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製作完成後,趙榮華總會認真檢查一遍。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因其典雅而高貴的美,一度成為女性在社交場合的首選服飾。專注旗袍定製30年的趙榮華,希望生活化的旗袍讓女性美到骨子裡。
初試牛刀,用褲子改出來的旗袍受肯定
1967年,趙榮華出生在鄖陽區安陽鎮一個小山村裡。初中畢業後,她選擇自主創業。
1987年,20歲的趙榮華隻身來到十堰商業聚集地——五堰街,到一家職業培訓學校學習縫紉技術。當時,一位講師講到了旗袍製作,懵懵懂懂的她立即眼前一亮,覺得這衣服「很好看」,不僅認真聽講,課後還專門買來粉筆和白紙,根據自己的理解先在地上畫裁剪線,感覺不對就用掃帚掃乾淨重新畫。感覺有那麼點意思了,再在白紙上畫,然後將紙撕出點豁口,折起來看立體效果。一張紙反覆使用,直到差不多完全成為紙條了再換一張。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加上不斷向老師請教,她終於掌握了旗袍的取料。
培訓結束後,趙榮華買回縫紉設備,進了一點布料回到村裡。當晚,她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一條褲子拆了,估摸著快一歲的小侄女的身材,利用那點舊布製作了一件小旗袍。沒想到,小侄女穿上後立即吸引了村裡人的目光,大家都誇「真好看」,這給了趙榮華莫大的鼓舞。
打量幾眼,顧客的尺寸就心裡有數
3年後,趙榮華的縫紉技術在附近已小有名氣,她對旗袍的喜愛之心又動了起來。
1990年,趙榮華進入襄陽市比較有名的一家職校,系統學習立體剪裁技術。
經過兩年學習,趙榮華才真正領會到旗袍文化和旗袍製作的精髓,加上自己原有的縫紉基礎,她很快成為學校的優秀學員,不少愛美的同學買來布料,請趙榮華製作旗袍,這也讓趙榮華把理論和實際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很多人有個誤區,就是覺得旗袍是特定場合才穿的服裝,其實旗袍已經生活化了,我想把『生活旗袍』概念帶入尋常百姓家。」趙榮華笑著說,上世紀90年代,即便是時尚前沿城市廣州,也很少有人穿旗袍,更不要說十堰了。當時,一般只有酒樓的迎賓人員才會穿旗袍,一件旗袍加個白色披肩,便是這個行業的「工作服」,但這並沒能阻擋住趙榮華讓旗袍走入尋常百姓家的腳步。
1995年,趙榮華帶著積蓄來到十堰城區發展,專門定製旗袍。空閒的時候,趙榮華喜歡觀察,對街頭走過的女性,根據其身材、背影,在腦海中想像出穿旗袍的樣子。也正是這樣細心的觀察,顧客到店裡後,她打量幾眼就基本把尺寸估的差不離。所以,現在有不少已經到廣東、山東等地生活的老顧客,通過微信視頻聊天,趙榮華就可以根據其體形設計製作出對方心儀的旗袍,然後快遞過去,很少出現二次修改的情況。
為了進一步學習旗袍製作技藝,2005年,趙榮華歇業3個月,專程到北京去學習。在那裡,她見識到了大都市和文化中心的魅力,不僅提升了技術,更大的收穫是眼界的開闊,以及設計理念的淬鍊。
去年,趙榮華準備到杭州的百年老店去觀摩學習,可惜願望沒能實現。
「現在只能通過專業雜誌和關注電視節目了解流行色和款式,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趙榮華還經常和客戶在一起交流,琢磨旗袍的式樣和材質,但她還是希望能夠找到合適的地方深造。
耳濡目染,一雙兒女都想成為她的接班人
趙榮華說,旗袍也有不同風格,京派莊重貴氣,海派張揚自我、時尚精美,嶺南派則低調內斂,現在更是生活化。
「我一年365天至少有330天穿著旗袍,一是自己喜歡,二來也是流動的宣傳,家裡的旗袍有40多件。」受趙榮華影響,她的一雙兒女都想成為其接班人。
趙榮華的女兒陽陽(化名)從小穿著媽媽製作的旗袍長大,不知不覺間愛上了旗袍。高中畢業時,陽陽的成績可以就讀高職高專,可她堅定地選擇跟媽媽學習旗袍製作,每天早上跟著媽媽到店裡,直到晚上關門才回家。但是,趙榮華半年時間不讓她幹一點和縫紉有關的事,想讓她知難而退。沒想到,陽陽特別執著,趙榮華只得妥協。現在,陽陽已成了她的得力助手。
趙榮華的兒子小超(化名)也對旗袍製作充滿嚮往,他高考後被錄取到航空大學,沒想到大四那年表示想放棄畢業分配回來和媽媽學習旗袍製作。趙榮華懵了,脫口而出「如果這樣,那你就等著我死」的狠話,才打消了兒子的想法。現在,已服役7年的小超還經常和媽媽說「我學習旗袍製作是早晚的事」。
近年來,改良旗袍受國際時裝流行思潮影響頗大,低領、無袖、緊腰、高開衩、超短、袒胸、露背等各種變化無窮,珠片、刺繡、毛皮飾邊、織物印花等工藝裝飾大放異彩,顏色絢麗、跳躍、濃重、大膽,既保留了旗袍原有的特點,又融入了創新的意識,從一種嶄新的角度,用一種嶄新的觀念,抒發著一種嶄新的情懷,呈現出國際化趨勢。
「旗袍是一種傳統服飾,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毛絨等,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那種東西方審美觀的完美結合、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可以說,合身的旗袍能凸顯女性萬種風情!」這是趙榮華追求的目標,也是她堅守的方向。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文/記者 趙清 圖/記者 劉成臣 編輯:艾蒿)
【來源:十堰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