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症患者臨終前「最爽的一天」

2021-03-02 三聯生活周刊

《電影時光》主題徵稿正在進行中,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來稿請同時投至:

zhuangao@lifeweek.com.cn;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讀者:出雲破月

如果不幸身患絕症,生命進入倒計時,你當如何度過僅剩不多的時間?是完成未竟之業,努力讓人生不留遺憾,還是乾脆拋下一切,在最後的時刻體會如流星般的閃耀瞬間?

被稱為「德國輕喜劇版」《遺願清單》的電影《最爽的一天》,給出無數可能的答案。到底哪一個才是你心底的最佳選項,相信每個看完電影的觀眾都會有不同的體悟。

默默無聞的年輕鋼琴演奏者安迪,沒有等來在音樂廳的大放異彩,反而因罹患肺纖維症住進臨終關懷院。選擇等死的他,終日躺在不能拉開窗簾、見不得光的房間內,依靠在博客上更新自己的每日病況「艱難度日」。因為一直苦等不到適合移植的肺,失去求生意志的安迪爬上天台準備一了百了。

和安迪不同,本諾是混跡於市井的慣偷,腦部壓迫神經的腫瘤雖然令他的病回天乏術,可他並沒有因此失去生機,反而慫恿安迪帶著大筆現金飛往非洲,開啟兩人死前的亡命之旅。


為了通過拍攝「絕症患者死前最爽的一天」獲得博客關注度,原本活得謹小慎微的安迪做出此生最大的壯舉,背著一刻都不能缺少的沉重呼吸機,踏上這場註定將改寫命運的徵程。網絡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樂此不疲將生活分享到社交平臺。旅行要拍攝旅遊vlog,記錄見聞。烹飪烘焙時要把每個步驟拍下來PO在網絡,仿佛吃過都不算數,只有發布出來被網友看到才能「飽」。甚至每天的日常都可以作為素材,事無巨細地曬出,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一天是如何度過。就連將死的安迪都被這種生活方式影響,支撐他活下來的動力就是博客上十個手指就能數過來的粉絲數。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著重分析了如今處於大勢的數據主義。他寫道:「數據主義認為,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數據處理的貢獻。」簡單來說,數據主義認為,生命的最高價值是信息流。換言之,現在的人類應該如何證明自己的價值,並提供存在過的證據呢?網絡上的無數社交平臺、自媒體、公眾號已經告訴我們,數據主義早已潛移默化對大眾的生活方式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吃飯是鏡頭先吃、不管做什麼都要直播、寧願看著手機裡的吃播下飯,也絕不出門和朋友家人共進晚餐。

人們開始篤定這樣的「真理」:成為數據的一部分才算真正活過,「算法」一直密切關注每個人,在意你的所有想法與感受,只要你將自己的一切上傳,你的存在就有了意義。


「數據主義認為,經驗不分享就沒有價值……我們該做的,就是要記錄自己的體驗,再連接到整個大數據中,接著算法就會找出這些體驗的意義。」「這不是趕不趕流行,而是生存問題。我們必須向自己和系統證明自己仍有價值。」算法讓我們每個人成為行走的數據,卻慢慢喪失分析數據的智能,如同沒有處理系統AI,被圈養的系統中。他和本諾啟程前往非洲,剛坐進頭等艙就忙不迭拍攝,在鏡頭前向網友展示兩人貴得驚人的機票價格;來到非洲後,兩人的第一站就是高級度假村,面對自助餐廳的種種美食,安迪能想到的不是吃,而是「忠實記錄」。躺在沙灘曬著日光浴、面朝大海的安迪感慨自己現在很爽很幸福,但他的面無表情顯然洩露了此刻真實的情緒。對著鏡頭,皮笑肉不笑的兩人努力貢獻了一個只堅持了一秒的標準假笑,然後各忙各的。逛博物館、看展覽不是要欣賞藝術品,而是為了打卡拍照。

每次和好友約飯,似乎最重要的流程就是拍下一張看似親密的照片,然後各自拿起手機修圖,最後以發布朋友圈作為此次約會圓滿成功的標誌。

我們活在媒體裡、活在社交平臺中,活在被定格的所謂「美好瞬間」中,開始作為「數據」存在著。

安迪在非洲沒有遊覽風景的心思,每天只關注著博客又增加了多少點擊量,正如我們在意著朋友圈的點讚。

直到他發現了一個分享臨終病患的採訪、直到想要去參加前女友非洲婚禮的本諾不知從哪兒租來了一輛房車,兩人才算真正展開冒險。

兩人的自駕遊途中,安迪一直不斷詢問本諾,現在算是最爽、最幸福的時刻嗎? 

而後兩人險象環生的經歷算不算最爽的一天,我不知道。 我只看到,站在直聳入天的起重機上,克服恐懼的安迪臉上的興奮。這一刻,他沒有用GoPro記錄。我只看到,與近在咫尺的母獅子對峙過後的安迪,不是忙著向網友「匯報」,而是搖醒本諾興奮地向他宣告,經此一役自己已然無所畏懼。本諾參加前女友的婚禮,鬧得雞飛狗跳時,安迪忙著和本諾同仇敵愾,早忘了此刻的鬧劇如果拍下來,可以獲得多少關注度。兩人在旅行途中救下一個因偷竊而逃跑的非洲小孩,不僅沒有因日行一善得到好處,反而連房車都被小孩偷走。這樣的窘迫,也不為追看兩人旅程的網友所知……非洲之旅最重要的時刻,兩人都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忘記」上傳分享。可忘記的原因,卻恰恰在於他們在真實體驗著這一刻。無論是什麼電影題材包裹下的公路片,內核幾乎都是尋找自我。可是人類如何才能感覺到自我的存在?《未來簡史》如是說:「人文主義認為所有的體驗發生在我們心中,我們要從自己的心裡找出一切事物的意義。」心的感受,是最私人的體驗,世上沒有兩個人的感受能完全相同。無數獨特而私人的體驗,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而在情感真正最激烈炙熱的時候,我們下意識的舉動幾乎無例外都是和身邊一起經歷這一刻的朋友相擁。正如安迪所一直佩戴的「莫扎特的二分休止符」,擁抱代替語言文字、停頓代替音符樂章。

所有的美好在於適時地沉默,讓心替思維沉醉其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從小在父親鞭策下的安迪「立志」成為優秀的鋼琴家,他掛在脖子上的「二分休止符」項鍊寄託著亡故父親對他的全部期望。「我的父親總說,如果我能留下莫扎特在寂靜一瞬的一半,那一切就都值得。」休止符是標記音樂暫時停頓或靜止,以及停頓時長的記號。莫扎特非常善於在他的音樂中運用休止符,以停頓作為音樂的緩衝,營造空間感。第一次是安迪和本諾相識時,安迪向不懂音樂的本諾介紹項鍊的含義。第二次是安迪在旅行途中,將項鍊丟入無名湖中。隨著「二分休止符」沉入湖底,安迪徹底擺脫父親給他的「天才音樂家」的身份束縛,願意從容接受在一事無成中迎來死亡。第三次是影片最後,本諾在手背紋上「全休止符」,紀念這段改變一生的短暫旅程。曾經懼怕陽光照入房間的安迪,在非洲的山巔之上擁抱太陽。無法離開呼吸機的他,深深呼吸自由純淨的空氣。即便病痛讓身體重逾千斤,但他的靈魂體會到前所未有的輕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安迪鋼琴家的身份,他曾以為當音樂家是自己唯一的夢想,後來主動掙脫父親強加給他的身份束縛。 可在最後,他選擇在療養院的桌子上畫下琴鍵,彈起無聲的樂曲,大笑落淚。陽光照入房間,他體會到了莫扎特「寂靜一瞬」的魅力,未竟的事業不再是此生的遺憾,他開始真正享受音樂。有趣的是,音樂體驗本身就是極其私人的,每個人面對同個曲子的感受都是不同且不可複製的,這和數據主義的觀點背道而馳,反而符合人文主義。

本諾曾告訴安迪,當你知道自己要死了,你才明白什麼是重要的。可其實,根本不用等不幸得了絕症才知死亡臨近,從出生那一刻,每個人都漸漸明白自己是要死的。「最後,一切重歸簡單。幾乎無風,我的頭髮裡布滿鹽粒,我也能聞到金槍魚和橙汁的味道。陽光也不毒辣,可我已被灼傷……」

你瞧,他不再營造鏡頭中觀眾所期待看到的歡樂假象,而是回歸當下的體悟。一切重歸簡單,從聽覺、視覺、嗅覺這些最私人的體驗,感知內心。

我們終於明白,最美好的時刻,是體驗到活著的瞬間,盡在一呼一吸裡。

監製:L.L.

有一些經典電影,不管什麼時候回看,都不會覺得過時。作為電影迷的你,心裡是否也有珍藏已久的佳片?

《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二條版面現面向所有讀者徵稿。歡迎來稿寫下你的佳片回憶,讓我們一起沉醉在電影時光。

徵稿主題:電影時光

原創要求:請作者保證投稿作品為自己的原創作品,未在任何公眾平臺(包括個人公眾號)發布過。作品(包括圖片)不含任何偽造、抄襲、洗稿及其他侵犯他人財產權、肖像權、智慧財產權問題,不涉及國家機密及他人商業秘密。若作品發生侵權或洩密問題,一切責任由作者自負。如因作者侵權等事項給本刊造成直接間接經濟損失,本刊保留向作者依法追償的權利。

字數要求:2000字~3000字之間

其他要求:地域不限、題材不限,但需保證是個人真實經歷。

來稿格式:電影時光➕標題

此主題徵稿將長期開放,被選中稿件將發布在《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二條位置,同時作者將獲得相應稿酬。請勿一稿多投,一經投稿,即默認由《三聯生活周刊》編輯修改及發送。投稿20天後未得到回覆的,可轉投他處。

期待你的來稿!

稿件請發送至

zhuangao@lifeweek.com.cn;zhuangao2@lifeweek.com.cn

來稿請註明聯繫電話,方便溝通。

點擊圖片,一鍵擁有它!

▼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2021全年三聯生活周刊】。

相關焦點

  • 最新高分喜劇電影《最爽的一天》
    電影講述的就是兩個背叛死刑的男人,用最酷的方式,過完了最爽的一天!主角兩人個性南轅北轍,但都患了癌症而誤打誤撞相遇,為了不這麼平淡死去,他們決定體驗人生中最刺激,最瘋狂的一天再瀟灑離去。全片笑點會心一擊,淚點也防不勝防。
  • 一起來看喜劇電影《最爽的一天》
    許多人都會自己想過或是被別人問起過,當你的生命只剩下了一天,你會怎樣去度過?這部影片說的就是男主的生命只剩下了一天,他度過了自己「最爽的一天」。在醫院裡,本諾認識了一個男青年安迪,安迪是一個患有肺纖維化的可憐人,每天都在等待著可以換肺來維持他的生命,他還每天在網上直播他還活在世上每一天得絕症的日常,只是關注他的人卻寥寥無幾。而本諾和安迪的相遇使得他倆碰撞出了特別的火花。本諾通過直播來當網紅誘惑安迪,想要他們倆在臨終前好好的「作」一番,於是,他們兩個病友此後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 老人臨終前一天的表現
    老人臨終前一天的表現是什麼?生命走到盡頭時候,自己是能感知到的,如果老人以下徵兆,可能真的是要臨終了!死是一定的,活著卻有太多的不定數!所以,作為兒女,在老人生前要好好盡孝,別再老人去世才後悔,追悔莫及!
  • 生命中最爽的一天,除了破處我還看到了最美的風景
    《最爽的一天》今年德國本土片票房NO.1,豆瓣評分7.7。一次意外,他進了醫院,被確診為腦癌,住進了「臨終關懷」病房。同病房有個室友——安迪,肺殘患者。從小被父親當作鋼琴家培養,只剩四分之一個肺,靠隨時隨地吸氧才能活命。為了證明自己活過,他每天折騰著一個博客,直播各種瀕死日常。
  • 最爽的一天從破處開始?哈哈哈哈哈哈哈
    《最爽的一天》2016豆瓣7.8」於是安迪在本諾的慫恿之下,二人決定一起逃出病房,去過「最爽的一天」。並把它們po到視頻博客上,做一回網紅!真是好哥們有錢一起花,有妞一起泡~只是...一個離不開呼吸機的絕症患者,怎樣才能在保住命的情況下,進行如此激烈的運動?
  • 最爽的一天
    Der geilste Tag (2016)類型: 劇情 / 喜劇簡介以莫札特作為人生目標,卻苦於無法成名帶給父親榮耀的古怪鋼琴家小安(馬提亞斯史維克福 飾演),與一事無成、渾渾噩噩,從不認真過生活的魯蛇班諾(佛洛裡昂大衛費茲 飾演),兩個個性南轅北轍的人卻有著一個共通點,他們都得了絕症─在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 周末電影推薦:《最爽的一天》
    推薦理由:《最爽的一天》是德國Warner Bros. GmbH公司在2016年發行的喜劇片,叫好又叫座。這部電影用詼諧幽默的手法,將「兩個」絕症病人逃離病房,瘋狂體驗人生的故事講得生動又動人。生命和生活這個大而沉重的話題,在精妙的故事敘述手法中,變得輕盈而又扣人心弦。
  • 世界上最難開口的事:親人得了絕症,該不該告訴TA?
    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家屬會隱瞞,尤其是老人罹患絕症,家屬往往會隱瞞病情,讓老人度過最後時光。在中國很忌諱「死」字,尤其在老人群體和思想沒有開化的農村,即使得了絕症也不會談死。該不該告訴是一個很難的選擇一項調查揭開有趣的一面:對罹患絕症的家人,多數人會選擇隱瞞或部分隱瞞病情,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告訴患者所有實情。但是對於自己得了絕症,高達九成的人希望知道所有實情,不希望自己被隱瞞。
  • 《敲開天堂的門》:如果你身患絕症,最後的時光是否也是去看大海
    「我們都不懼死亡 只怕臨終前見不到大海」這句出自喬治湯瑪斯恩執導的電影《敲開天堂的門》中最感人至深的經典臺詞,讓人總能進入無盡的感慨唏噓中,人生短暫,又有幾件事是自己喜歡而又做到的呢?如果你的生命即將完結,你想做些什麼?
  • 《敲開天堂的門》:如果你身患絕症,最後的時光是否也是去看大海
    「我們都不懼死亡 只怕臨終前見不到大海」 這句出自喬治湯瑪斯恩執導的電影《敲開天堂的門》中最感人至深的經典臺詞兩個絕症患者成為至交 講真,身患絕症這個題材去我記得之前看過一部類似的題材《最爽的一天》,故事很類似,但風格上我更喜歡這一部,黑幫故事穿插其中,有一點點昆汀的感覺。最後,我的bucket list多了一條,帶上一瓶酒去看海。
  • 5個絕症患者的最後3個月:他們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
    儘管生活造就了5種不同的生活,但他們卻有個共同點:身患絕症,生命不足一年。這部由BBC出品、豆瓣評分9.4的紀錄片《我死前的最後一個夏天》,呈現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希望。他們用生命的最後一個夏天,為觀眾上了一節最真實的死亡教育課:死亡教會了我們什麼?然而,醫療機構、朋友、家人都不太知道如何幫助他們面對死亡。
  • 公路電影《最爽的一天》,行將就木的生命,同樣值得好好對待
    有人或許制定遺願清單,讓這段匆匆忙忙的人生不留下任何遺憾,有人或許失去生活的勇氣,整日滿面陰霾;而在德國喜劇高分公路電影《最爽的一天》中,主角安迪與本諾交上了一份勵志且感人的答卷,印證行將就木的生命,同樣值得好好對待,讓每一天不虛度。
  • 【日常感受】推薦一部好看的電影《最爽的一天》
    《最爽的一天》被譽為德國年輕版《遺願清單》,講述了命不久矣的兩個年輕帥哥,搭夥體驗最爽的一天,好讓人生了無遺憾。
  • 沈德詠: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無法迴避,建議適時立法規制
    沈德詠: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迅速到來以及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發病率的逐年遞增,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成為一個全社會亟待重視的問題。
  • 患者臨終前想要再看一眼大海 救護車繞道成全
    一名澳大利亞臨終患者坐著救護車前往醫院的路上,希望再看一眼大海,也許就是最後一眼。救護車上的急救人員滿足了她的願望,推著擔架床來到海邊。一張記錄這一溫暖時刻的照片在社交網站上廣為流傳。照片中,急救人員守護在擔架床旁,站在樹下,面朝大海。
  • 《最爽的一天》:趣味劇情反轉不停,幾乎所有觀眾笑著笑著就哭了
    &34;瘋狂飆車、出國旅行、激情放縱……這是電影《最爽的一天》裡,本諾和安迪的答案。在生命的盡頭,追求最爽、最酷、最瘋的一天,註定他們要做很多猖獗的事,反覆與死神擦身而過。比如:出發前,本諾去找前女友,被她母親&34;。
  • 讓絕症患者擺脫折磨有尊嚴地離世
    讓絕症患者擺脫折磨有尊嚴地離世4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時,全國人大代表李傑、馬一德建議,經醫學界定,無法救治且無法減輕病痛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實施安樂死。李傑說,重度癌症患者到了晚期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鎮痛,往往人到最終沒辦法治療的時候就是癌痛。
  • 6.7分《最爽的一天》2016年歐美喜劇電影
    影片名稱:最爽的一天影片演員:馬提亞斯·施維赫夫 / 弗洛裡安·大衛·菲茨 / 賴納·博克影片導演
  • 百合推薦電影|《最爽的一天》-用笑的方式去迎接死亡
    人在一生中,總是會想,「等我完成下一個目標再說,等我做完這個,然後我就可以生活了;「」等我拿到駕照之後…等我結婚了…等孩子們獨立了…「總是會出現一個新的」等待「而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最爽的一天,是無所謂時間和地點的,重要的是和誰在一起。
  • 關注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 沈德詠:建議在大中小學校增設死亡相關課程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迅速到來以及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發病率的逐年遞增,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成為一個全社會亟待重視的問題。  臨終關懷,是指在患者臨終前,通過醫學、護理、心理、營養、宗教、社會支持等方式,消除或減輕其病痛及其他生理症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讓其內心平靜地面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