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院線電影中,有一部國產武俠片闖入觀眾的視野;
以其優秀的動作設計、精緻的美術贏得了許多人偏愛,這部電影就是《繡春刀》。
三年後的今天,系列電影的第二部《繡春刀:修羅戰場》也已然上映,同樣引起相當的關注。
一方面是《繡春刀》本身電影質量過硬,另一方面,武俠電影作為中國獨有的類型片,一直還是有較大的群眾基礎。
今天就來給大家聊一聊武俠電影的過往,以及各個導演不同的風格。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香港電影如火如荼的時期;在當時,邵氏公司無疑是香港電影行業的龍頭。
而在這家公司裡面,有兩個人拍武俠片拍的最好;一個是胡金銓,一個是張徹。
兩人雖然出自同一公司,但風格卻完全不同,胡金銓文人出身,影片風格強烈,注重意境和留白。
電影《空山靈雨》
而張徹卻是軍人出身,官至上校,是敢於見血的人物,電影風格悲壯硬朗,銳氣十足。
電影《新獨臂刀》
兩位大導雖然風格迥異,但引領了武俠電影的風靡,這股風氣流轉到90年代,香港新浪潮電影代表人徐克手上。
徐克是個鬼才大才,涉及的類型廣;武俠、奇幻、警匪片都拍過。
我最喜歡他拍的武俠電影,徐克不單單拍大俠,他拍的是整個江湖:
兒女情長,愛恨情仇,極為浪漫。
最具代表性的有兩部,一個是《笑傲江湖》;
徐克將本來屬於金庸的武俠江湖,拍出古龍般的意境和瀟灑。
人物動機和處事方式都有著無限的浪漫,武俠中的激昂與豪邁表現到極致。
無論是曲洋和劉正風的江上泛舟;
還是林青霞塑造的這個東方不敗,都是絕對的經典。
另外一部是《新龍門客棧》,除了一貫的徐克風格之外,更是灌輸了更多的個人想法。
《新龍門客棧》改編自胡金銓的電影《龍門客棧》,徐克淡化了原來電影中的忠君思想,更多是把俠客們的個人意志展現出來。
自由、不受拘束。
所以這個客棧裡,有豪放的老闆娘;
其他角色也都極有特色;
手腳被削成骨頭的這個畫面,更是成為許多人的童年陰影。
但隨著香港電影的逐漸衰落,香港的武俠電影也久不出佳作;
而最近一部讓人印象深刻的武俠電影,還是《一代宗師》;
其實這部電影嚴格意義上來講,是否屬於武俠電影還有待商榷;畢竟王家衛一直都是文藝片導演。
但墨鏡王還是墨鏡王,這部《一代宗師》在格局上比許多武俠電影還要大;
不僅僅在講武俠,也不僅僅講的是江湖, 他講了一個時代。
亂世之中,武林中人的生死沉浮,以及整個武林的跌宕起伏。
在這個江湖裡,不止有家世淵源的葉問;
還有奇女子宮二;
張震飾演的國民黨殺手一線天。
這一切在王家衛獨有的慢鏡頭和特寫之下,變得尤為迷人。
不僅給觀眾帶來流暢的視覺體驗,更多的是背後對這個武林的追思與感慨。
而除了香港的武俠片,臺灣的武俠片雖然少,但絕對不能繞過不談。
有兩位導演的兩部作品尤為突出,一個是李安的《臥虎藏龍》,一個是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
前者自不必多說,不僅在金馬獎和金像獎囊括多項獎項,更主要的是在奧斯卡上的表現;
李安導演極其擅長講故事,所以這部《臥虎藏龍》與之前的香港電影很不同;
電影畫面充斥著濃鬱的東方色彩,少了幾分豪放,卻多了許多寂寥寧靜的意境。
另一方面,在李安的表達之中,沒有了香港武俠電影中的快意恩仇,他講的是江湖中的人,還有人的欲望。
俞秀蓮與李慕白的壓抑,與玉嬌龍的肆意形成鮮明的對比;
李安在徐克的快意江湖背後,揮筆寫就一個有規矩、有方圓、有封建思想的江湖;
而在這樣的江湖裡面,人慾便要壓抑,壓抑不了的會被同化,或者毀滅。
像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推手》都是如此,講述人之大欲,善莫大焉。
然而比起《臥虎藏龍》得到西方世界的接納,《刺客聶隱娘》的評價更為兩極分化。
侯孝賢與王家衛一般,都是文藝片導演;所以他們拍的武俠片都比較收斂,《刺客聶隱娘》則更為克制,甚至是含羞到極致。
畫面極美,很多的長鏡頭與空鏡頭。
如果你是想看一部熱鬧的動作戲,那《刺客聶隱娘》則太為晦澀;但武俠電影從來都不只是動作戲。
動作是武俠電影的形,內核其實是文人傲骨、武人脊梁。
《刺客聶隱娘》講的是俠客與政權的對抗,探討兩者如何共存;
最後得出的答案,大概就是金庸先生的那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最後回歸到大陸的武俠電影,國師張藝謀在2002年拍攝的電影《英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畫面的精美以及色彩的強烈。
每一張劇照都極美。
在電影的核心內涵上,講述的是俠客與權力者之間的關係;
國師要講的,大概還是平衡與大局。
而在近幾年來,一位名聲鵲起的導演又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武俠世界。
這個導演就是徐浩峰。
徐浩峰現有三部電影上映,《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和《師父》。
其中《師父》是完成度最高,大眾接受度最高的一部電影,上映時口碑如潮。
徐浩峰的武俠世界不再有徐克的飄逸瀟灑,也沒有王家衛的文藝,但他有他自己的風格:
克制、寫實、有氣派。
徐浩峰所有電影的劇本都由他寫就,作品裡充斥著一股子文人驕傲的骨氣,在電影裡表現出來就是「端著」。
打架的時候長袍端莊。
所有人都是一副驕傲的模樣,不肯低頭。
因為這單是自己的骨氣,還代表著武林的骨氣。
這與《繡春刀》系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繡春刀》講的也不再是傳統那種快意恩仇的武俠;
電影的主角是錦衣衛,從立場上來說,他們更像是武俠的對立面,也就是規則的執行者。
但身份背後,那股子俠客氣息卻未曾泯滅。
有人說,我們的武俠電影拍得越來越沒有俠氣,似乎也沒有當年香港武俠電影的快意恩仇。
這個說法對嗎?是對的!
那這個現象正常嗎?在我看來再正常不過。
徐克時代的香港武俠電影為什麼會有強烈的衝擊感,究其原因,是那個時候整個香港的經濟以及電影業的高速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的自信與驕傲會通過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表達出來。
而香港武俠電影的衰落,也是因為整個香港電影業的衰落原因。
而近幾年出色的大陸武俠片為什麼沒有俠氣?一方面是整個行業的風氣並沒有像890年的香港那麼癲狂。
另一個方面是題材;
《繡春刀》系列與徐浩峰的電影更注重時代下,這些有著武技的小人物的人生百態;
有的隨波逐流、有的逆流而上,然後被時代的巨輪壓死。
這是時代的必然產物,在當年香港電影產業意氣風發時,武俠電影自然意氣風發。
而在如今的時代,這類型的武俠電影恰恰是一種正確認知後的自我探討與自我反醒。
兩者都有其魅力,供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