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蘇州的初衷,大概是因為它比較近,又有許多美食攻略可以看。
敏敏醬的窮遊準則:長距離的出行,能夠把出行時間放在晚上,就絕不佔用白天;能夠在火車臥鋪過夜,就絕不住宿。短距離出行,能夠在合適的時間坐綠皮火車和動車,就絕不考慮高鐵。
但是,另一條不可撼動的準則是:來都來了,要把有特色的東西儘可能的嘗一嘗。
有著這樣的準則的我,是這次出行的規劃者,車票和住宿全程由我搞定,朋友只需要帶錢和人跟我走就好了(想念當年跟雪雪出門的時光,我連導航都不用看),到青旅辦完入住已經下午兩點,餓到覺得自己能吃下一頭牛。
我看的美食探店攻略裡,同德興的楓鎮大肉麵在必吃list裡,蘇州啊,除了糕點,就是面了吧。
剛好青旅附近就有一家店,走過一條街,再走一條長長的小巷就到了。
想像一下,假期裡,早上八點在樓下隨便吃了兩包子,滿懷期待的奔向另一個城市,過了飯點,飢餓感剛剛好,但想到馬上就可以吃到收藏很久的美食,期待值蹭蹭蹭往上漲吧。
當然了,不能如願的時候,落差也是極大的。
同德興的營業時間是07::00-14:00,毫無疑問,我沒吃上。
站在十全街的路口,旁邊是好利來傳來的奶油香,要不是減肥多年,想來就要餓哭了。
但在其他地方也有的東西,我是不吃的,決不能在不喜歡的食物上浪費每日攝入的能量,於是連買些麵包墊墊肚子的念頭也被否了。
打車!我要立即打車去吃收藏列表裡的另一家店,2公裡外的啞巴生煎。
但是,打車軟體換了兩,等了十幾分鐘都沒車的時候,我還是只能美團搜一下附近有什麼小店,隨便吃點啥,再步行去吃生煎。
篤篤篤糖粥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原本蘇州最出名的是皮市街花鳥市場的「潘玉麟糖粥攤」,但美團顯示歇業關閉,並不知道是不是老闆想休息一段時間(去蘇州一趟,才知道好吃的店老闆都很「拽」)。
它就在鳳凰街和十全街路口,我當時的馬路對面,我買的是冰的桂花豆沙糖粥,總覺得,這個名字太符合秋天了。
一小半白粥,大半碗是豆沙,端上來之前撒幾粒桂花,看起來並不太驚豔的樣子。
攪拌的時候能感覺到粘稠感,應該是豆沙熬到剛剛好,熬好的粥和豆沙放在冰箱冷藏過,甜度跟熱的會有些不一樣,入口是剛剛好的甜,帶著桂花的清香,再加上當時我很餓啊,在張玉玲的芒果西米露還沒吃到一半的時候,我以絕對的光碟結束了這個「飯前甜點」。
步行去啞巴生煎的路上,大致也知道為什麼蘇州很難打車:在修路。
因為是蘇大附近,許多學生,同樣也是路過觀前街,遊客很多,主路被圍著,邊上是來往的行人,加上外賣騎手的電瓶車,有時候只能停下讓一讓。
大概下午四點半才走到店,就算是在別人下午茶的時候,還是有許多人排隊。要了素生煎和肉生煎的雙拼,想吃的泡泡餛飩沒有了,便點了兩份牛肉粉絲湯。
素生煎的餡兒是薺菜,於我而言並沒有什麼特點,倒不如我在金華時吃的素食自助裡那家的包子,但是肉生煎真的極好吃,招牌就是招牌。
生煎用筷子戳個洞,先把湯汁吸完,再一口咬下,上面是伴隨著芝麻的稍軟一些的外皮和肉餡,喜歡吃醋,那就蘸一些,生煎的下半部分煎到焦黃,口感略微有些脆,吃得很滿足(主要我吃了六個!)。
粉絲湯嘛,江浙一帶的粉絲湯好像都差不多,並沒有其他特別的地方。
原本是想先去觀前街走走消消食,晚上的安排是去李公緹,或者山塘街看夜景。但是蘇州的雨啊,一陣陣的下個不停,加上我在觀前街買了採芝齋的鮮肉月餅和酒釀餅,在腦子裡冒出「月餅就要趁熱吃」的念頭,當場又吃了一個月餅後,累了,只想回青旅躺著。
但你們相信嗎,我在回到青旅之前,還是要去找賣赤豆糕和豬油糕的店,以及花園餅屋的奶酪包,據說很好吃。
還是同樣的遭遇,賣糕點的那家店賣完即止,沒了。冒雨走回青旅,還繞了很長一段路去買奶酪包,這中間走錯方向,認錯路什麼的,也是常事。總之第一天到蘇州,糖粥,生煎,月餅,奶酪包,在一個下午,我全吃了個遍,完全想像不到這是一個平日裡吃著水煮菜減肥的人。
那天微信運動裡兩萬的步數,在這些熱量面前,不值一提。
第二天的行程,是去吃麵,吃湯包,間隙裡去留園和蘇博。蘇博是因為要預約,也是因為設計者是貝聿銘,當年我看《一起同過窗》,鍾白說錯了名字的那個建築師。但留園就完全是,吃完面不知道去哪,又想著,總該去看一看蘇州的園林。
早上八點去前臺退房,行李寄存在青旅,沿著前一天走過的小巷去吃麵。
我們兩個人,跟人拼桌,並沒有排隊。要的楓鎮大肉麵和一份紅湯,配的燻魚,面和肉是分開點的,再加了一份小青菜。
楓鎮大肉麵聲名在外,確實非常不錯。跟把子肉差不多大的一塊肉,看起來平平無奇,肥瘦比例是三七的樣子,一口下去,不是入口即化的口感,但也不費什麼勁,紅湯和燻魚略微甜,就不太合我的胃口,小青菜是用高湯煮的,有骨湯味。
吃完面,走過十全街,去蘇州圖書館門口坐公交去留園。
留園預約的時間是12:30,到附近也才十點多,就沿著留園路往前走,到了個叫西園的免費景區,拍了幾張照片,發現西園素包比西園有名,便也無意再去裡面的寺廟走一遭了。
蘇州應該是豆沙愛好者的天堂吧,人家買素包是一袋一袋10個裝的買,我實在吃不下,跟工作人員說了半天,卑微的買了兩個菜包和兩個紅豆包,這解決了我們在留園時的午餐。
至於留園,除了拍到了我現在手機的屏保和桌面,還有許多我蠻喜歡的照片外,對蘇州園林知之甚少的我實在不知道要說什麼,所以還是略過吧,我們繼續來看下午茶(晚餐),吳盛興湯包。
去的北寺塔店,因為也不是飯點,不用排隊,但也不是說沒有顧客,不用等位而已。
縐紗湯包和蟹黃湯包是招牌,但縐紗湯包一籠10個,太多了,蟹黃湯包是我決定必點的,就舍了縐紗湯包(下次去吃!)。
蘇州的蟹黃湯包與南京的好像有些不同(南京的按個賣,大),一籠6個。還是先戳個洞,吸溜完湯汁再入口。
倒也是見不著什麼蟹黃的影子,蟹黃味是有的,並不太濃鬱,但它能不好吃嗎?不能。在啞巴生煎沒吃上的泡泡餛飩,也還不錯。
從北寺塔是一路走著去蘇州博物館的,並不遠,路過拙政園和獅子林門口,景區特有的小吃街,和人流量,都有。
去的路上經過皮市街,還記得我們說蘇州最好吃的糖粥就在這兒嗎?雖然歇業了,我還是決定要去皮市街走一走。
這一走就很不得了,遇到了一家很小的糕點店,在猶豫著要不要買些什麼的時候,前面的顧客直接把半塊(一塊有盆那麼大)赤豆糕買走了,我這下不猶豫了,必須得買。
老闆去後廚端出了新出鍋的新的赤豆糕,我真的是抱著嘗一嘗的心態買了3塊錢的,但是,這一嘗,此次蘇州最佳食物就出現了。
甜度不高,還能看到有些紅豆粒的樣子,但又很軟糯,我買的是剛出鍋的呀,還有點燙,這麼說吧,要不是我剛吃完湯包,很撐,我能回去打包一袋走。
好啦,至於後來我在蘇州火車站又吃了一個奶酪包這件事,就不用計較了。
反正是連夜坐車離開的蘇州,奔往下一個目的地,嘉興。
去嘉興就完全不同,不去西塘,也不去烏鎮,不遠處的南潯也不去,只去這三中間的新塍。
真的就是看了張嘉佳的視頻裡推薦了新塍的肉月餅,羊肉麵,燒麥,醬鵝,紅燒魚尾和大腸,我才拍板定了車票和酒店(新塍沒有青旅)。
到嘉興南已經是晚上十點半,坐一個小時公交車到了青旅,累到不想說話,但老闆真的太多事了,沒看出來我耷拉著腦袋明顯不想說話的情緒,還讓我們給他刷單。
算了算了,看在太空艙升級為標準間的面子。
第二天早上去新塍之前,要在嘉興市區吃頓早飯,我問過從前在嘉興上學的朋友,有什麼推薦的,她說,五芳齋,真真老老。
這個答案一出來,我就知道,嘉興市區是個美食盲區。但我也沒想到,這次出行唯一一次踩雷的店,就是五芳齋(連照片我都懶得拍)。
我是超喜歡吃粽子的人,端午節前前後後吃了快兩個月的粽子,浙江的粽子品牌如今也能細數一下,所以說實話,五芳齋是第一名確實是驗證過的,但我沒想到,實體店帶給我的體驗,這麼的,差。
朋友在美團買的套餐,我是現場點單,套餐裡東西沒有了,工作人員不溝通就自行換掉,這一點理解,但她換掉的時候,單方面將價格折算,不給其他的東西,作為一個也曾經在快餐行業兼職過的人,知道這種行為是大忌,前前後後我溝通了三次,才算是勉強湊齊了朋友的套餐。
我看到工作人員拿出速食包加熱的時候就很絕望了,起碼,肯德基的粥還是每天現做的呢。
做好了要在新塍的公交車上待一兩個小時的準備,意外的是,半小時就到了。
還是先去的酒店,然後出門吃飯。這也是第二天略微後悔的一件事,如果我先去吃了羊肉麵,就不會因為午餐吃得太多導致晚餐吃不下,浪費了再吃一次羊肉麵的機會(由此可見,我多愛那個羊肉麵了吧)。
張嘉佳說,小地方酒店完全是被它的名字影響了,也是,它其實是一家餐館。看攻略的時候,據說,這家店有上過《天天向上》。
從酒店晃晃悠悠的步行20分鐘就到了,沒有菜單,如同在金華的大多數餐館一樣,點菜是直接到後廚看菜點的。在紅燒魚尾,紅燒鵝,紅燒大腸這三道招牌菜裡,綜合了我兩的戰鬥力和餘額,以及愛好,選了大腸,也是那天中午的最後一份,簡直是太幸運了。
加了一份菌菇雞蛋,一份毛芋青菜(都不叫這名字,記不住了)。
紅燒大腸端上來,洋蔥鋪底,砂鍋的保溫作用下,表面還在滋滋冒油,看起來就很有食慾,入口些許甜,能感覺到滿滿的醬汁包裹,我倒是不懂食材,但據說是選用最難洗的腸段,分三層,有些還連帶著瘦肉粒,配米飯,還是只一個「絕」字可以形容,吃到最後洋蔥也已經燙熟,綜合了一下甜膩。
菌菇雞蛋是很清爽的口感,鹹淡適宜,吃到後面,紅燒大腸有些膩了,倒顯得它很棒。至於毛芋,裡面加了豬油渣和小青菜燴出來的,個人覺得普普通通,可能因為對我來說太過家常了,自認為我可以隨時復刻一份,便不覺得有什麼厲害之處。
這一頓午飯,確實把我吃累了。以致於那天的晚餐,我只是蹭了張玉玲的半個梅乾菜燒餅,以及回酒店剝了大半個柚子。
回酒店睡個午覺出門,已經天黑了,感受了一波在小鎮的悠閒生活,除了缺少幾十米就有一家的炸土豆小攤,真的很像回到了六枝。
新塍有多小呢,以酒店為軸心,東南西北往外走個一公裡,差不多就人跡罕至了。
第二天早上去吃的禾塍燒麥,實不相瞞,我以前以為,鹹、甜豆漿的區別,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個加糖一個加鹽(狹隘了),但原來鹹豆漿的顏色和甜豆漿都不一樣哎,裡面還加了油條和榨菜,原來鹹豆漿這麼好喝!
跟傳統的糯米燒麥不太一樣,禾塍燒麥裡面是肉,點了一籠蛋黃燒麥和鮮肉筍丁燒麥,蛋黃是我的本命,但這一次我還是把票投給鮮肉筍丁。
肉餡裡加入筍丁,增加了嚼勁,還特別爽口,有點兒像我從葛老師那兒學來的空心菜蛋炒飯,你以為那些切碎了的綠色的是蔥,但它不是,像是藏了一些小小的驚喜。
在嘉興的那兩天,天氣完全放晴,新塍古鎮那一片有個老城區,河岸這邊是主路,對岸是低矮的看起來有些年歲的老房子,白牆青瓦,有的還貼上了危房的封條,從小巷子裡走過,路過一些居民的家門口,還能看到有老人在家裡忙碌收拾的身影。
巷子裡突然冒出來的手工糕點店還沒開門,屋外面、河岸邊是自種的苦瓜和絲瓜,並不高大的柚子樹上,掛滿了柚子。
是想像裡,不同於各個古鎮的江南小鎮的樣子。
還記得吧,我去新塍,是為了肉月餅。張嘉佳說,再也找不到比阿毛肉月餅更好吃的肉月餅了。
我覺得倒也不是。蘇州的肉月餅裡是有酒釀的味道,阿毛的肉月餅,相較之下更為皮薄餡厚,肉餡是我的味覺不夠靈敏吧,沒吃出其他特別的。
一盒六個,我買了8,是打算拿到手,在午飯前就要吃掉其中兩個,剩下的帶回金華給我爸媽。
趁熱吃,對吧,哪怕它還燙手呢。一口下去,燙得齜牙咧嘴,白T恤也遭了殃,爆出來的肉汁濺到衣服上了。
然後就無事可做了,酒店已經退了房,下午的高鐵回程,醬鵝,燒餅,生煎,都吃不下了,便在河邊,找個地方坐下來,等飯點,等著吃塍之味的蒸缸羊肉麵。
塍之味門口掛滿了牌匾和榮譽,但都不算重點,點餐處用小黑板寫了菜單,我要了招牌的羊肉麵,張玉玲點的紅燜羊肚面。
面和肉同樣是分開的,面裡只有一點點湯汁,看起來平平無奇。羊肚和羊肉是用另外的小碟盛著一起端過來,連同湯汁一起倒進面碗裡,拌勻,只一口,我就知道,它是我整個假期裡的最佳了。
吃到一半的時候,我甚至冒出了,要不要再來一碗的念頭。此時再去想蘇州的楓鎮大肉麵,已經不記得是什麼味。
要怎麼形容它的好吃呢,那次出行,吃過的每一餐飯,兜底光碟的人都是我,張玉玲總是「掃興」的來一句,吃不下了。
只有在塍之味,我等著她說這句話,但我把臉從碗裡抬起來的時候,發現她比我還吃得快,且吃完了。
羊肉軟綿,香而不騷,大塊而有滿足感,加上桌上的油辣椒,實在,實在是太好吃了。為了那一碗羊肉麵,我還會再去新塍的。
對了,沒怎麼見過世面的我,居然在走的時候,還打包了一碗鹹豆漿,它成了我在嘉興南站候車時的晚飯。
至此,在那天晚上十點回到金華,我的整個假期都結束了,那些我心心念念的食物,讓我在那幾天,擁有了許多次幸福的飽足感,然後,以脂肪的形式留在我身上,直到寫完這些文字的今天,好像都還在。
好吃的食物,對我來說,實在是太治癒了。
以後,以後吧,再一次吃很多次很多次飯吧。
——圖文版權:時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