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原罪的原罪」,以此開篇。
一部好電影,能激發觀眾去挖掘更多電影背後的故事——筆者案。庫布裡克的《閃靈》無疑是這樣一部電影。當我第一次蒙著眼看完這部電影,被電影中深深的窒息感壓趴了,同時,腦海中有太多的疑問,於是,我看了第二遍。再之後我找來劇本,就著劇本又看過一次。直到今年,空閒時將史蒂芬·金的原著讀完,再次看了這部電影。每一次觀影都有新的發現,新的發現又刺激著我去探究電影更深層的邏輯和隱藏在電影背後的語言,如此循環。過程中我得到樂趣,並提升了自己的影視審美。如此,就是我開這篇文章的原因,博納眾家,與人同樂。
首先,我認為一部好的電影 ,除了完整的情節、嚴密的邏輯,還要靠音、服、道、效、化、攝、錄、美等諸方面的元素去包裝、鋪墊、渲染。同樣重要的還有演員的表演。本篇文章主要從兩個大的板塊來分析電影:一是電影邏輯情節和演員的表演;二是導演在音、攝、美等方面的運用。本文主要參考電影及史蒂芬.金修改的劇本,較少涉及原著內容,因為就情節而言,電影劇本對於原著的改動較大,而且有些地方的鋪墊和敘事不夠,其中差異我會在文中單獨提出。
一、電影情節和演員。
(一)電影情節。
電影情節,簡單概括就是:男主JACK應聘一份酒店冬季守護的工作,由於期間大雪封山,他必須在遠離人群的酒店和一家人過完整個冬天。酒店的前任守護者Grady在任職期間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可愛的女兒並自殺了,酒店管理者對JACK表示擔憂。JACK以自己需要安靜環境寫作的理由,讓酒店經理聘用了他。在他帶著家人住進酒店後,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詭異的事情接踵而至,JACK逐漸喪失自我,企圖殺死全家,最後卻被自己機智的兒子丹尼反殺。
這是一個比較套路的故事,情節簡單,場景封閉,類似與封閉空間電影,相似的還有《電鋸驚魂》、《十二怒漢》、《恐怖直播》等等,這幾部也都是相當優秀的電影,不同導演都不約而同地選用封閉空間作為故事場景。所要表達的情緒都是一致的:壓抑與壓力。
但不是所有同類型的電影都能取得成功,《閃靈》之所以優秀,我認為,成功之處在於導演對人物的理解和場景的刻畫,與此相比演員出色的表演都要遜色不少。
(二)電影人物。
電影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四個:父親JACK,母親溫蒂,孩子丹尼,好心的酒店廚師員迪克。
1、JACK
電影中,他是一個「謙遜有禮」的作家,可隨著電影情節的推進,我們了解到,這個人的心中有頭吃人的猛虎,它在世俗的約束下在JACK的控制下尚且會出來傷人。那麼在遠離社會的遠望飯店,這裡他就是主宰,猛虎也終究是不會被牢籠束縛。這就是所謂的:惡魔在人間,自身即地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JACK。佩服庫導,他細緻地描繪了從人變成真正瘋子、一個怪物的整個過程,細緻到仿佛我們親身經歷。下面,具體來分析一下,JACK這個人物,看看他的行為邏輯。
(1)、JACK的性格。
性格缺陷:嗜酒、神經質(極有可能患有人格分裂症)並帶有暴力、種族歧視、男權/父權傾向。
1).JACK的性格具有多重性。在電影中,JACK面對外人總是彬彬有禮,笑容和煦,電影面試場景中JACK對待經理和秘書場景及與酒保和侍者的和善甚至卑微。對於家人,JACK頤指氣使,全程死人臉,除了失格後露出的滑稽臉:
2).關於暴力和種族歧視傾向。傑克曾經因為醉酒將兒子丹尼的手扭斷過;種族主義見下:
這裡三句話分別是「you set them up」「…and i』ll knock them back,one by one」「white man’s burden」,這裡我覺得字幕沒做好,前面兩句湊合,關鍵是最後一句,翻譯成「白人的負擔/責任」更加妥帖。
3).男權/父權思想,傑克來遠望飯店,守護飯店是他的責任,但是每天除了寫書,他基本沒幹什么正事,酒店的日常維護全是妻子溫蒂在做。電影中傑克認為自己是酒店的守護,其實只是在守護這份工作,在守護自己的經濟地位以及男權。
(2)、壓力。
每一個社會人,都會面臨著各種壓力,JACK是一個反映了我們大多數人工作、經濟、婚姻、孩子各方面壓力的綜合體。
1).JACK失業已經半年多,溫蒂是一個全職主婦,家庭沒有其他生活來源,他們家的存款即將花光,如果再找不到工作,一家三口就要開始領救濟金過日子。JACK找到遠望飯店冬季看守的工作,然而,這個工作只有五個月的時間,只是能夠暫時幫助家庭解決眼前的問題。所以JACK在構思一本小說,如果沒有完成小說,他家庭將再次陷入困境。在飯店酒吧第一次遇到「酒保」,JACK作為一個家庭的經濟支柱,說身上只有有四十美元,但拿出錢包,但是卻一分錢沒有。
2).JACK在扭斷兒子手臂後,溫蒂一度想要和他離婚。
3).JACK極度嗜酒,一煩躁就想喝酒,但是到飯店後,溫蒂將所有的酒都藏起來的,讓傑克十分不滿。
4).遠望飯店處處富麗堂皇,但是JACK的工作間——鍋爐房,卻是骯髒雜亂。電影中JACK選擇待在整潔寬敞的房間裡寫作,溫蒂卻在鍋爐房為他工作,呵,人!
5).JACK的兒子——丹尼,在夫妻兩人看來都是很不正常的,甚至可以說是有病的,故而有溫蒂帶著丹尼去看醫生的情節。
以上,JACK是一個有極大性格缺陷的人,這樣一個人,被放到遠望飯店這樣特殊的地方,面對如此多的壓力。為我們埋下了一個危險的定時炸彈,我們就在等待的煎熬中慢慢看著他燃起火花,一點一點的被引爆,這個過程將恐懼的情緒淋漓盡致地傳達給了觀眾。
2、丹尼。
以常人的眼光來看,丹尼是個不正常的小孩,整部電影中丹尼極少有情感上的波動,除了了恐懼,其他的情感仿佛缺失了一般。而且他有一個不是真實存在的朋友——託尼,我們從電影中看不到他的任何人類朋友,唯一的——遠望飯店庫管員老迪克,最後領了盒飯。丹尼的不正常起源於三年前,他被父親弄傷後,開始出現閃靈,能夠看到很多常人看不到的東西。同樣JACK的父親在他小時候,酗酒,家庭暴力,JACK成長在與丹尼相似的環境中。家庭帶給孩子的東西,也將在孩子的家庭中延續。所以我推測,長大後的丹尼,大概率會變成與父親相似的人。
3、溫蒂。
樂觀、懦弱、驚悚表情包。整部電影的轉折點——也正是溫蒂那句「we have to get danny out of here」,引起傑克的情緒爆發。就選角來說,女主的相貌並不漂亮,很好地契合了傑克進入禁忌房間237,看到了赤裸美女這一場景(「人類的兩種基本欲望只需極小的代價便可以挑動起來,那就是恐懼與性慾」)。自始至終,她是都是一個的弱者,害怕失去,所以當初她沒有和JACK離婚。但只有當人真正失去的時候,才能發現,你所在乎的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與JACK的母親不同,她完成了蛻變。
然後就是經典的畫面,瞳孔收縮,眼睛睜大,仿佛下一個瞬間就要暈過去,表情十分到位。
4、迪克。
這個人物的象徵意義比較強。「進入禁忌的區域,便會有邪惡的事物臨頭。」電影一開始鏡頭給在了聖潔的雪山,這片聖潔之地也是印第安人的安魂之地,但是後來的人卻將這裡改造成了一處酒店,供人玩樂,反映出一種褻瀆之意。即人類觸犯了某種程度的禁忌的隱喻。影片開頭部分,由酒店經理介紹出,守望飯店始建於1905年,並且飯店是建立在印第安民族的墓地之上,這已經觸犯了「禁忌」。反應到20世紀初,美國西進運動和對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種族滅絕基本完成,美國人佔領大片印第安人土地,原有的近1000萬印第安人基本被滅絕。同時,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的黑人運動迎來再次浪潮,卻以流血事件結束。
電影中多次出現印第安元素——科羅拉多休息室壁爐上,傑克背後後的背景,迪克被殺後身下壓著的地毯等等。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關於種族滅絕的電影,影片是對美國人對印第安人屠殺真相的揭露,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它所帶來的惡果。
迪克是電影中唯一的黑人。後來JACK與「酒保」談起「白人的負擔」,再後來Grady警告JACK,老迪克來了(他們用的是Nigger這個相當的有侮辱性的詞),這裡JACK把他的種族歧視觀念投射到與「閃靈」人物的對話中,之後JACK殺死迪克,完成了導演對種族歧視和屠殺的批判。
二、電影手法、技巧的運用。
(一)取景和構圖。
電影的導演真的是有強迫症的人,電影中大量的運用了對稱結構,簡直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了,給人極度詭異的感受。
這幅圖,椅子的偏移程度都是一致的,兩側牆柱後面的細節完全一致,極度對稱。
(二)畫面和鏡頭使用。
利用畫面的延遲感,推動情緒。想到當時1980年,運鏡也是很有特色的;此外,還有幾個特殊鏡頭的運用。
上述幾組鏡頭,感覺相當不錯,最後一組仰角拍攝,讓鏡頭中的事物給觀眾一種壓力感。
(三)、色彩和音效的情緒帶動。
關於音效,比如「加州旅館」的BGM搭配反覆的電波聲,敲擊聲,一是能起到暗示作用,一則鬆弛有度,很好的把控觀眾情緒節奏。關於顏色,電影中的顏色,其中紅色就帶有鮮明的危險和緊張信號,其他顏色在電影中則是一種情緒的過渡和鋪墊。
(四)道具和場景。
濃濃的強迫症氣息,大量的框格道具和圖形,我認為一是可以表現封閉的概念,二是表現一種束縛的思想,表現人物的壓抑心裡。
(五)懸念。
「JACK已經死了,但為什麼會出現在1921年的照片中」「這對人熊映射的是什麼」。。。電影中留下了太多的疑問,等著觀眾去發掘。
三、結尾。
相比於電影我更喜歡原著一些,首先,文字是一種最為廉價且最豐富的表達方式,原著30萬字,對於傑克這個人物的心裡對白用了一半的篇幅來描寫,人物內心刻畫十分地到位。同時,原著的整個邏輯也更加清晰,能夠解釋所有的細節問題。最為關鍵是——原著中,最後一刻JACK清醒了過來,引爆鍋爐,這個人間罪惡的地方,隨著爆炸毀滅了。「我們經歷苦難,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雖然世間醜惡,但要偏向美好而活」,原著與我的這兩個觀點更加切合。
回到電影,本文以「孤獨是原罪的原罪」開篇,結合電影、原著分析,出現在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都是帶有濃重「孤獨」色彩的,男主JACK從小在一個缺少關懷的家庭長大,沒有朋友,沒有人給他精神上的關懷和引導;溫蒂,為了JACK背離父母,全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丹尼,曾經是一個活潑的孩子,在經歷過父親的暴力事件後,變得孤僻。迪克的出現本是將他帶出孤獨的希望,但在迪克被殺後,這個孩子再次來到了孤獨的深淵前,很有可能他也將重演父親的悲劇。
反映到我們的現實中,當「孤獨」漸漸成了一種社會現象,許多人自我圈禁在社會之外,這是一種人類退化的變現,由人類向野獸的退化。人之所以為人,除了我們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外,還有一個基礎特性——社會性,馬克思將這兩者概括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孤獨」是一個與社會性相悖的概念,在電影中的表現則是失去人格,化為魔鬼。再進一步,「孤獨」象徵著意識中的「本我」,「個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於生與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在發揮其功能時,本我尋求解除興奮和緊張以及釋放能量。」在沒有外部環境的約束下,JACK的「本我」意識不斷膨脹,壓垮了「自我」與「超我」,這是一個「本我」釋放的過程,所以我們能在電影中看到JACK的性慾、毀滅欲以及過程中他時而露出的極度享受的表情。孤獨是惡的源頭,不斷引誘我們進入黑暗的深處。須知,我們生來就在被迫不斷地接受與改變,不論好壞,都該去面對。有的人逃避黑暗,卻落得沉淪於黑暗。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祛除黑暗,光明是人性,黑暗亦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JACK行為的可能性,通過電影,我們了解他的行為邏輯,觀看他的變化過程,從實現「知惡而不為」。
「未知是人類最原始的恐懼」,「克服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了解恐懼」。以上就是我對於這部電影的一點理解。
PS:截圖來源百度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