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費斯
「對於一個紳士來講,舉止當然很重要,但並不是說有了好的舉止,你就能夠成為一名紳士。對我來講,紳士應該就像字面的意思一樣,要是那種非常溫和的、溫柔的,非常有禮貌,非常具有同理心,這是最重要的。」昨晚,奧斯卡影帝科林·費斯出現在北京《王牌特工:特工學院》的首映禮上,全程西裝筆挺,舉手投足都帶著英國紳士範兒。
《王牌特工:特工學院》(Kingsman:The Secret Service)改編自馬克·米勒的同名暢銷漫畫,神秘的秘密特工組織金士曼招募新血,老牌精英特工哈利(科林·費斯飾)推薦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年輕男孩艾格西(塔倫·埃格頓飾)加入,原本的問題少年如何經過史上最危險的測試從而加入這個拯救世界的現代騎士組織。在此同時,野心勃勃的科技天才(塞繆爾·傑克遜飾演)引發的全球性威脅正在蔓延。
英國電影人馬修·沃恩製作過《兩桿大煙槍》、《偷拐搶騙》、《雙面任務》等黑幫電影,也指導過包括《海扁王》、《X戰警:第一戰》在內的漫畫改編電影。這部意在成為「007版本的《窈窕淑女》」,又完全以男性為主角的動作間諜電影,讓奧斯卡影帝、全球女性的「英倫男神」科林·費斯穿上薩維爾街高級定製西裝,拿出全部的紳士雅致溫和風範,再展示些不凡的打鬥身手,做個理智到冷血的殺手特工。
《王牌特工:特工學院》劇照
馬修·沃恩初次與科林·費斯討論劇本時,便毫不諱言:「你會全身傷痛,你最後一定會恨我的!」如今費斯笑道:「他說的都是真的!」訓練長達半年,科林·費斯的教練團隊成員包括6次世界泰拳冠軍、奧運金牌體操選手、跑酷冠軍,還有特種部隊退役軍人,專門負責指導如何用槍。「一天三小時,每天都得跟這群厲害的團隊一起訓練。我從出生就完全不是個當運動員的料。這等於讓一個五十幾歲的男人從頭開始練起,幸運的是,我以前也會做一些一般中年男子為了維持健康體態會做的運動,他們很感激我平時有做那些運動,不然訓練的起點又得更往前推一點。」費斯說。
整個訓練計劃,並不只是讓費斯看上去像詹姆斯·邦德,而是讓他真的能呈現出不輸於任何邦德的追逐打鬥和槍戰片段。「如何握槍、翻滾、射擊,接著是如何操作槍械,如何填充彈藥,以及更好看地使用各式各樣的器具,以此對抗眾多的敵人。打鬥跟跳舞很像。就像是個編排好的舞蹈,必須相互配合。如果你開始加快速度,那很自然地就會有出錯的風險,你沒抓好時間,就有可能會被打到,或是害別人受傷。就像是足球場上一樣,一轉錯方向,你的膝蓋就要當心了。」
科林·費斯飾演的老特工帶領菜鳥艾格西(塔倫·埃格頓飾演)見識神秘特工裝備
甚至有專門的醫護人員守在拍攝現場,保證費斯能在比如翻跟頭扭到肩膀之類的「家常便飯」發生以後,仍舊能在10分鐘之內回到鏡頭前,但事實上每當費斯受傷之後,不管是淤青還是其他,往往是拍攝花絮部分的團隊先把他圍住。「因為沒有觀眾會相信這些打鬥是我自己完成的,他們希望記錄證據,其實我開始拍攝的時候,我總為自己動作上的笨拙感到丟臉,我不歡迎這些花絮團隊,但後來也把淤青看得像勳章一樣,我想沒有什麼更重要,我是發自內心想要拍攝這樣一部電影。」
事實上特工本身對科林·費斯而言並不是全新的角色,2011年上映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改編自約翰·勒·卡雷的同名小說,迄今是諜戰題材的經典之作。科林·費斯扮演的裁縫比爾·海頓(Bill Haydon)是被莫斯科中心的傳奇人物卡拉(Karla)策反,並安插在英國「馬戲團」裡的雙面間諜「鼴鼠」,在原著小說中海頓也幾乎是一個影子一般的存在,於是到了電影裡的費斯,幾乎只用眼睛在表演,對同性戀人的愛意和憂傷,對於史邁利妻子安的輕佻色誘,城府老辣,柔軟苦痛,一切都擺在了眼裡。
「其實我本來就喜歡各種各樣的間諜類型的作品,偵探小說是每個英國男孩成長中都經歷的英國閱讀傳統。但其實這個類型也是非常廣泛的,比如《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是一種,它是比較黑暗的間諜小說,並且比較真實,涉及到道德、政治等等,對世界各個方面的剖析,這是我最感興趣的。但是另一方面有很多類似『詹姆斯·邦德』的間諜題材,還有比如《王牌間諜》這個類型的,它涉及到一點喜劇的快樂元素,這個我也很喜歡。這次拍的既有動作,同時又有喜劇,對我來講是一個全新的嘗試。」費斯告訴本刊記者。
科林·費斯
被策反的「鼴鼠」,或者哈利(《王牌特工》)這樣亦正亦邪的殺手特工,他們才更符合科林·費斯人生的「邊緣主義」原則。費斯的祖父母是神學家,父母大衛和雪莉都是大學教師,這使得他有機會在奈及利亞度過了與眾不同的童年;也是因為父母職業的原因,全家人來來回回遷徙於美國和英國之間,這曾經讓從小適應能力並不很好的費斯倍感壓力,他的父親曾經回憶:「科林在任何學校裡都不自在,一部分是因為搬遷,一部分是因為他更想幹自己感興趣的事。」
少年費斯最感興趣的事情首先是前衛搖滾,不僅抄起吉他苦練,還做過樂隊的主唱。而看過經典影片《公正的人》中保羅·斯科菲爾德的演出後,14歲的他開始不可救藥地想要從事表演,18歲放棄大學錄取,前往倫敦逐夢的費斯常常身無分文,每天穿著露了洞的鞋走兩英裡路去劇院打雜廝混。於是和很多英倫演員一樣,費斯同樣是從戲院起步。大銀幕上的第一部成名之作是《另一個國家》(Another Country),他飾演蓋·本尼特,事實上當時的費斯又成為戲劇學院的學生,電影本身也是從大熱的舞臺劇改編而來,扮演費斯同性戀人的是舉世公認的英倫帥哥魯伯特·艾弗雷特。
顯然艾弗雷特的俊美臉龐已搶走了不少年輕費斯的光彩,但他至今慶幸自己的臉相對平凡:「因為我在外貌上有種『中立』性,這很有助於我,我的臉既可以裝扮得比本人帥得多,也可以醜得多,只取決於我想怎麼樣。」話雖如此,憑高大的身材和寬闊的肩膀,年輕的費斯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展開了自己的演藝事業,雖然早期的戲院劇評對這個舞臺新人可謂苛刻——「科林·費斯的個人魅力甚至不足夠點亮一盞50瓦燈泡。」
1989年,因拍攝《最毒婦人心》(LesLiaisons Dangereuses),費斯與梅格·蒂莉墜入愛河,並且成為一段「私奔」佳話。為躲避好萊塢,他們離群索居在加拿大的原始叢林,住在一幢小木屋裡,親手做家具,過起粗糙原始的生活,直到6年之後與愛人分手。費斯重回倫敦的舞臺,然而舞臺早已忘了科林·費斯的存在,於是胡亂接了幾部商業製作,「只是為了賺錢維生」。
1995年的Mr.Darcy《傲慢與偏見》
2001&2004年的Mr.Darcy 《BJ單身日記》
幸運的是,1995年費斯成為BBC電視劇版《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先生。事實上面對達西的角色,費斯自己的第一本能反應是拒絕,費斯對自己的魅力並不肯定,何況自覺從來沒有迷戀過簡·奧斯汀的作品。而費斯的弟弟聽到這個消息更是脫口而出:「他演達西先生?這個角色難道不應該性感點麼?」
然而時至今日,每當人們回顧漫長的《傲慢與偏見》改編史,都會發自內心地再次感慨1995版BBC改編的獨特動人,電視劇的形式與長度剛好成全了科林·費斯內斂慢熱的表演節奏,甚至每一遍的重播之時,那個達西在莊園大湖裡沐浴的鏡頭仍會一遍又一遍地令舉國上下的女性迷醉。從湖水中起身的費斯只穿了一件薄透的白色襯衫,本來這應該是完全裸露的一幕,導演安德魯·戴維斯希望呈現一個自然的人,而這也確實是那個年代的男性的沐浴方式,最後卻因為費斯擔心自己的腰部線條,才穿上了白色襯衫。即便如此,在一年又一年地當選為「最難忘英劇情景」之後,2013年海德公園乾脆在自己的湖面立起一座巨大的高出水面12英尺高的「費斯溼身」半身玻璃鋼仿真雕塑。
倫敦海德公園內的「費斯溼身」雕塑
《傲慢與偏見》的導演安德魯·戴維斯曾經在電視採訪中坦言,自己從電視劇《搖搖欲墜》(Tumbledown)裡那個福克蘭群島上的癱瘓士兵羅伯特·勞倫斯開始,認定費斯是非同尋常的演員,並且早在那個時候,費斯就是他心中的達西。「事實上費斯為角色增色很多,他是個優雅的英國人,一個很有魅力的壞人,並且他確實能成就獨一無二的達西,他是絕對聰明的演員,深刻把握和體會自己的一絲一毫,但是看上去他就像是那種憑藉直覺演戲的天才。」
而於費斯自己,達西也是某種人生轉折式的存在。2006年在接受一家法國雜誌採訪的時候,法國人問費斯,誰是你生命中的女人?費斯如是回答:「我的母親,我的妻子,還有簡·奧斯汀。」正如安德魯·戴維斯的記憶,在片場的費斯就像是一個大學裡的書呆子。演《戴珍珠耳環的女孩》時,費斯把全部的時間用來研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作品和生平,每天帶著厚厚的傳記和美術史到片場,但是搭檔斯嘉麗·詹森問起時,他的措辭仍舊非常謹慎。「科林大約覺得維米爾是自己去畫所有作品的。」
甚至他不止一次表達自己多麼享受曾經只做演員而不成為明星時的舒適感:「演員不小心就成了明星,他們無論去哪裡,人們都能把他們團團圍住,當作一個奇蹟去欣賞。最幸運的是那些處在兩者之間邊緣上的人,人們喜歡他們也有點像是心照不宣的秘密,我覺得就像人們對乙級球隊的熱情,那種追隨中有真正的夥伴式的感情成分。」
科林·費斯(右)和《王牌特工》中艾格西飾演者塔倫·埃格頓在拍攝現場
費斯好像也曾有意去減低自己嚴肅憂心的陰鬱形象。《傲慢與偏見》之後,簡·奧斯汀的超級「粉絲」海倫·費爾丁寫出了暢銷小說《BJ單身日記》,人物一五一十參照著費斯版達西寫就,甚至人名都毫不忌諱地延用。結果就是,前後兩部《BJ單身日記》引發了徹底、震撼性的「費斯熱潮」。科林·費斯的脫俗冷傲氣質,完美輔助了兩部作品從女性視角出發的心理,並且展現某種成熟男子獨有的外在疏離而內在堅忍的魅力。從《BJ單身日記》到《媽媽咪呀》再到《麥卡菲阿姨》,這些戲謔娛樂的小品之作,以及如《真愛至上》、《戀愛中的莎士比亞》等一系列的「友情出演」,竟部部都成為大熱級的銀幕之作,費斯幾乎在全世界女性觀眾心中掀起了一輪英倫熱潮。
但令整個世界猝不及防的是,費斯轉而選擇去詮釋更為禁忌的同性情感世界。2009年,費斯接下了時尚界大師湯姆·福特的邀約,主演其處女作《單身男子》,影片改編自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1964年的同名小說,故事主人公喬治是一位在美國洛杉磯的大學裡教書的英國教授,他相戀16年的同性愛人遭遇車禍突然辭世,在生無可戀的絕望之中,他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準備自己的自殺。
電影《王牌特工:特工學院》中的場景
銀幕上的費斯展示著英倫紳士對優雅的堅持,甚至為自己死後即將穿上的那身考究的西裝選好了配套的領帶,旁邊又附上寫著「溫莎結」的字條。精美考究的復古氣質貫穿全片,而事實上這部電影本身在洛杉磯完成只用了21天的時間。「劇本寫得簡單極了,薄薄幾頁而已,並且湯姆也沒有告訴我該如何去做,甚至整個劇組都很少聽到那種非常口頭上的命令,導演給我們足夠的自由去發揮,所以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與眾不同的經歷。」費斯回憶道。
更重要的是,也許難有他人可以如費斯這般優雅迷人地表現消沉。威尼斯首場放映後,費斯已是當年的影帝熱門人選,顯然這對於被電影節獎項忽略已久的費斯而言,是重大的突破,但費斯仍舊將自己寵辱不驚的從容風度從觀眾席保持到領獎臺,直到等了太久的銀獅獎盃交予他的手上,巨大的喜悅之情終於讓這個從來也不會亂了方寸的男人有那麼點手足無措。
緊接著2010年科林·費斯就用另一個喬治,喬治六世,奪下奧斯卡影帝小金人。那一年剛好50歲的費斯覺得,事實上兩個喬治和兩座影帝獎盃都在演繹著同一個故事——一個普通人去對抗人生中最令人絕望的恐懼時刻。「喬治六世最終仍舊沒有克服口吃的毛病,我覺得電影說的是,他學會了如何適應和安排。你知道在最後的演講裡你還是可以看到他非常掙扎,他需要他的治療師在身邊。他每個詞都很掙扎。我曾試著模仿原版演講中的音調,有些詞比較流暢,即便如此你可以聽到每個字都是一個個地被分開念的,你可以聽到他念三個向上的音節就會念一個向下的音節,然後再次卡住。每個在場聽他演講的人,王后、邱吉爾,以及其他人,都如坐針氈,直到演講結束。他就像那個失去愛人的喬治,承受生活給他的一切,孤獨地承受那種永遠無法擺脫的恐懼,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王牌特工:特工學院》劇照
三聯生活周刊:你會為如此年輕一代的導演和演員陣容,甚至是漫畫改編的電影題材感到不安麼?
費斯:沒有。馬修·沃恩有辦法讓你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他有一種態度,讓你覺得他是在做一件特別的事,並且我也不是全憑抽象的感覺,我真的看過《海扁王》,他的X戰警系列以及《雙面任務》,我都很喜歡。
三聯生活周刊:你怎麼看待哈利這個溫和紳士但卻又冷酷無情的特工形象,尤其他的身上還有點喜劇效果,事實上這一切都會出乎觀眾意料,畢竟大家的印象裡,你更多是浪漫的達西,或者嚴肅的喬治六世?費斯:《國王的演講》真的是一個驚喜,沒想到影響這麼大,這麼受歡迎,我當然非常高興,如果能夠有機會再拍喜劇的話,當然前提是題材和導演是我喜歡的,我也欣然接受。這部電影裡馬修加入了各種類型電影的元素,然後再幾乎將它們一一顛覆。雖然這是一部諜戰電影,但我們想讓它歡樂一點;但當你覺得要開始歡樂時,又變得有點黑暗。他知道如何操作這些東西,引導觀眾的期望,又不落俗套。好導演一定要擅於掌握電影的氛圍,這是個無法言喻的天賦,特別是當你想要刻意且大膽地去截取某些類型或經典的東西,並將它轉化為自己的風格時,這種天賦就更重要。
我從8歲的時候就看過詹姆斯·邦德的電影,當時我就夢想著有一天能夠成為間諜。當馬修跟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等於是喚醒了我心中的這個夢想。
三聯生活周刊:電影裡那些你穿著筆挺的英倫高級定製西裝的打鬥場景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你怎麼看待那些傳統的英式西裝?並且穿著那樣的衣服完成動作場面是不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費斯:這些衣服很美,非常的優美,在英國的薩維爾街是非常知名的,他們花了百年的時間研究怎麼把衣服裁剪得合體好看,那樣的優雅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這個電影其實也在呼應阿瑟王時代的圓桌騎士傳統,那些騎士會時刻穿著盔甲,拿著佩劍,對他們來講,這些就是他們的器具,或者是小工具。我們搬來了現代,找到或者發明了相應的一切,我覺得傳統是優雅的根本。
但是確實穿上這樣的衣服去打鬥並不容易,所以我們也做了一些調整,比如說把鞋子做得更加松一些,更加柔軟一些,衣服稍微大一些,這樣才容易去拍。
三聯生活周刊:在你的心裡,「紳士」這個詞意味著什麼?費斯:對於一個紳士來講,舉止當然很重要,但並不是說有了好的舉止,你就能夠成為一名紳士。
⊙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