移動池塘」概念更是一經推出就抓住眾人的目光,「背包養魚」備受行業關注。此次,筆者也就布袋養蝦記話題與多位經營工業化設備的業內人士進行了交流,內容整理如下。
前景:工業化水產發展潛力巨大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環保力度的加大,水產養殖面臨著許多限制,如土地、水源和氣候。節目中這種以布袋(帆布池)為載體,以循壞水系統為核心的養殖模式恰好符合當下的養殖條件和養殖需求。」
一位業內人士談到:「現在國家提出了新的生態環保要求,許多傳統的養殖模式和養殖區域都面臨洗牌,各地網箱清退事件數不勝數。不難看出,如今水產養殖的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未來甚至可能面臨無地可養的情況。工業化水產養殖也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許多優秀的解決方案,例如工廠化、貨櫃、帆布池、深海網箱等。」
「帆布池是現階段水產養殖業解決綠色養殖和土地硬化的優秀方案之一。這種「移動池塘」在市場上推廣已有一段時間。現在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市場對其認可度日漸提升,市場需求也逐漸增大,銷量穩步增長,而且海外市場也已被打開。」一位業內人士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