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臺山】大廣海灣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8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方志廣東 ,作者方志廣東

方志廣東

向社會廣泛宣傳廣東發展歷史與發展新成就,為群眾提供全面便捷的地情信息服務

6月中旬以來,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官方微信「方志廣東」推出【印象】系列文章,已推出了【印象潮州】【印象梅州】【印象深圳】等。自9月9日起,開始推出【印象臺山】系列,臺山也是第一個推出系列報導的縣級市。下面請看【印象臺山】之大廣海灣。

臺山廣海灣,因其擁有良好的發展潛力而備受重視。早在1924年,新寧鐵路創始人陳宜禧就向孫中山先生提出以保稅區的形式在赤溪銅鼓灣(位於廣海灣核心區內)建設銅鼓商埠,並藉助新寧鐵路的輻射作用,開展對外貿易、與香港爭衡,以促進臺山社會經濟的發展。孫中山於1924年9月6日親筆籤署大元帥令:「派陳宜禧為籌辦銅鼓商埠委員。」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陳宜禧的設想終究未能實現。然而,這一等就是半個多世紀,廣海灣的開發才正式開始起步。

孫中山籤署的大元帥令

(圖片截於CCTV-13《孫中山與華僑華人(六)》)

該檔案由臺山市檔案館收藏

從廣海灣到大廣海灣區

01

設立「廣海灣華僑投資開發試驗區「。1992年12月1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廣東臺山廣海灣華僑投資開發試驗區」。該試驗區是省政府批准設立的全省第一個華僑投資開發試驗區,其起步區位於省道S273高銅線與廣東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的交匯點。

更名「廣東臺山廣海灣工業園區」。2006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廣東臺山廣海灣華僑投資開發試驗區」更名為「廣東臺山廣海灣工業園區」。同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2006年第41號公告,審核通過該工業園區為省級開發區。

位於廣海灣的魚塘港碼頭

(圖片選自臺山廣海灣工業園區網站)

納入珠三角「南部濱海功能拓展帶」發展。2005年,廣東省政府編制的《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年)》(粵府〔2005〕76號),將廣海灣(廣海-鬥山)規劃為珠三角11個重點扶持的未來地方性中心和「城鎮發展提升地區」之一,並作為珠三角「南部濱海功能拓展帶」的重點地區加以發展。該區域不僅包括廣海灣工業園區,還包括臺山核電站、國華臺山電廠、香港惰性拆建物料處置區、廣海灣及川島深水港等。

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空間結構示意圖

(粵府〔2005〕76號文件附圖)

作為「珠三角沿海經濟帶」重點地區發展。2008年3月23日,時任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在臺山廣海灣調研時指出,當前在珠三角有沿海發展潛力的地區不多,臺山是其中之一,要將廣海灣納入「珠三角沿海經濟帶」,高起點規劃建設,著力將廣海灣發展成臨港工業區。

位於銅鼓灣畔的國華臺山電廠(黃忠 攝)

臺山市列入「大廣海灣區」。中國首部海洋經濟地圖《廣東海洋經濟地圖》於2012年5月初正式發布,首次提出灣區計劃,將14個沿海市劃分為「六大灣區一半島」,構建跨行政區域的海洋經濟發展新格局。

六大灣區一半島區域示意圖

(圖片來源於新浪網)

臺山是廣東省的海洋大縣(市),《廣東海洋經濟地圖》對臺山沿海區域給予了重點關注,六大灣區中,在臺山範圍內幾乎有一個獨立的「大廣海灣區」(覆蓋的沿海區域主要在臺山市境內,包括黃茅海、廣海灣、鎮海灣和上、下川島等)。

從大廣海灣經濟區到粵港澳大灣區

02

廣海灣地域廣闊,交通便利,能源充足,擁有條件良好的沿岸開發腹地和豐富的淡水資源,可為工業發展提供寬闊的陸域空間和充足的用水。考察過廣海灣的有關專家一致認為,廣海灣發展條件之優越,在廣東已不多見;它將是石油化工、鋼鐵產業、裝備製造、能源動力、海洋產業以及港口物流等的理想選址。

江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廣海灣的開發建設,在2006年12月江門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提出將其與銀洲湖一起列入「兩濱驅動」(濱海、濱江)發展戰略,以廣海灣工業園區即廣海灣核心區為起步點,把廣海灣建成「江門新經濟區、招商引資新熱點和經濟發展新動力」。

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2013年年初,江門市根據廣東省提出的「大廣海灣區」發展計劃,制定了高規格、高標準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的發展戰略,並得到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2014年2月,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臺山有10個鎮、1個工業園區納入大廣海灣經濟區。

大廣海灣規劃範圍圖(來源:網絡)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2019年2月,國家出臺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其中提出,「支持江門與港澳合作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拓展在金融、旅遊、文化創意、電子商務、海洋經濟、職業教育、生命健康等領域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範圍示意圖

(臺山市地方志辦拍攝自CCTV-2專題節目)

臺山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論述精神,舉全市之力確保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是樹立灣區思維。主動發揮三地所長,建立起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相互支撐的新格局。二是加快規劃對接。三是謀劃主導產業。打造清潔能源、新型材料兩大臨港產業集群;加快省級農產品加工示範區、鰻魚現代農業產業園、大灣區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建設;大力打造珠三角最美濱海旅遊休閒帶。四是完善設施配套。推動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互聯互通,推進中開高速、國道G240、黃茅海通道等重點工程和廣海灣深水港、魚塘港碼頭等項目建設,謀劃興建30萬噸級深水大港。五是加強合作交流。謀劃建設華僑華人重大交流平臺。

江門市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2018-2035年)局部圖

(臺山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黃茅海跨海通道效果圖

(圖片選自臺山廣海灣工業園區網站)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後,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跨海通道工程。作為港珠澳大橋西拓的重要通道,將構築起港澳地區連通珠海、直達臺山、輻射粵西乃至大西南地區的主要高速通道。2020年6月6日,該工程在臺山黃茅海海上正式動工。黃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設,將加快臺山及大廣海灣經濟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的進程。

黃茅海跨海通道工程正式動工

(圖片選自臺山發布微信公眾號)

來源:方志廣東(臺山地方志辦公室供稿)

編輯:鄧嘉文

轉載需註明出處:臺山發布(taishanfabu)

原標題:《【印象臺山】大廣海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