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尚昊導演、姜棟元、李貞賢主演的《釜山行2:半島》,作為孔劉、鄭裕美、馬東錫主演,時隔4年的《釜山行》續集,從製作開始就備受關注,上映後口碑卻直線下滑,令衝著《釜山行》這個&34;去的觀眾大失所望。
是第二部真的粗製濫造、矇混過關?還是觀眾的期待錯位?
觀眾究竟能在《釜山行2:半島》看到什麼?以及究竟想要看什麼?這兩者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落差,背後的原因又有哪些?本文將分別從拍攝技法、人物形象設計、創作目的三個層面剖析這部電影的優劣。
《釜山行2:半島》的色彩光影運用可圈可點,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迷失香港、夜遊釜山、黎明救贖。
男主角俊錫因未保護好家人,帶著負罪感與哥哥在香港過著卑微難民生活。導演使用大量紅色與藍、綠等各色霓虹燈,營造一種寄人籬下的迷失感。
大片紅色預示著危險與暴力,與整部電影末世基調十分違和,更像是犯罪片會使用的顏色,使用在災難電影上有些奇怪,但也恰好凸顯了一種俊錫根本不屬於這裡的錯亂感。
夜遊釜山部分,導演不時使用夜視鏡頭,讓整個畫面變成詭異的綠色,大面積的綠色是恐怖片常見的運用。這解決了一部分夜晚太黑看不清喪屍的問題,也增加了不安、緊張,暗示觀眾恐怖隨時來臨。
大部分黑夜場景則使用冷調的灰藍色,加強末日氛圍,地上刻著密密麻麻的 &34;,這一細節似乎暗示著釜山還有正常人存活,從邏輯上看不可能是喪屍,或疲於奔命的人所寫,只能是被拋棄在這兒人們的絕望之辭。
喪屍與被編號的活人的鬥獸場使用大量黃色聚光燈製造&34;,與畫面上方的藍光撞色,形成冷暖對比。
編號這一行為,本質上是抹去名字、個性、將其物化的表現,而這些人站在暖黃色強光下,卻代表生命、求生欲望,形成強烈反差。加之看客們皆站在周圍、樓上,被黑藍色包圍著,代表人性冷漠、惡毒的一面。
待俊錫被女孩一家救援,決定突出重圍之際,影片的色彩、光影均有明顯變化,象徵希望曙光的黃色照進了畫面。即使喪屍圍攻,畫面還是被黃光照亮著,包括影片中佔比極高的飆車戲,對比前半部的黑夜飆車,到最後一戰時在無數火光中狂奔,大量黃光暗示著結局一片光明。
好不容易衝到港口,導演卻一個大遠景突出景色,遠處的橙色陽光與近處的陰鬱烏雲對撞,冷暖比例各佔一半,能否安然離開,是畫面給出的懸念。隨即,喪屍們佔領了輪船,宣布這裡再次成為孤島。
總體來看,整部電影在分段色彩、光影等視覺效果上製作精良,喪屍妝容也在水準上,大量飆車追逐戰足以達到刺激視聽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飆車追逐戲中將喪屍當作障礙物並毫不猶豫撞飛,也是將喪屍物化的表現,比起一般飆車戲的躲避、撞車,這裡直接用車將喪屍撞飛,本質上其實是撞人。不過,這裡的喪屍顯然沒有人性人情,是完全單薄、臉譜化的形象。因此,刺激等級上升,觀眾也並不會對被撞飛的喪屍產生共情。
喪屍人設單一沒有問題,可主角們的形象一旦單薄,就會最先被詬病。因大多觀眾一般在觀影過程中並不會注意鏡頭的存在,色彩光影等場面調度也都容易被忽略。劇情主線中主角們的動機、行為如何被演繹出來,才是最受關注的。
首先是姜棟元的男主形象,有形無神。幾乎是套用第一部孔劉的設定:從自私到無私。又加入了被救贖到自我救贖的轉變。剖析這個人物,卻發覺他是沒有內在動機的&34;,甚至演出了一種&34;的氣質。
比如,去釜山找錢作為整個事件的起因,哥哥動機明確是為了錢,而他是帶些愧疚,陪哥哥一起;被兩個女孩救回後,他並沒有下一步計劃,沒有展現非活下去不可的意願,導致電影中段疲軟。最終還是靠女主決定了終極目標:逃離。後半段男主的唯一作用就是打掩護。
可即將要&34;時,他突然告訴女主當時沒有救她,這一橋段不合時宜,似乎是前面埋的伏筆一定要放出來,卻不知放在哪裡合適,此時觀眾的反應大概和女主下一句臺詞一樣:&34;為了體現他良心發現?或是女主大公無私?
男主見哥哥中槍身亡,愣在原地,可前面並無渲染他與哥哥情深,或多麼愧疚痛苦,死時卻突然煽情,令人不解。源於導演沒有建立好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強行煽情成為影片最大缺陷。同理,指揮官為保護小女孩中槍身亡一段也過度煽情,為了犧牲而犧牲,情節俗套。
人物設計的唯一亮點,是戰鬥力極強的女性形象。媽媽帶兩個女兒,槍戰、飆車、打掩護,各個是女戰士。
第一部中鄭裕美飾演的孕婦還是需要男人保護的弱勢,這部卻顛倒過來,由女人、小孩們來拯救、保護男主。
以往災難電影中最常見的尖叫聲,更是一次都沒有出現,實屬難得!女性人物&34;的動機更加明確;她們之間&34;的內在情感連結也十分清晰。
筆者覺得,導演若是將視角圍繞著女主一家來拍,將三個女人當作主體,加強女性主義的意味,顛覆傳統好萊塢式電影以男性為主體的視角,會是個很好的賣點。而不是動機不明、行為迷惑的男主,凡事需要別人拯救,最終良心發現,完成自我拯救。這樣的老套轉變十分沒有說服力。
《釜山行2:半島》從拍攝技術上並無問題,只是人物設計上缺陷較為硬傷。罵聲不斷、評分驟降的最大原因在於,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那麼,觀眾到底期待在續集電影中看到什麼呢?
期待第一部的演員?別說孔劉、鄭裕美、馬東錫,連配角也一個沒有;期待豐滿、反差大的主角和配角?前文說過,最重要的男主形象是第二部敗筆,而配角反派,壞得沒有道理,淋漓盡致的惡與欲,而沒有展現複雜性,即他們為什麼變壞?人物流於臉譜化,這樣展現出的人性惡是用力過猛的。
但筆者認為,這些都不是本質原因。根本還是在於,觀眾放錯了期待。為何這樣說呢?
近十年來,韓國電影業最大特色是,類型電影的興起和探索。比起純商業大片,商業、藝術俱佳的中低成本、類型電影卻獲得更多觀眾喜愛,如2億韓元成本的《陽光姐妹淘》,票房收入525億韓元;58億投資的《七號房的禮物》,收益超過700億韓元;而投資成本100億韓元的《釜山行》收益超過1000億,數字相當可觀。
而《釜山行2:半島》的投資是前作的兩倍多,因前作的火爆被多次催續集,觀影過程也可感受得到這部是高額資本製作出的大片。
相比於大片受制於高額資本而只能追求商業娛樂的創作目標,中低成本則更具有獨特的藝術獨創性,以及深刻的人文關懷、社會議題的創作優勢。
從資本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創作目標這一關鍵點來看,《釜山行2:半島》與《釜山行》從根本上就不是一回事。觀眾希望看到的是,探尋複雜人性、批判黑暗社會為主題的喪屍片,等了四年,結果等來一部大製作爆米花現象級&34;,刺激、視聽震撼等感官層面俱佳,卻無前作人文內核的作品,這時,就會期望錯位。
導演本人也在採訪中表示:&34;
不難發現,這部電影的內核,的確在於荒廢的現代世界中,人回歸最原始的殘暴樣貌,想像一種輪迴般的人類文明。
其背後的極高商業資本,也決定了這部電影的創作目的將朝向獵奇、未曾出現的異質世界發展,而非現實主義下的人性複雜。看清這一點,自然就會了解,曾經喜歡《釜山行》的人們,如今為何對《釜山行2:半島》那般嗤之以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