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
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真正的全面小康。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著戰鬥堡壘作用。
「有事兒給我打電話,啥時候都行!」
「大爺,晚上睡覺一定注意些,添煤的時候可不敢壓得太死了!」邊清掃著剛剛從煙筒裡倒出的煤灰,李懌邊囑咐著炕上的楊念根老人,提醒他「要是天氣好了,中午就開窗戶透透氣」。挨個把七、八截煙筒都抖落完,李懌仔細地把它們裝了回去。屋子正中爐子裡的火越燒越旺,上面坐著的水很快開了,幫老人把暖壺灌滿後,他才放心離開,臨走不忘朝著有點耳背的楊念根老人大聲說「有事兒給我打電話,啥時候都行!」
邁出正房屋門,李懌順手抄起靠在門邊的掃帚把院子掃了掃,然後繼續向村子深處走去。這幾天寒潮來襲,村裡的幾個五保戶是他這個第一書記最惦記的,「一怕老人凍著,二怕燒煤不注意嗆個好歹」。
4年前,也是北風呼嘯的時候,當時只有27歲的李懌以山西省晉中市瀟河流域管理局駐榆社縣嵐峪鄉下咱則村第一書記的身份,踏進了這個距家140多公裡的小山溝。「當時真是覺得責任大、壓力也大,不敢有一絲懈怠。」李懌這樣描述自己當上第一書記時的感覺。而在此之前,「農村」於他而言只存在於父輩們「話當年」的閒談中。
榆社曾是山西省級貧困縣,嵐峪鄉則是離縣城最遠的貧困鄉,山多樹少、石厚土薄、地瘠人稀,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和縣裡的大多數鄉村一樣,下咱則村是典型的農業種植村,以種植玉米和小雜糧為主,農民靠天吃飯。「全村220多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超過一半。」李懌還記得當時自己站在村頭的黃土圪梁上,迎著西北風被吹得透心涼,「感覺懵懵的,不知如何開始」。
面對祖輩居住的群山,村裡的大部分年輕人搖著頭選擇外出求生。但作為「五級書記抓脫貧」的末端,李懌這個駐村第一書記沒有退路。
「令我非常慶幸的是,下咱則村黨建基礎好,班子凝聚力、戰鬥力強。」就在李懌為如何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犯難的時候,掛在村支部的那面「先進紅旗黨支部」錦旗給了他無比的信心。
最艱苦的環境與最堅韌的奮鬥、最貧瘠的土地與最富有的信仰往往同生。李懌發現,在這個深度貧困的村莊,黨員們做先鋒、當表率,積極幫助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信服。
「先邁進老鄉家的門檻,才能走進村民的心坎。」李懌說。在很多貧困地區的村民心中,身邊黨員什麼樣,中國共產黨人就什麼樣。剛到下咱則村時,李懌幾乎每天走村串巷,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走訪了村裡的所有人家,迅速掌握了每個農戶尤其是110多個貧困戶的情況。一開始,他連當地的方言聽起來都困難,和一些年紀比較大的村民交流起來非常吃力,為此他專門改變口音,學習一些當地的方言土語,「這會讓鄉親們感覺親切」。
家裡人口情況、致貧原因、有沒有殘疾、地裡種的啥、收成咋樣……在李懌為村裡制定的貧困戶手冊上,這些情況標註得清清楚楚。而在隨後的幾年裡,這一切都深深印在了他的心裡。
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
冬日裡的北方農村,多少透著些蕭瑟。走在去探望下一位五保戶老人的路上,整潔的村容和隨處可見的顯眼大紅標語,讓李懌一時忘了這裡曾是一個深度貧困的村莊。
「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直至今天,李懌還記得第一次見面時,村黨支部書記王建文和自己說這句話時的眼神,堅定而滿含期望。
王建文今年53歲,在他的幹部履歷表上只有一句話:「1998年任下咱則村黨支部書記至今。」如今,當年全縣最年輕的村支書已經是省級優秀黨支部書記的榮譽獲得者了。
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在王建文看來,下咱則村20多年來的變化強有力地印證了這句話。
1991年,24歲的王建文退伍回家務農。彼時,下咱則村可以說是全鄉最亂的村子。「做小買賣的商販都不敢進村,小販賣什麼丟什麼、村民見什麼搶什麼。」王建文向記者回憶。這背後,是一個軟弱渙散的黨組織。「當時黨員們人心渙散,村支部是三類黨支部,幾近癱瘓,村集體的東西誰想拿就拿,沒人管。」王建文說。
轉變發生在1998年王建文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之後。「一年整頓,二年穩定,三年見效。」王建文後來這樣總結。他從自身做起,大膽工作,要求黨員個個定職責、處處做表率,以黨支部為核心,逐漸打造出了一支政治過硬、作風優良的黨員幹部隊伍。
黨支部壯大後,村裡開始制定全新的村規民約。剛開始也有村民不服氣,關鍵時刻,還是黨員幹部挺身而出,從自己做起,從親朋好友身上尋找突破口。「黨員們分頭去村民家裡做工作,告訴他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一晚一晚地去勸說教育,直說得口乾舌燥。」王建文知道,做一名讓群眾信任的黨支部書記,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只能全心為公、一心為民。
短短的幾年下來,下咱則村從落後村一躍成了全鄉的鄉村文明建設典型村,完善細緻、通俗易懂的村規民約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自覺。李懌來了之後就發現,雖然鄉親們生活不富裕,但是愛護環境衛生已經成為傳統民風和生活習慣,來往四季,日日清晨,總能看到家家戶戶掃街掃院、清理衛生的場景。今年頭場雪過後,村幹部還沒來得及發動大家,各家各戶就已經比賽似地早早打掃起「門前雪」。
基層黨組織力量強了,下咱則村黨支部就開始大刀闊斧改善人居環境。這幾年,政府加大了對扶貧攻堅的力度,各級政府在扶貧攻堅方面的極大投入,下咱則村徹底變了樣子:家家戶戶拆掉了矮土牆,修起了磚牆;危房改造基本完成;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修建健身廣場、文化廣場;村裡的主幹路安上了路燈……改變說不上日新月異,但點滴的積累卻也給大家帶來了極大的滿足。
「要求入黨的多了」
人常說,村看村,戶看戶,致富發展看幹部。
李懌在實踐中真正體會到王建文常和他說的那個樸素的道理:黨員做先鋒、當表率,積極幫助群眾解難題、辦實事,才能增強支部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黨員在實踐中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信服,村組織的各項工作也才能得以順利推進。
幾年裡,李懌走訪調研的腳步從未停下,白天,穿梭于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晚上,回到辦公室整理白天收集的信息和問題,著手編制村裡的脫貧攻堅實施規劃。多少個月朗星稀的寒夜,下咱則村的村民們都看到自家的村支書和第一書記帶領著村幹部們圍坐在簡易辦公桌前,謀劃著村子的經濟發展藍圖。
下咱則村早已實現整體脫貧摘帽。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子裡不僅形成了笨雞養殖、有機穀子種植、高粱種植等主導特色產業,還有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固定分紅收入,村民的收入實現了可持續增長。
「今年笨雞養殖、釀酒高粱種植,有機穀子種植等傳統產業大獲豐收,笨雞蛋價格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收購價格,釀酒高粱收購價達到1.9元/斤的高價,有機穀子收購價也在2.5元/斤左右,農民僅傳統產業一項就能比去年增收3000—5000元。」談及這些數字,李懌滿是感慨。
而更為重要的是,生活變了,村民們的視野也變了。
「以前村民愁的是,吃什麼、穿什麼。現在不一樣了,大家談論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和就業。」王建文對家鄉的變化感受更深,這幾年村子裡考上大學的、娶上媳婦的人多了,更令他欣慰的是,年輕人們積極上進,「要求入黨的多了」。
作為「五級書記抓脫貧」的末端,駐村第一書記李懌在這場脫貧攻堅戰役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幾年來他帶著感情和責任走村入戶,不僅深度參與了下咱則村的村莊規劃、產業布局、招商引資等扶貧事宜,還完成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蛻變成長。眼下,他正在和村兩委班子謀劃如何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讓鄉親們的腰包更鼓一些,讓大家致富奔小康的腳步更堅實一些。
腳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澱多少深情。駐村剛開始時,李懌每次休假返家都特別迫切。幾年下來,再和家人告別時「去下咱則」已經改成了「回我們村」。在他看來,「我們下咱則村」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記者:王慧峰
編輯:黃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