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老歌《口是心非》被不斷翻唱,成為新的抖音神曲,今天的話題就與這首神曲有關。
1997年,臺灣著名唱作人張雨生發行了全創作專輯《口是心非》,包攬了全部的詞曲、製作與吉他演奏,專輯發行幾天之後,即發生了車禍,11月12日不幸離世。1998年,該專輯獲得第9屆「臺灣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唱片獎。
曾經有這樣的一些說法,「《口是心非》被視為不祥,是因當年這張同名專輯捨棄了張雨生的宣傳照片、改採用表情邪惡、鼻子細長的木偶作為封面,顏色冷調詭異。專輯發布會舉辦完沒幾天,張雨生就發生嚴重車禍」;《口是心非》MV中,「張雨生背靠在牆上,牆上流著『血痕』,他倒在草叢裡,一隻貓在他身邊轉來轉去,這一切顯得非常詭異」。
《口是心非》有些畫面耐人尋味
不過,這種說法並沒有佔據主流。2008年,張雨生所屬的豐華唱片公司,仍然把《口是心非》的Demo收錄進張雨生的《20周年紀念珍藏隨身碟》裡。
我不相信所謂「詭異」、「不祥」的說法,尤其是那些「事後諸葛亮」式的。在內地,我算是最快聽到《口是心非》專輯的,1997年12月第一時間拿到引進版磁帶。初聽《口是心非》,僅僅感覺到了一點「異樣」,或者說是與雨生之前音樂的某種不同。
出道20周年紀念碟收錄《口是心非》Demo
「異樣」來自於兩點,一是歌曲《口是心非》的歌詞很悲傷,甚至是有點萬念俱灰的感覺,真心不知道作者「這些苦的來由」是什麼;二是小調式的歌曲突然增多,包括《口是心非》《玫瑰的名字》《愛情的圖案》,而且小調式歌曲首次成為了他的標題主打歌。那麼,歌曲中的大調式與小調式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概括一下,以自然大、小調式為例:大調式中,一級音與三級音的關係是大三度;小調式中,一級音與三級的關係是小三度…假裝沒說樂理…大調式的音樂色彩明亮、堅定,通常會以1為結束音,比如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小調式色彩柔和、憂鬱,通常結束在6音上,比如周杰倫的《夜曲》。
翻開小學的音樂課本,我們不難發現,陪伴少年兒童成長的兒歌,大多是大調式,音樂明亮、積極,孩子們演唱起來才會感到愉快。有人將兒歌調整關係改用小調式演奏,兒歌就變得陰沉傷感。來聽聽處理過的《兩隻老虎》《祝你生日快樂》《鈴兒響叮噹》與《小星星》,有被「玩壞」的感覺嗎?與此相類似,忽略張雨生參與的大合唱、為他人創作,《口是心非》之前發表的歌曲,大部分是大調式,比如《我期待》《自由歌》與《帶我去月球》;小調式只有為數不多的幾首,包括《他們》《心底的中國》《一步一徘徊》《兄弟呀》等;其他音樂人為雨生創作的作品,也是以大調式為主,比如《天天想你》《以為你都知道》與《和天一樣高》,小調式歌曲也非常少,數來數去也只有《兩個永恆》《西風的話》《渺小》《The indian Summer Night》與《I don't wanna say goodbye》等幾首。張雨生發表的作品絕大多數是大調式,而與他同時代的王傑、鄭智化1991年到1995年國語專輯的主打歌,卻超過半數都是小調式,所以難怪他們的作品經常帶著一些傷感。即便是生日的題材的《你的生日》,鄭智化並不營造歡樂氛圍,而是處理得非常理性,還有一點失落。
小調式所使用的和弦,往往比大調式的和弦更陰柔一些。當然,大調式也可以通過多使用小調和弦或離調和弦,製造一些憂傷的氛圍,比如《冰點》與《妹妹晚安》。00年代,張雨生的紀念專輯接連被推出,《雨生歡禧城》與《如燕盤旋而來的思念》裡的demo裡,有多首小調式歌曲,只是張雨生生前未來得及錄成成品。這些半成品傷感、甚至絕望的程度已經超過《口是心非》,但就已發表的詞曲創作來看,《口是心非》已經算是很傷感的一首,只是我並不知道傷感原因與創作動機。當然,與《口是心非》的Demo相比,Koji Sakurai編曲的正式版加重了憂鬱的色彩,演唱也更傷感一些。《口是心非》是張雨生自己的詞曲,這種不常見的悲傷色彩,本能地讓我關注,聽後也感到一絲「異樣」,但談不到什麼詭異啦。不過是調式改變、音樂多元性加強之後,帶來的正常反應。由於公眾號註冊時,平臺已經取消了留言功能,再次開啟時間至今未定,所以暫時用留言小程序替代,你對《口是心非》怎麼看?歡迎點擊下方留言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