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傑四部曲,可以說是眾多80後、90後心中的傳奇電視劇。劇中,狄仁傑與李元芳的經典組合無往不利,屢建奇功,為大唐的邊疆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值得注意的是,劇中有一位大人物始終以大軍護佑我們的神探組合,那就是大將軍王孝傑。在真實的是歷史中,這位王孝傑的戰功絕對貨真價實,曾經在邊境危機之中逆勢而上,立下了收復西域的赫赫武功。
西域危機
公元689年,武則天派遣韋待價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安息道行軍」,召集天下精兵十餘萬向西意圖進軍中亞,卻不料遭到了吐蕃人的「截胡」。吐蕃大軍趁唐軍在河西走廊艱難跋涉之時,「大入西域」,連破高昌以西各城,將塔裡木盆地邊緣的龜茲、疏勒、焉耆、于闐等邦悉數徵服。
王孝傑,生於京師長安附近(雍州,後來的京兆府)的新豐縣,年輕時以軍功晉級。公元677年(儀鳳二年),吐蕃進攻涼州(今甘肅武威)。第二年正月,唐高宗命中書令李敬玄兼鄯州(今青海樂都)都督,代劉仁軌鎮洮河,又於關內、河東募兵擊吐蕃。時王孝傑為副總管,從工部尚書劉審禮領軍西行。九月,唐軍與吐蕃大將論欽陵戰於青海大非川。唐軍大敗,李敬玄按軍不敢救,劉審禮與王孝傑被俘,不久劉審禮傷重而死。吐蕃贊普赤都松贊看見王孝傑,因其相貌與父親相似而厚加敬禮,得以免死歸唐。武則天時,任右鷹揚衛將軍。
收服四鎮
公元692年(長壽元年),西州(今新疆吐魯番)都督唐休璟請求武周女皇武則天,收復兩次陷於吐蕃的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因為王孝傑曾經長期住在吐蕃,知道吐蕃的內情,於是武則天以王孝傑為武威道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討擊吐蕃。十月,王孝傑率軍進入西域後,擊敗吐蕃,接連收復安西四鎮,並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3萬人鎮守。王孝傑以軍功拜左衛大將軍。
收復安西四鎮後,武則天對王孝傑大加讚賞:"昔貞觀中具緩得此蕃城,其後西陲不守,並陷吐蕃。今即盡復於舊,邊境自然無事。孝傑建斯功效,竭此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如此忠肯,深得可嘉,」後又言:"貞觀中,西境在四鎮,其後不善守,棄之吐蕃。今故土盡復,孝傑功也。」
狂戰西域
此次出戰的王孝傑副手也十分強悍,分別是洞悉西域山川形勢的庭州刺史——漢家猛將唐休璟,與繼續效忠於武周王朝斛瑟羅的忠實黨羽——胡族勇將阿史那忠節,後者長期屯住天山南麓,掌握了大量胡騎精銳。
據碑記記載,王孝傑的討伐大軍「飛懸旌而西上,擁戎卒以啟行,鳴鼓角於埊中,竦飛劍於天外,
…賊徒俄潰,如秋風之掃落葉。」由唐與突厥組成的聯軍大破吐蕃冊立之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綏子,又在塔裡木盆地南緣大敗前來支援的吐蕃援軍。
當年冬天,王孝傑所率軍隊成功收復包括焉耆、龜茲與疏勒在內的塔裡木盆地諸城。而天山西北的碎葉城北疆諸地則於前一年就被異姓突厥強部突騎施酋長烏質勒所收復。烏勒質「置二十都督.督兵各七千。」因為都督乃唐朝官制,烏質勒以唐制編制部曲,表明仍矢忠朝廷。
西域戰罷之後,王孝傑奏言須增兵西域,長期屯戍留守,以全面鞏固西陲邊防。武則天採納了他的意見。「自此復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三萬以鎮之。」「既徵發內地精兵,遠逾沙漠,並遣資糧等。」於是,武周-唐王朝的西陲邊防體制又建立和鞏固起來。次年,安西定治龜茲,四鎮重新恢復,復置為安西大都護府,西域再次恢復了大唐之榮光。
王孝傑此次西徵充分運用了天時地利,又充分利用了西域境內的親唐勢力,再加上以之為首的遠徵軍團高層對西域吐蕃的形勢判斷準確,最終促成了此次戰役的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