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800字,睡覺前發呆的時間就看完了~
中國女性有四大不幸: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10月5日上映的這部電影《找到你》,演盡了女性這些狼狽。
作為生長在單親家庭裡的女孩,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的我,在看電影之前,從未徹底地意識到單親母親意味著多少壓力和疼痛,直到看到《找到你》,才徹徹底底了解到媽媽一路撫養我成長背負了多少悽苦和壓力。
這部電影演繹了三個不同境遇裡的母親,處在三段失敗的婚姻裡,面對各自的難題,與三位丈夫各自博弈,她們的共通之處:她們的痛苦、她們的不幸、她們和周遭所有的鬥爭都是為了做一個大眾眼裡「合格的母親」,不得不說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恐生育教育片」了。
影片使用插敘手法,以李捷找孩子為主線,將時間線肢解開,一邊演繹故事發展,一邊以不同人物視角血淋淋、活生生地刻畫出這三位母親各自面對的難題和壓力——
(劇透預警,建議觀看後食用,文末有贈票福利,可直接在文末留言對電影的期待和看法,領取福利)
第一位母親:全副武裝的職場媽媽李捷(姚晨飾)
李捷代表的是都市的、中產階級的、職場的母親,在職場上,她理性睿智、咄咄逼人、寸步不讓,作為離婚案的男方的律師,駁斥原告朱敏為家庭犧牲一切做全職太太是自己葬送選擇的主動權,看起來冷酷無情,絲毫沒有同理心:
李捷身為職場女性,看起來多了更多選擇和主動權,可在應酬上還是難逃委託人的性騷擾,正是那位原告夫人朱敏的前夫在一審慶功宴上伸出鹹豬手搭在李捷大腿上揩油,李捷仍然巧妙化解,一手端起酒杯,一手自然地拿掉對方手並回敬:
高智商高情商如李捷,沒躲開自己的婚姻以失敗告終,但面對懦弱的媽寶前夫爭奪撫養權時,在這段喪偶式婚姻落下帷幕前,她依然保持了灑脫、要強、冷靜,說道:「孩子我能生也能養,一個女孩的人生本不該被婚姻和愛情定義,她應該更自由」。而自己前夫爭奪撫養權的理由則是:「我媽媽離不開孫女,離婚要孩子和我媽媽談吧……」
男人的懦弱,婆婆的跋扈,讓李捷不敢有一絲的鬆懈,法庭上手段霹靂,酒場上逢場作戲,她用金錢和工作全副武裝自己,麻痺自己,向全世界宣告自己不需要男人的保護也能打理好一切。
可唯在做母親的時候,孩子丟失後,片頭李捷在地下通道找孩子的那個長鏡頭裡,李捷失去了所有體面和理智,滿是血絲的眼睛,紅腫的眼圈,爆裂的嘴唇,粗重的啜泣聲,在臭烘烘的垃圾桶裡不顧形象地翻找著,嘶吼著自己女兒的名字。
甚至在報案時,因為綁匪的威脅,為了女兒的安危,身為一個知法懂法的律師竟然在警察局放棄了筆錄,失去所有判斷力立刻忙不迭把贖金打過去。
本以為她是一個刀槍不入、全副武裝的女人,可成為一個母親後,讓李捷失去所有鎧甲。
第二位母親:付出一切的全職媽媽朱敏(陶欣然飾)
朱敏並非影片的主角,但代表著另外一個群體——全職媽媽,朱敏原本也是大學畢業生,但懷孕後就選擇了辭職,將所有的時間用來撫養孩子。可她的犧牲和付出被視作理所當然,「沒有收入」本是她巨大犧牲的結果,卻在婚姻法中判定她是否有能力獨立撫養孩子時,被當做原罪。
在庭外,她上前質問幫她老公打官司的李捷,顯得既可笑又可憐:"你也是個女人,這些話你怎麼說得出口。"李捷則冷冷地說:"你想多了。碰巧我的委託人,是你的前夫。盡力打贏這場官司,是我的工作,僅此而已。"
朱敏:"為了孩子,我什麼都付出了。"
「為了孩子,一切都付出了。」可正是因為什麼都付出了,連自己的工作都犧牲了,沒有收入來源卻成了法庭上被人握在手裡的把柄。就連懷孕期間因為老公出軌引發的孕期抑鬱症,也成了她的錯,那說明她是個不合格母親,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想必朱敏的前夫也曾在說服朱敏做全職太太的時候也和她說過:「我養你一輩子」,那時候的輕信把自己逼到窮途末路。
朱敏最後選擇了自殺,雖然未遂,她的選擇未必反映現實,可她的處境卻在現實中屢見不鮮。
成為一個母親後,讓朱敏失去所有說不的權利。
第三位母親:一無所有的農村婦女媽媽孫芳(馬伊琍飾)
孫芳是最令我扼腕和嘆息的母親,也是影片中最有張力的一個角色,代表著文化程度不高,處在社會底層的農村婦女們,看到孫芳許久,我才認出來是馬伊琍飾演,頭髮油膩,身材幹癟,著裝土陋。
甚至一開始我都不知道她真的是一位母親,而她深沉的母愛也是用插敘手法在不同人的視角中慢慢展開,開頭我以為她只是一個溫良賢惠會哄孩子的保姆,直到孩子丟失,在小區的監視攝像頭下,我看到了一個誘拐李捷孩子心機叵測的不良婦女,在陪酒女伴的視角裡,馬伊琍又飾演了一個為了金錢賤賣自己尊嚴的墮落婦女,直到在孫芳同鄉的視角裡,才知道,孫芳是另一段可悲婚姻裡的一個母親。
婚禮的第一天,他老公僅僅在鬧洞房的人的起鬨中為了顏面,就當著眾人的面打得她鼻青臉腫。我看電影時和李捷一樣,在聽到第一次家暴發生的時候,就想反問:當初為什麼不離婚呢?似乎孫芳的一切不幸,本不應該發展到如此地步。同為女人,我同情孫芳,卻覺得這樣三從四德的女人簡直可笑。
而孫芳在知道李捷要離婚時問的卻是:是因為他打了你嗎?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既然這個男人沒有打你,那有什麼好離婚的呢?
這個群體的媽媽,對丈夫的要求居然僅僅是:不打女人就可以繼續過了。
孫芳初為人母,生的是女兒,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受盡白眼,更加不幸的是,女兒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活不過兩歲。丈夫完全不管不顧,她不惜做陪酒女,和嫖客相戀,瘋了一樣到處掙錢、借錢,只為讓女兒活下去。
雨夜裡孫芳為女兒求醫叫車的情節,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媽媽獨自撫養我長大,我在三歲時還患上了哮喘,雖不是不治之症,但經常因為各種誘因會上氣不接下氣,同樣也是深夜裡犯病,呼吸系統供氧困難,出現呼吸驟停,也是在雨夜裡,在媽媽的呼喊聲意識模糊,有人說馬伊琍在這段情節裡的表演用力過猛,直到今日我仍然記得我清醒後聽到的第一句話,是媽媽扯著哭腔求醫生救救我。
看到珠珠在孫芳「救救我孩子」的哭喊聲中合上雙眼,我在電影院裡淚流不止,這一刻,我才了解到,母親最肆無忌憚的時候,就是愛我的時候。
珠珠死後,孫芳像完全變了一個人,為了補上姘頭張博為了救自己孩子的財務缺口,甚至鼓起勇氣拐賣孩子,在被前夫糾纏侮辱後,開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反抗:她殺死了前夫。
成為一個母親後,孫芳才得到和命運抗爭的所有勇氣。
可也被逼到絕境,無法繼續反抗下去。
孫芳像極了幾個月前曾經在社交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的「王鳳雅事件」中的媽媽。
王鳳雅的媽媽,因為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又受教育程度低,只得任由兩歲女兒王鳳雅原本治癒率極高的癌症慢慢惡化,而在聽從他人發起捐款後,又因為不了解「治癒率為百分之五十」的概念,最終放棄治療,用捐款買了食物和玩具,用她理解中的「對女兒好」的方式行事。最後,王鳳雅在病痛中離開了世界,而她自己因為沒有盡到社會默認的一個母親應有的責任,受盡譴責,仿佛母親必須偉大,必須要犧牲自我。
李捷在片尾的獨白很好地概括了母親和子女的關係:「生孩子其實是最自私的,是在用別人的生命完整自己,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但母愛不過是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其實是孩子帶著父母成長,讓父母可以毫無戒備甚至可以付出獻出生命的愛,那是一種自由。」
雖然我仍然恐懼婚姻,恐懼生育,但我在有一天能夠迎來一段優質的婚姻關係和一個新生命的時候,也會像孫芳和李捷一樣,鼓起最大的勇氣,和他說:「媽媽愛你,要把世界上最好最好的都給你。」
我們沒有歐美女性職場的平權保護,也沒有澳洲單親媽媽優厚的社會福利待遇,但至少,中國女性可以擁有彼此,我們可以對彼此互相理解,努力為彼此的權利吶喊,或者最簡單的,僅僅是去看一下這部電影。
為此,鬧球腎為看到本文的女性同胞準備了5張電影票,關注帳號並留言,得贊最高的前五位將得到找到你全國電影通兌券一張,活動截止到10月13日中午12:00,希望看完《找到你》後的你們,都能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