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的現象在任何時代都不罕見。在現代,粉絲為了愛豆(idle,偶像)匯聚成了「飯圈」,形成了獨特的飯圈文化。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類似「追星」的行為,我國古已有之。然而早期人們的娛樂生活相對貧乏,更別說「娛樂圈」了。故而「追星族」追捧的主要是文學、政治方面的名人。不過行為也真和現代粉絲們差不了太多了。
有為了愛豆改名的——不然你以為司馬相如為什麼和藺相如一個名字?有「願為愛豆門下走狗」的——後來這句話被廣泛應用,感謝鄭板橋先生。
還有一些「口味獨特」的人們,比如寫「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張籍,就是杜甫的腦殘粉,甚至把杜甫的詩集燒成灰吃下去,還陶醉地說:「令吾肝腸改易矣。」相當津津有味。
隨著市民經濟興起,娛樂產業逐漸發展。青樓、戲班皆是其中代表。但古人對娛樂工作者往往懷著矛盾的態度。有「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的狂熱,也有認為妓女、演員是「下九流」的歧視。
正如許子東教授評論,描寫士大夫與戲子妓女交往的狎邪小說有兩個趨向,美化的諸如《青樓夢》《品花寶鑑》,醜化的諸如《九尾龜》,皆是數不勝數。寫實的《海上花列傳》反倒成了少數。同樣,「明星」與無名無姓的從業者,待遇也是千差萬別。
總的來說,這些從業者往往都是自小被拐賣,被鴇母、班主打罵長大,就算能風光一時,結局往往是相當悲慘的。《海上花列傳》中曾借名妓黃翠鳳之口控訴鴇母:「不要說什麼打兩下,裹裹腳,腳指頭就少掉了三隻!」笑容背後,往往是無盡的血淚。
戲圈風雲
當代粉絲的一些瘋狂行為多可以在民國戲圈找到媲美對象。前有梅蘭芳的私生飯突入後臺表示非他不嫁;後孟小冬嫁給梅蘭芳,又有孟小冬的男粉絲意圖綁架梅蘭芳以洩「奪妻之仇」,結果誤殺梅蘭芳友人張漢舉,鋃鐺入獄……
說起戲圈,首先是角兒和捧角兒的人。「角兒」來源於「角色」一詞,本指履歷檔案,後為伶界引用。觀眾給自己喜愛的角兒瘋狂打call,砸錢送禮甚至願效犬馬之勞即謂之「捧角兒」。
有些戲迷對於角兒的痴迷,甚至已經到了把一切都置之身外的地步。
一則廣為流傳的笑話說,某戲迷在戲園聽戲,他兒子趕來告訴他說家裡著火了。他卻說:「回去告訴你媽,叫房子慢點兒燒,下一出是譚老闆的大軸兒,聽完準回去。」
上文提到的的譚老闆,指的就是當時的名角兒譚鑫培,他的粉絲團俗稱「痰迷」,除此之外,楊小樓的粉絲稱「羊迷」、梅蘭芳的粉絲稱「梅毒」。這些「圈名」看起來不太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時都是十分知名的飯圈。
後來戲圈中又生成出團體組織,它們有書面章程,舉行定期會議。捧梅蘭芳的有「梅社」,捧尚小雲的有「尚黨」,捧筱翠花的叫「翠花黨」等等……
這些社黨完全自發,匯集的都是志同道合者。黨社裡面各行人士都有,搖筆桿子的劇評家是必有幾位,類似於今天能寫文畫畫剪視頻的「大大」。角兒的演出預告一出,他們就撰文一篇,投送報社,為自家正主瘋狂營銷。
和今天的粉圈互撕類似,戲圈也常會出現一些角兒們的相互掰頭現象。
1943年,童芷苓與言慧珠打對臺,大粉頭子軍閥範紹增購買了整排整排的票捧場。二人結束了臺上的對壘後,臺下的粉絲們仍在較勁,童芷苓的戲迷出錢讓她拍了一部電影,言慧珠的戲迷一聽說此事,直呼好傢夥,馬上也出錢讓她拍了一部電影。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影圈風雲
從「戲迷」到「影迷」的身份轉變,夾雜著 「傳統」與「現代」的交鋒。
在今天,豆瓣評分被視作電影質量的重要標準,而在民國時期,雜誌們會將具有代表性的影片發在刊物上並邀請讀者進行評選打分,來幫助粉絲們「杜絕爛片」。
僅從前文來看,民國時期的「飯圈」行為似乎與今天的「飯圈」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民國時期的「粉絲群體」大多有著自己的思考,也有著家國的擔當。
在30年代日本侵華時期,觀眾向《影戲生活》雜誌寄來多達600多封信件,呼籲電影製片公司拍攝抗日電影,甚至要求成立「抗日反帝電影指導社」,協助電影公司搜集材料,以供各公司創作劇本時使用和參考。
這個時候的戲圈和影圈,已經顯現了現代飯圈的一些身影和氣質,並在以後的逐步發展中,愈發明顯。
1978年改革開放後,明星文化潮流引入中國。如果說,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明星」多以單一的正派英雄形象出場,那麼改革開放之後的明星類型則是多種多樣的。
七八十年代,港臺地區與大陸交流逐漸增多,隨之而來的是第一波港臺影視潮流,以張國榮、林青霞、梅豔芳為首的一大批港臺演員名氣在大陸高漲。小虎隊更是在內地掀起一陣追星狂潮。想必不少同學的父輩母輩現在都能唱出他們的《愛》吧。
到了九十年代,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日益頻繁。而「追星族」最先接觸到的,就是鄰國日本與韓國。
韓國演員安在旭和金喜善的《泡沫愛情》在國內大火,他們也被視為「金童玉女」,美稱「男有安在旭,女有金喜善」。當時韓國組合「H.O.T」更是在國內掀起韓流狂潮。
與此同時,日本歌星中島美雪,玉置浩二等的經典作品被翻唱為國語或粵語,影星又有「世紀末美少年」木村拓哉,「全民初戀」山口百惠,都在國內大受歡迎。
90年代還有席捲全國的《還珠格格》。據說,一到《還珠格格》播出的時候,街上幾乎看不見人影,都回到家中看小燕子去了。飾演者趙薇,蘇有朋等人,也是90年代的巨星。而創作者瓊瑤,更是一口氣拍了不少作品(暫不談劇中三觀),捧紅了不少演員。
90年代,更是「天王」、「天后」產生的年代,王菲與那英憑藉一首《相約九八》紅遍大江南北,而「新生代」周杰倫也在年輕人中備受推崇。
邁入21世紀,隨著大眾傳媒發展推廣,尤其是電視手機的普及,中國追星進入新階段。
21世紀初,以湖南衛視為代表,相繼推出《超級女生》、《超級男生》、《快樂女聲》、《快樂男聲》等選秀節目,捧紅了大批歌星,也推動了中國選秀節目發展。現在還有當年在大街上走著,被人拉住簡訊投票的笑談。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solo追星
定義:solo源自音樂表演和競技遊戲中的術語,指單獨行動,引申為不參與飯圈之間的互動(俗稱不混圈),一個人安安靜靜的追星。
產生原因:常見的一種追星方式是粉絲抱團取暖,在個別粉頭、大粉影響下,一起控評、反黑、應援等,形成規模合力。
個別粉絲在群體中可能受到裹挾,做一些自己本身不認可的事,比如撕逼、集資之類。若個人不想做這些事,只關心偶像,不在意其他粉絲的想法做法,就會選擇solo追星。
缺點:
1.容易遇到信息缺失的狀況。(比如活動結束後才知道)
2.無人分享追星的快樂。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混圈追星
定義:與solo追星相對,就是參與飯圈之間的互動,跟著大粉或者追星小團體小姐妹一起追星。
混圈追星原因/優點:
1.分享快樂。
2.獲取資源。
3.更容易為自己喜歡的明星助力,明白操作規則。
缺點:
1.盲目從眾
2.低齡化逐漸嚴重,易受部分粉絲不良言論影響。
3.飯圈規則複雜且束縛性強。
參考書目:
張岱.《夜航船》[M].三秦出版社
許子東.《20世紀中國小說100講》[OL].三聯中讀有聲書
韓邦慶(著)張愛玲(譯).《海上花開》[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謝明宏(知乎)
《京劇見聞錄》吳性栽 寶文堂書店 1987年版
小組分工:
古代追星文化:鄭安琪
近現代追星文化變遷:李靜怡
改革開放-21世紀初追星文化:程惠
(專題)混圈/solo:蔣曾雯萱
問卷製作:趙嘉欣,董詩薇,李璟純,蔣曾雯萱,劉雯麗
問捲髮放:趙嘉欣,董詩薇,李璟純
問卷數據分析:劉雯麗,鄭安琪
美編:李璟純,董詩薇,趙嘉欣
組長/協調工作:鄭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