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75周年之際,重溫在那段歲月裡完成的經典電影《卡薩布蘭卡》,其恆久的藝術魅力,那湧動著的深沉的愛情、友情及反戰大義下的無畏奉獻感動、打動著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男人和女人們。
《卡薩布蘭卡》是由美國導演麥可·柯蒂斯執導,亨弗萊·鮑嘉、英格麗·褒曼、克勞德·雷恩斯、保羅·亨雷德等主演。該片攝於二戰期間,於1942年在美國上映。1944年該片在第16屆奧斯卡獎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三項獎項。英格麗.褒曼飾演此劇女主時27歲,她因此劇而聲譽鵲起,並一舉奠定了20世紀最著名女演員的基礎。2007年,美國好萊塢編劇協會評選了史上「101部最偉大的電影劇本」,該片排名榜首,可謂經典中的經典。
劇情並不複雜:二戰爆發後,大量的歐洲人逃離了自己的國家以躲避納粹的鐵蹄,當時法屬摩洛哥北部的城市卡薩布蘭卡成了從歐洲各地到美國的重要中轉站。小城的裡克酒吧裡每日魚龍混雜,而老闆裡克(亨弗萊·鮑嘉飾)表面看來也是個玩世不恭的人物。反納粹組織的領袖維克多(保羅·亨雷德飾)和妻子及助手伊爾莎(英格麗·褒曼飾)成了裡克酒吧的不速之客,他們的目的是要得到裡克手中可以通往美國的通行證,以便前往美國進一步統籌反納粹運動。而裡克發現伊爾莎卻正是自己當年在巴黎時失散的情人。在雙方誤解解開之後,仍然深深相愛的裡克和伊爾莎陷入了艱難的抉擇。
裡克對伊爾薩的深情及對反納粹正義事業毫無保留的支持,讓他最終毅然選擇犧牲自己的幸福去成全愛人及其事業,在卡薩布蘭卡的機場,裡克擊斃了阻止維克多和伊爾莎離開的德軍少校,目送著自己最愛的女人相攜更具重要意義的「政治愛人」維克多奔向自由的世界,去從事偉大而正義的事業。影片上映時正值二次世界大戰如火如荼之際,其反映的二戰期間的愛情故事和故事背後透露出的反戰情緒和不惜犧牲小我,成就正義事業的情懷引起了世界民眾廣泛的認同和共鳴。
影片在嚴肅深情的故事主線背景下,卻不時穿插一些詼諧幽默小插曲,使觀者感動而不沉重。既用紮實沉穩的主調描述主角的故事和真摯深沉的情感,又用一些誇張的手法和精彩細節掩飾和塑造一些「雙面人」的真實面目,並揭露一些反面人物的不堪,使之形成強烈的對照和反襯。時代背景的波瀾壯闊,「三角戀情」的跌宕起伏,人物刻化的多樣傳神,音樂對白的精彩精妙,敘事手法的完整卓絕,主要角色的完美出演,表達主題的正義共情,正是這一切感動了無數的觀者,構成了百年的經典。《卡薩布蘭卡》自此成為最美麗愛情電影的代表作,卡薩布蘭卡也成為至今人們尋找美好愛情的「打卡聖地」。
抗戰勝利75周年,如今影片也已過去整整78年之久,但影片中裡克與伊爾莎面對愛情的選擇和對人類正義事業的凜然大義及犧牲奉獻依舊讓人無法忘懷。讓我們祈願世界和平,讓眾多的裡克與伊爾莎們不再因戰爭而失去愛情,讓所有有緣人終成眷屬,永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