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時光》主題徵稿正在進行中,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來稿請同時投至:
zhuangao@lifeweek.com.cn;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讀者:出雲破月
如果不幸身患絕症,生命進入倒計時,你當如何度過僅剩不多的時間?是完成未竟之業,努力讓人生不留遺憾,還是乾脆拋下一切,在最後的時刻體會如流星般的閃耀瞬間?
被稱為「德國輕喜劇版」《遺願清單》的電影《最爽的一天》,給出無數可能的答案。到底哪一個才是你心底的最佳選項,相信每個看完電影的觀眾都會有不同的體悟。
默默無聞的年輕鋼琴演奏者安迪,沒有等來在音樂廳的大放異彩,反而因罹患肺纖維症住進臨終關懷院。選擇等死的他,終日躺在不能拉開窗簾、見不得光的房間內,依靠在博客上更新自己的每日病況「艱難度日」。因為一直苦等不到適合移植的肺,失去求生意志的安迪爬上天台準備一了百了。
和安迪不同,本諾是混跡於市井的慣偷,腦部壓迫神經的腫瘤雖然令他的病回天乏術,可他並沒有因此失去生機,反而慫恿安迪帶著大筆現金飛往非洲,開啟兩人死前的亡命之旅。
為了通過拍攝「絕症患者死前最爽的一天」獲得博客關注度,原本活得謹小慎微的安迪做出此生最大的壯舉,背著一刻都不能缺少的沉重呼吸機,踏上這場註定將改寫命運的徵程。網絡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樂此不疲將生活分享到社交平臺。旅行要拍攝旅遊vlog,記錄見聞。烹飪烘焙時要把每個步驟拍下來PO在網絡,仿佛吃過都不算數,只有發布出來被網友看到才能「飽」。甚至每天的日常都可以作為素材,事無巨細地曬出,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一天是如何度過。就連將死的安迪都被這種生活方式影響,支撐他活下來的動力就是博客上十個手指就能數過來的粉絲數。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著重分析了如今處於大勢的數據主義。他寫道:「數據主義認為,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數據處理的貢獻。」簡單來說,數據主義認為,生命的最高價值是信息流。換言之,現在的人類應該如何證明自己的價值,並提供存在過的證據呢?網絡上的無數社交平臺、自媒體、公眾號已經告訴我們,數據主義早已潛移默化對大眾的生活方式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吃飯是鏡頭先吃、不管做什麼都要直播、寧願看著手機裡的吃播下飯,也絕不出門和朋友家人共進晚餐。
人們開始篤定這樣的「真理」:成為數據的一部分才算真正活過,「算法」一直密切關注每個人,在意你的所有想法與感受,只要你將自己的一切上傳,你的存在就有了意義。
「數據主義認為,經驗不分享就沒有價值……我們該做的,就是要記錄自己的體驗,再連接到整個大數據中,接著算法就會找出這些體驗的意義。」「這不是趕不趕流行,而是生存問題。我們必須向自己和系統證明自己仍有價值。」算法讓我們每個人成為行走的數據,卻慢慢喪失分析數據的智能,如同沒有處理系統AI,被圈養的系統中。他和本諾啟程前往非洲,剛坐進頭等艙就忙不迭拍攝,在鏡頭前向網友展示兩人貴得驚人的機票價格;來到非洲後,兩人的第一站就是高級度假村,面對自助餐廳的種種美食,安迪能想到的不是吃,而是「忠實記錄」。躺在沙灘曬著日光浴、面朝大海的安迪感慨自己現在很爽很幸福,但他的面無表情顯然洩露了此刻真實的情緒。對著鏡頭,皮笑肉不笑的兩人努力貢獻了一個只堅持了一秒的標準假笑,然後各忙各的。逛博物館、看展覽不是要欣賞藝術品,而是為了打卡拍照。
每次和好友約飯,似乎最重要的流程就是拍下一張看似親密的照片,然後各自拿起手機修圖,最後以發布朋友圈作為此次約會圓滿成功的標誌。
我們活在媒體裡、活在社交平臺中,活在被定格的所謂「美好瞬間」中,開始作為「數據」存在著。
安迪在非洲沒有遊覽風景的心思,每天只關注著博客又增加了多少點擊量,正如我們在意著朋友圈的點讚。
直到他發現了一個分享臨終病患的採訪、直到想要去參加前女友非洲婚禮的本諾不知從哪兒租來了一輛房車,兩人才算真正展開冒險。
兩人的自駕遊途中,安迪一直不斷詢問本諾,現在算是最爽、最幸福的時刻嗎?
而後兩人險象環生的經歷算不算最爽的一天,我不知道。 我只看到,站在直聳入天的起重機上,克服恐懼的安迪臉上的興奮。這一刻,他沒有用GoPro記錄。我只看到,與近在咫尺的母獅子對峙過後的安迪,不是忙著向網友「匯報」,而是搖醒本諾興奮地向他宣告,經此一役自己已然無所畏懼。本諾參加前女友的婚禮,鬧得雞飛狗跳時,安迪忙著和本諾同仇敵愾,早忘了此刻的鬧劇如果拍下來,可以獲得多少關注度。兩人在旅行途中救下一個因偷竊而逃跑的非洲小孩,不僅沒有因日行一善得到好處,反而連房車都被小孩偷走。這樣的窘迫,也不為追看兩人旅程的網友所知……非洲之旅最重要的時刻,兩人都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忘記」上傳分享。可忘記的原因,卻恰恰在於他們在真實體驗著這一刻。無論是什麼電影題材包裹下的公路片,內核幾乎都是尋找自我。可是人類如何才能感覺到自我的存在?《未來簡史》如是說:「人文主義認為所有的體驗發生在我們心中,我們要從自己的心裡找出一切事物的意義。」心的感受,是最私人的體驗,世上沒有兩個人的感受能完全相同。無數獨特而私人的體驗,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而在情感真正最激烈炙熱的時候,我們下意識的舉動幾乎無例外都是和身邊一起經歷這一刻的朋友相擁。正如安迪所一直佩戴的「莫扎特的二分休止符」,擁抱代替語言文字、停頓代替音符樂章。
所有的美好在於適時地沉默,讓心替思維沉醉其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從小在父親鞭策下的安迪「立志」成為優秀的鋼琴家,他掛在脖子上的「二分休止符」項鍊寄託著亡故父親對他的全部期望。「我的父親總說,如果我能留下莫扎特在寂靜一瞬的一半,那一切就都值得。」休止符是標記音樂暫時停頓或靜止,以及停頓時長的記號。莫扎特非常善於在他的音樂中運用休止符,以停頓作為音樂的緩衝,營造空間感。第一次是安迪和本諾相識時,安迪向不懂音樂的本諾介紹項鍊的含義。第二次是安迪在旅行途中,將項鍊丟入無名湖中。隨著「二分休止符」沉入湖底,安迪徹底擺脫父親給他的「天才音樂家」的身份束縛,願意從容接受在一事無成中迎來死亡。第三次是影片最後,本諾在手背紋上「全休止符」,紀念這段改變一生的短暫旅程。曾經懼怕陽光照入房間的安迪,在非洲的山巔之上擁抱太陽。無法離開呼吸機的他,深深呼吸自由純淨的空氣。即便病痛讓身體重逾千斤,但他的靈魂體會到前所未有的輕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安迪鋼琴家的身份,他曾以為當音樂家是自己唯一的夢想,後來主動掙脫父親強加給他的身份束縛。 可在最後,他選擇在療養院的桌子上畫下琴鍵,彈起無聲的樂曲,大笑落淚。陽光照入房間,他體會到了莫扎特「寂靜一瞬」的魅力,未竟的事業不再是此生的遺憾,他開始真正享受音樂。有趣的是,音樂體驗本身就是極其私人的,每個人面對同個曲子的感受都是不同且不可複製的,這和數據主義的觀點背道而馳,反而符合人文主義。
本諾曾告訴安迪,當你知道自己要死了,你才明白什麼是重要的。可其實,根本不用等不幸得了絕症才知死亡臨近,從出生那一刻,每個人都漸漸明白自己是要死的。「最後,一切重歸簡單。幾乎無風,我的頭髮裡布滿鹽粒,我也能聞到金槍魚和橙汁的味道。陽光也不毒辣,可我已被灼傷……」
你瞧,他不再營造鏡頭中觀眾所期待看到的歡樂假象,而是回歸當下的體悟。一切重歸簡單,從聽覺、視覺、嗅覺這些最私人的體驗,感知內心。
我們終於明白,最美好的時刻,是體驗到活著的瞬間,盡在一呼一吸裡。
監製:L.L.
有一些經典電影,不管什麼時候回看,都不會覺得過時。作為電影迷的你,心裡是否也有珍藏已久的佳片?
《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二條版面現面向所有讀者徵稿。歡迎來稿寫下你的佳片回憶,讓我們一起沉醉在電影時光。
徵稿主題:電影時光
原創要求:請作者保證投稿作品為自己的原創作品,未在任何公眾平臺(包括個人公眾號)發布過。作品(包括圖片)不含任何偽造、抄襲、洗稿及其他侵犯他人財產權、肖像權、智慧財產權問題,不涉及國家機密及他人商業秘密。若作品發生侵權或洩密問題,一切責任由作者自負。如因作者侵權等事項給本刊造成直接間接經濟損失,本刊保留向作者依法追償的權利。
字數要求:2000字~3000字之間
其他要求:地域不限、題材不限,但需保證是個人真實經歷。
來稿格式:電影時光➕標題
此主題徵稿將長期開放,被選中稿件將發布在《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二條位置,同時作者將獲得相應稿酬。請勿一稿多投,一經投稿,即默認由《三聯生活周刊》編輯修改及發送。投稿20天後未得到回覆的,可轉投他處。
期待你的來稿!
稿件請發送至
zhuangao@lifeweek.com.cn;zhuangao2@lifeweek.com.cn
來稿請註明聯繫電話,方便溝通。
點擊圖片,一鍵擁有它!
▼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2021全年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