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11月7日,據美聯社報導,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副總統拜登贏下了內華達州和賓夕法尼亞州,達到290張選舉人團票,贏得大選,將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
儘管美國多家媒體已確認拜登勝出,拜登也發布了勝選演講。但截至目前,川普尚未承認敗選,並向多個州發起選舉訴訟。無論川普對於選舉結果有多少異議,也多半是強弩之末了。可是這種行事風格卻很「川普」。
川普的風格多少可以從紀錄片《川普:一場美國夢》中找到端倪。2017年,英國電視四臺出品了四集短片,後在Netflix播放,講述了川普如何從一個商人當選美國總統的歷程,片中採訪了川普的敵人與朋友,有人認識他已超過五十年。
紀錄片《川普:一場美國夢》海報,豆瓣評分8.3 / 圖片來源:豆瓣
我曾在兩年前的一個晚上看完這部紀錄片後在豆瓣打下五星,心想簡直精彩過《紙牌屋》。如今重溫,仍舊是一聲嘆息:川普實在太好命。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有時候這句話會起到寬慰的作用,讓失敗看起來不那麼喪氣;有時候卻聽起來政治不正確,因為它否定了努力的作用。
縱觀川普當上總統前的小傳,無疑貫穿他一路的關鍵詞就是「幸運」。90年代,川普的商業帝國在搖搖欲墜前瞄準了華爾街狠賺一筆,瞬間東山再起,他甚至趁熱打鐵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東山再起的藝術》。
被邀請上電視節目時,主持人問川普:「曾經深陷債務危機的帝國如今轉虧為盈,答案是什麼?」 川普雙手交叉,微微一笑:「答案?幸運,也許是幸運。」
伍迪·艾倫在《賽末點》開篇便點明運氣的重要性——那些說「本事好不如運氣好」的人才算看透了生活的本質。人們害怕直面這樣的現實:生活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運氣。一想到那麼多事自己無法左右,就讓人害怕。網球比賽有種情形叫「擦網」,那一瞬間有可能過網,也有可能彈回。運氣好,過網了你就贏;或者沒過網,你就輸了。
川普的人生就有過多次「擦網」的情形,而他總能幸運翻盤。
勝在好命
紀錄片的第一集名為《曼哈頓》,那是川普作為地產商之子起家的地方。「你做小事在布魯克林,做大事就得在曼哈頓,根本沒法比。」 川普多年好友尼基在鏡頭前聳聳肩,理所當然地評論道。
尼基一襲紅衣,頸上纏繞著七圈珍珠項鍊,這碩大的重量卻絲毫沒有壓垮她直挺挺的脖子。她在意形象,開機前還捧著鏡子描畫唇線,儘管衰老已經爬上了面龐,卻無礙於她神情間的肆意飛揚。在那雙直挑到太陽穴的眉毛裡,你依稀見到了曼哈頓70、80年代的派對縮影,有點過時,有點紙醉金迷。
川普多年好友Nikki Haskell總是維護她的Donald / 圖片來源:《川普:一場美國夢》
本質上,尼基和川普是同一種人,來自舊時代,他們喜歡用赤裸裸的財富裝點自己,並且極度自信,不容反駁。當川普被多次指控不尊重女性時,尼基始終是他的啦啦隊隊長,從未說過唐納德一句不是,即使她也是一名女性,即使她的力挺根本不受當今時代的歡迎。
不過尼基這句話沒有說錯,川普把父親的地產版圖從布魯克林擴展到了曼哈頓,這是他證明自己青出於藍的證據。
川普踏足曼哈頓的第一個項目是改造康莫德酒店。70年代,被稱作「恐怖城市」的紐約民生凋敝,因此川普提出他願意出資來接手破產的康莫德酒店,但以此為條件換取紐約市政府為該物業減稅40年的政策。市政府猶豫,雙方博弈,最終在1976年5月的聽證會上,眾人表決通過了川普的減稅訴求。
每年高達數百萬美元的減稅預計在40年內為川普節省1.6億美元。不同記者對該事件有不同看法。有人說:我當年忠實寫出——這是剝削納稅人的錢,是政治操縱,它引起民憤。有人卻說:我會寫成這是投資紐約市的故事,他敢冒險,就有報償。
首戰告捷後,川普盯上的是全球最值錢的地段之一——第五大道和57街轉角。毫無疑問,他拿下了這個地塊,如今川普大廈就矗立於此處,Tiffany隔壁。而擅長造勢的川普還買下了大樓上方的領空權,從而使這則新聞風靡全國,因為當時從沒有人買過領空權。大廈建成以後,法國版《Vogue》封面上的宣傳廣告更是體現了川普的公關功力。
當年《Vogue》封面,沒人比川普更懂怎麼賣樓 / 圖片來源:Google
但川普大廈內的昂貴公寓卻敗絮其中,儘管視野無敵。根據總設計師芭芭拉披露:「唐納德總想省錢,用最差的地板,廚房用料也不合格。我說,你不能這麼做,這樣很缺德。」
然而,川普專斷獨行的性格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初露端倪。芭芭拉評價道:「川普攻擊兩種人,一種是弱者;另一種是攻擊過他的人,他會加倍奉還。」
面對所有質疑詰問,川普的回應是僱傭羅伊·科恩。科恩是當時最令人膽寒的律師,五大黑道家族都僱傭他。這就是川普的武器,憑藉著科恩的人脈和行事,自此敢威脅他的人大大減少。
川普聘用了最不好惹的科恩作為律師 / 圖片來源:Google
此後,川普也將投資的目光放到了賭場之中。賭場的投資讓他在80年代賺得盆滿缽滿,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轉眼又由於資金鍊斷裂,無法承擔債務,讓川普的商業帝國危在旦夕。他宣布了旗下賭場泰姬瑪哈陵的破產。由於川普無法償還債務,眾多供應商和小公司由於收不到該項目的款項而倒閉,但迄今為止,川普都沒有向這些人道過歉。
低谷時期,川普的公司在1995年進入華爾街IPO,股價上升,市值超過十二億美元。川普至少進帳8200萬美元,並用5000萬來償還他個人擔保的債務。危機就這麼暫時轉移了。
而幸運甚至讓他死裡逃生。1989年10月10日,一架直升機在紐澤西墜毀,五人身亡,其中三人是川普亞特蘭大賭場的高管。川普本來也打算搭這架機,卻臨時改變了主意。他在接受CNN採訪時回憶說: 「我原本要搭的。他們問我要不要一起。我說,我也想,但還沒把事情忙完。我離死神那麼近,幾乎是一半一半的機會。」
公民川普
川普曾被問到自己最喜歡的電影,他回答是《公民凱恩》。
想起曾經教授解析這部電影前,跟我們調侃道:「但凡要證明自己對電影有些了解,說你喜歡《公民凱恩》總不會錯。」 這部影史經典由報業大亨凱恩的遺言「玫瑰花蕾」展開,回顧了凱恩的發跡歷程和他如何競選總統失敗的往事,同時講述了凱恩與總統侄女的婚姻,以及他與第二任妻子的複雜關係。
凱恩得到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 / 圖片來源:《公民凱恩》
無論從財富、政治或婚姻任何一個角度來看,川普身上都有幾分凱恩的影子。難怪川普和凱恩有惺惺相惜之感:「財富也許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凱恩擁有財富卻不快樂。餐桌變得越來越大,他和妻子的距離卻越來越遠,與此同時他變得越來越富有。也許我能體會他的心情。」
記者問:」如果你能給凱恩建議,那會是什麼?」 川普直截了當:「換個女人」。
又是一個讓觀眾捧腹的答案。這或許就是為何川普的名字能夠通過流行文化家喻戶曉的原因,這些」妙語「雖然一點都不體面,但人們卻覺得那是大實話。
在女伴這件事上,川普的口味一直都很一致——年輕模特,異國的更好。
第一任妻子伊凡娜·川普是捷克裔,年輕時和川普站在一起,相當登對。據川普好友回憶:「唐納德很難跟一個女生約會超過兩次以上,卻和伊凡娜陷入了熱戀。」 他們甚至很快走入婚姻,有了三個孩子。
川普與第一任妻子伊凡娜 / 圖片來源:《川普:一場美國夢》
不過指望川普轉性恐怕是要失望的,他很快有了情人瑪拉。風言風語一開始並沒有傳入伊凡娜的耳朵,川普為了轉移視線,甚至贈予她廣場酒店進行管理。伊凡娜在事業上展現了抱負,而這卻引起了川普的不滿:「我讓她接管廣場酒店,她做的很好。但每晚回家她都頤指氣使,說我們接下來該怎麼改進,像娶了一個生意夥伴,那對婚姻傷害很大。」
顯然,川普並不想要一個強勢的妻子。尤其當他們出席派對時,有些朋友直接上前恭維伊凡娜,他被冷落成了伊凡娜的陪襯。一想到自己的稱謂有可能變成「伊凡娜的丈夫」,這就讓川普火冒三丈。
事情的分野在1990年,當川普全家在滑雪場度假時,瑪拉也跑了來,直接槓上伊凡娜,說:「他不愛你。」 婚外情敗露,伊凡娜倒也不是忍氣吞聲的角色,執意要離婚。這自然成為了紐約的城中大事,甚至被電視主播說成是跨入1990年的第一件大新聞。
滑雪場婚變事件 / 圖片來源:《川普:一場美國夢》
川普與媒體的關係可以從這件離婚風波中窺得一二,他永遠都是那副樣子——媒體說他好話時,他便稱讚你。媒體揭他短時,他就中傷你。只要你說他不好,你就是fake news。
伊凡娜將第一手資料曝光給《紐約每日新聞》,報紙出街,她搶得先機獲取了公眾的同情,這時的川普正在日本出差被打個措手不及,當時沒有Twitter,所以他被迫沉默了幾小時。
而一到紐約,輿論譁然,攝影機追著他跑。川普突然在鏡頭前一本正經:「媒體監督太誇張了,我不是政客,不是公職人員,不用接受公眾監督,整件事就是兩個人漸行漸遠,老實講我覺得不該被媒體這樣大肆渲染。」
但是,當時跟蹤這單新聞的記者在紀錄片中回憶說:你以為他討厭這種不必要的關注?宣傳大師川普先生自己也火上澆油呢。他常打電話給有影響力的專欄作家,直到《紐約郵報》跟他站在了統一戰線,對付前妻的不利言論。
伊凡娜與川普的離婚風波是城中大戲 / 圖片來源:《川普:一場美國夢》
被媒體稱作「川普大戰川普」的戲碼落幕後,瑪拉成功上位,但她也很快體會到了伊凡娜的滋味。義大利模特卡拉成為了川普的最新追求對象。
一時之間洛陽紙貴,紐約又為城中八卦而沸騰,報紙頭條刊出犀利的大標題「Carla trumps Marla」,此處「trump」一語雙關。記者打電話到川普公司追問,秘書說五分鐘後回電。
另一份小報打出「唐納德甩了瑪拉」的標題 / 圖片來源:Google
一位自稱是約翰·米勒的男子如約回電,他說自己代表川普先生作出回應:「川普並沒有將瑪拉趕出公寓,瑪拉想複合,但他覺得太快了。私下說一句,川普覺得瑪拉可能不太適合自己,他現在更喜歡卡拉。因為公司財務正有起色,所以不希望這些新聞曝光……」
聽著聽著,該記者越來越覺得不對勁,心想:川普怎麼會僱傭一個跟自己聲音這麼像的人呢?她已經有了答案。電話通完,她立馬把這12分鐘的錄音播放給整個辦公室聽。同事們大笑:我敢保證,這就是川普!
偽裝成另一個人代表自己辯解,這事恐怕也只有川普做的出來了。既然難改渣男本性,緋聞就也從未遠離過過川普。與瑪拉的婚姻持續了不到七年以後,他又回到了一周一個模特的狀態。當出生於斯洛維尼亞的梅拉尼婭出現時,眾人也不過當她是「本周模特」,結果竟成為了後來的第一夫人。也許,他們彼此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只是,你真的很難對川普產生任何一絲尊重,畢竟他對女性的態度是如此不體面。與伊凡娜離婚時,他在電視節目裡堂而皇之地說:「我不想跟有孩子的女人同床共枕。」 記者追問:「但他們是你的孩子。」 「我知道,但我想要開放式婚姻。」
歐巴馬的玩笑
如果將川普傳拍成電影,或許比《公民凱恩》更有戲劇性。從權力的頭銜來講,川普甚至超越了凱恩,因為他真的競選上了總統,而凱恩失敗了。當川普的四年任期即將耗盡時,我們大概快忘了他是怎麼走上總統之路的。
在這部紀錄片中,川普競選團隊的核心人物羅傑·斯通出了場。他指出,首先川普有群眾基礎。走在街上,你看到印有他名字的大廈,報紙上你看到他的八卦,電視裡你又發現他的真人秀。川普這個名字儼然已經是個品牌。
Roger Stone是推動川普競選的關鍵人物,他本人熱愛尼克森並將其頭像紋在後背 / 圖片來源:Google
尤其是進入2000年,當新一代人不熟悉川普時,他憑藉打造職場真人秀《飛黃騰達》再次出圈,而川普掛在嘴上的「你被解僱了!」成為當年最流行的一句話。
但是,徒有群眾基礎是沒有用的,競選需要策略和運氣。
以策略來講,前明尼蘇達州州長傑西就是川普模仿的民粹對象。傑西曾是一位專業的摔跤運動員,與政治毫不沾邊。當他宣布競選州長時,沒人在意,但是民眾喜歡他。在辯論臺上,傑西滿溢的肌肉形象讓人很懷疑他的政治智慧,但民眾已經厭煩了政治。傑西的大白話,才能贏得陣陣喝彩。而站在傑西身邊的兩黨候選人,履歷光鮮侃侃而談,反倒落了窠臼,因為他們看起來是那麼像——政客。選民不愛政客。
1999年,傑西當選明尼蘇達州州長後,川普與他進行了閉門會議,討教經驗。川普從傑西處學到的是:民眾不不記得你說什麼,只會記得你怎麼說。要是他們覺得你說的是事實,就會情緒高昂地支持你。
在川普之前,Jesse Ventura曾利用民粹贏下州長選舉 / 圖片來源:Google
羅傑·斯通一語成讖:「川普想把傑西的方式複製到全國。」
儘管2000年時川普就有意競選總統,但深知不能成事就找了藉口退出。但此後,川普常會發表些政治性言論,也算在政治圈混了個臉熟。尤其當Twitter風靡以後,川普找到了跟粉絲直接溝通的工具,他的團隊也逐漸拿一些標語和議題在Twitter上測試效果,例如之後的「我們要建造一堵牆」就是在該測試中勝出的競選話術。
然而,若提到川普踏上總統競選之路的導火索,恐怕真的要「怪」歐巴馬,他曾大快人心地開了川普玩笑。
二人恩怨起於川普的不識相。歐巴馬成為第一位非裔總統後,川普質疑歐巴馬是否出生在美國,並大肆渲染這個議題,要求他提供出生證明。就像羅傑·斯通說的:「川普窮追猛打,這在文化上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然而川普卻在蓋洛普民調中躍升至了第一位,超過羅姆尼……因為共和黨的選民顯然喜歡這個。」
歐巴馬為了平息這場無聊的風波,公布了詳細的出生證明。2011年4月的最後一天,在白宮記者晚宴上,歐巴馬用一段精彩的脫口秀回擊了川普。「這一周真是多事之秋,你們可能知道夏威夷州詳細公布了我的出生證明。但恐怕沒人比唐納德更高興了,因為他終於可以回去關注更重要的議題,比如我們是不是在登陸月球上也造了假?」
歐巴馬拿川普打趣,視頻連結:Donald Trump DESTROYED By President Obama / 圖片來源:Google
歐巴馬的嘲諷一波接著一波,贏得了臺下的笑聲、掌聲與口哨聲,坐在席間的川普只能強顏歡笑。參加那場晚宴的記者Ceraldo Rivera回憶說:「這些話太酸了,重傷了川普,讓他很尷尬……白宮記者晚宴現場的人都在取笑他。」 川普一言未發,提早離場。
Ceraldo繼續評價道:「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就是這個晚上,讓川普走上了競選總統的道路。」
川普被歐巴馬的punchline「傷」到提早離場 / 圖片來源:Google
2015年6月16日,紐約川普大廈,川普宣布正式競選美國總統。就像他說的:「全世界都在笑我們。要是我成為總統,他們就笑不出來了。」
這就是一切的起點,如果你還記得2016年全球是如何開始走向失序的。
在國際政治中,決策者的個性很多時候會左右時代走向。尤其涉及外交政策分析,認知理論是理解決策產生的方法之一。
回溯川普當政的這四年,美國在外交上基本遵循傑克遜主義——本國優先,不關心海外事務。因此,美國相繼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伊朗核協議,全面撤軍。而這些決策,儘管遵循傑克遜主義的外交傳統,也需要川普政府團隊的大量商議。但無法忽略的是,川普本人的個性在決策時或許也佔據了一定比例的分量。
沒有人知道川普最終會以哪種方式告別白宮。在川普眾多朋友與敵人的回憶中,紀錄片《川普:一場美國夢》像極了一出現實版的《公民凱恩》,在各種線索裡揭示了川普的個性。而這種個性多少與過去四年全球的政局有著隱秘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