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是人類與生俱來且不可缺少的一種生理現象。人的一生中,睡眠佔了近三分之一的時間。
或許你也聽過「熬夜致百病」這句話。雖然這一說法可能存在誇張的成分,但睡眠的質量好壞與人體健康與否有密切關係,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對於不少人來說,要想擁有好的睡眠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有調查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8年,中國人的平均睡眠時間由8.8小時縮短到了6.5小時。2019年,81%的中國人的睡眠時間已不足8小時,接近6成的人通常在深夜11點到凌晨1點入睡。
睡眠障礙帶來的一系列健康問題令人十分困擾,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重視睡眠問題。同時,各式各樣的「經驗之談」、「偏方」也不斷出現。
比如,通過睡姿可以看出性格、「分段睡眠法」睡得又少又好、褪黑素有催眠魔力……
以上說法幾分真幾分假?今天四川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就來和大家聊一聊。
01
通過睡姿可以看出人的性格?
網上流傳一種說法:根據孩子的日常睡姿可以判斷他以後會是一個怎樣的性格,因為在睡眠時孩子完全是潛意識在作用。
睡姿包括大字型、蜷縮型、板正的睡姿以及側臥型。
「大字型」的孩子比較樂觀熱情,頭腦靈活,適應能力強;「蜷縮型」像極了孩子在寶媽腹中時的樣子,說明內心缺乏安全感;「板正睡姿」的孩子長大後會循規蹈矩,還會有點固執;「側臥型」的孩子比較隨和,能夠簡單的融入團體中,可是太容易相信別人,容易被騙。
乍一看,好像是這麼回事兒。但在我們生活中,真的可以根據睡姿來判斷人的性格嗎?
相關研究數據表明,3-5歲的孩子一晚上平均每小時會變換4.4種睡姿,他們的睡姿通常是不固定的。目前,還沒有任何有關小孩睡姿與他們性格之間聯繫的科學依據。
所以,根據睡姿判斷孩子性格的說法並不靠譜。而且,孩子的性格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由於多方面原因發生改變,並不會因為他們習慣用什麼樣的睡姿而固定不變。
02
「分段睡眠法」睡得又少又好?
所謂分段睡眠法,是一種將人類習慣的單次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周期進行,以達成減少睡眠時間的睡眠方式。
每天只用睡4個小時,並嚴格執行分段睡眠法,即先睡2個小時,被鬧鐘叫醒後,保持1個小時的徹底清醒狀態,再接著睡2個小時。這種方式既睡得少又睡得好?
實際上,或許有極少數人習慣於這樣的睡眠模式,但不代表它適用於大多數人。如果盲目嘗試,可能會破壞人體的晝夜規律,導致身心疲倦、焦慮緊張、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應。
研究表明,成年人睡眠時間在6.5至7.4小時之間,死亡率最低,而少於4.5小時或高於9.4小時,死亡率明顯增高。45歲以上的人,每晚睡眠少於6小時的,比睡七八個小時的人得心梗和腦梗的概率高200%。
對於大多數成年人而言,建議每天睡6至8小時為宜,睡太少或太多都不好。晚上9時至10時睡眠最科學,超過晚上11時睡覺就屬於熬夜。
03
褪黑素有催眠魔力,是失眠者的福音?
褪黑素是由腦松果體分泌的激素之一。作為重要的睡眠激素,褪黑素是調節人體晝夜節律的遙控器,一旦分泌減少,可引起晝夜節律延遲,導致入睡困難。
一旦失眠,不少人會選擇服用褪黑素來解決入睡難問題。褪黑素,似乎成為了失眠者的福音。
不過,並不是所有問題導致的失眠都可以通過服用褪黑素解決。
如果體內褪黑素分泌減少,那麼服用褪黑素可以起到明顯的作用,但如果是因為抑鬱、身體疾病、飲食等原因造成失眠,褪黑素就「無能為力」了。
如果長期大劑量服用褪黑素,會造成低體溫、釋放過多泌乳激素導致不孕,還有降低男性生理欲望的副作用。
而且,褪黑素也並非適用於每一個失眠患者。
全球飛行,需要倒時差的人士、夜間倒班工作者、夜晚暴露於人工光源下的人,是可以短期服用褪黑素的,褪黑素分泌較少的老年人也可以適當服用少量褪黑素。但要注意,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對於普通失眠人群來說,不建議服用含有褪黑素成分的保健品,尤其睡眠不好或失眠的兒童和青少年。
所以,褪黑素不是萬能的,它的「催眠魔力」也僅對部分人群有效。須知服用褪黑素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現在,想必大家對以上的幾種說法已經做到心中有數了,如果下次再聽到,千萬記得別當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文字綜合自科普中國、科學闢謠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