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如得魚,來自於馬太福音。當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走動的時候,看到西門和安德烈,說你們不要打魚了。跟隨我,我讓你們得人如得魚,是因為他們得到的不止是物質,得到的是追隨者。所以我們發現IP的原點,是有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形成心理喚起能力的標籤。
今天在談論IP產業的破局,之所以是意義覆蓋,就意味者我們要善於用新的計算平臺。這種計算平臺我們今天看到很多,在三聲文娛產業峰會,有大量的音樂人。如果我們所有人都定義在QQ音樂,我們都看到的是蝦米,那麼你會發現版權音樂這個市場已經結束了,但是它的價格居高不下。而我們更多時候,我喜歡一個人,喜歡陳粒,好妹妹,李志,我喜歡的是他的版權音樂的產品呢?還是說我喜歡關於他的全部?
比如鄧紫棋的《泡沫》成曲固然好聽,但是我更願意知道鄧紫棋《泡沫》在排練的時候怎麼唱的,鄧紫棋新的作品,她的定義能力,她新歌的demo是什麼?她的音樂形成過程。
我們對於內容不再是一個靜止的,具像的,存量的內容。我們更多時候是關注內容是怎麼形成的,我們關注的是這個人,他周邊的一切,從這個角度發現。
如果我們以版權音樂作為這個時代存量音樂產業的標的,那麼它只有10%。還有大量的90%,我把它定義為叫做未完成,碎片化、非版權,這些是音樂產業更多的內容和流量,那麼自然而然會得出還有大量的IP,還有大量的魅力人格,正在嗷嗷待哺,還未窮盡。
我們之所以說這是最好的時代,毫無疑問是因為新的流量能力和新的用戶需要,正基於新的生活方式形成意義覆蓋。也就是說我們基於非版權未完成碎片化的、大量的音樂全內容的消費,它會覆蓋版權內容。這就是汪峰老師創辦「碎樂」平臺,最重要的緣起。也就是說我們消費一種「魅力人格」,我們消費的是萬物的相關性,是音樂系統性的內容,我們感興趣的內容。
從此這個「魅力人格」,就成為了網紅,或者說這個網紅能否IP化,自然而然就在這個內容形成裡面,它會不斷的賦予,不斷的遞進和豐富化,我把這樣一個過程叫做混合內容。混合內容不是Remix Content,而是Remix,它不是名詞而是動詞。也就是我們今天關注內容,不再是此時此刻看到的什麼內容,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是同人化。
我們喜歡《陰陽師》,但是可能更喜歡在B站上看播放量迅速破70萬的,根據周杰倫《本草綱目》改編的同人化的《本草肛木》,那這個「綱」是 「肛」。只有玩過陰陽師的人,或者手遊的玩家,就會知道我說是什麼樣的《本草肛木》。此時此刻,你不去B站去刷「本草肛木」,你可能會喪失12月15日一個最大的享受。
這個混合的動作構成了今天我們基於IP產業的一個反向創作和同人化的一種可能性。進一步我們發現原來IP就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