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齒龍出現在距今大約7000萬年的白堊紀末期,號稱恐龍界中最聰明的恐龍。為何傷齒龍會獲此殊榮呢?這主要是因為它的腦容量,傷齒龍的腦容量與體型的比例,遠遠超出了同等條件下的其他恐龍。通過對其顱內結構的三維重建,古生物學家推測出它們的智力可以達到很高的程度。
傷齒龍是雜食動物,體型較小,成年個體的身高和體長一般為1米和2米,體重為50-60公斤。它們肌肉發達,行動迅速,其肉類食物主要來源於小型動物。需要指出的是,那時地球上的哺乳動物都是小型動物,像霸王龍一類的大型食肉恐龍一般都看不上它們。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因為傷齒龍的存在,使得哺乳動物的進化過程整整滯後了幾百萬年之久!
從化石資料可以看出,傷齒龍擁有較長的前肢,這與其他的食肉恐龍完全不同(大家可自行腦補一下霸王龍的形象,重點是那短得可憐的前肢)。更讓人吃驚的是,它的前肢已進化出了真正意義上的拇指,使其可以做出「抓握」的運作。
雜食、高智商、直立行動以及解放出來的「雙手」,這意味著什麼,大家都是知道的。也正因為這些原因,有人認為在6500萬年前,如果沒有那顆使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話,傷齒龍極有可能進化成具有智慧的物種,即傳說中的「恐人」,並進一步形成「恐人文明」。
那麼事實真是這樣的嗎?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人類文明的產生過程來思考這個問題。
首先要感謝那顆傳說中的隕石,如果沒有它,恐龍就不會滅絕,地球上也就沒有了哺乳動物的發展空間,人類文明更是無從談起。
其次是由於長期生活在樹上,需要不停的上躥下跳,人類的祖先演化出了非常靈活的手指和腳趾,同時大腦也在這個過程中具備較發達的空間感知能力。
然後是在1000多萬年前,地球的地殼運動使人類祖先的棲息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將他們從樹上逼了下來,為了適應開闊的草原,他們又慢慢學會了直立行走。
草原上的食物很難獲取,同時又危機四伏,人類的祖先不得不高度團結才能夠生存下來。於是他們變得更加具有社會性,在複雜的環境中慢慢演化出了能夠表達抽象概念的語言。
語言的發明大大的提高整個物種的智慧水平,他們可以彼此交流生存的經驗和教訓,比如說有人發現了火燒過的肉更好吃,又比如說有人無意中製造了一種很有用的工具,這些有用的信息可以在族群中得到很快的普及。
……
通過以上簡單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文明的產生,是由一系列小概率事件堆積而成,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客觀上講,必須要很多合適的外部因素,才能夠促進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因此可以說人類文明的出現,有很多的運氣成分在裡面。
綜上所述,傷齒龍可能確實擁有進化成智慧生命的潛力,但是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外部因素,它們要產生文明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說就算恐龍沒有滅絕,它們也不大可能發展出「恐人文明」,最大的可能就是進化成類似於目前地球上的鬣狗一類的狡猾動物(鬣狗的智商是很高的)。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