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過去,悲痛化成了唐國華心底的疤。
時間回撥到2011年1月23日清晨,熹微的日光漸漸照亮了天際。接到公安打來的電話時,唐國華卻感覺回到了黑夜裡。在深圳做保姆的她,被警方接到了廣州。走進太平間,看到兒子溫文武一動不動地躺在那兒,她抑制不住哭出了聲。
16歲的揭西少年溫文武為了救人勇鬥兇徒,在廣州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兒子的善舉,唐國華並不意外,「從小到大,他就是一個熱心的孩子」。
據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下稱「見義勇為基金會」)統計,從1990年至今,廣州有92名見義勇為傷亡人員被記錄在冊,溫文武是年齡最小的。除他之外,30年間還有80人犧牲,11人因重傷致殘。這群勇敢的人,為促使社會向善,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92個人背後,是92個家庭。親人感受到的痛,直插心扉。這群犧牲的人,很多還是青壯年,是家中的頂梁柱。
他們的家庭後來怎樣了?政府、社會都為他們做了些什麼?不少人也在關注著——
見義勇為的保障在持續完善。日前,廣州正式通過了2020年版《廣州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實施辦法》,市級獎勵最高標準便達100萬元。加上省級補助和見義勇為基金會的撫恤,一個家庭最多可獲210萬元的保障金。
「不能讓他們流血又流淚,」憶起走訪遺屬時的點滴,見義勇為基金會秘書長黃慶哽咽了,「做好保障工作的同時,我們也想倡導大家量力而行,見義智為、見義善為、見義巧為,儘量把傷害降到最低。」
1 沉重的犧牲
他們的驟然離世、重傷致殘,往往會使家庭遭遇重創。見義勇為是向善、是美德,是「路見不平一聲吼」的俠義。但對於遺屬們來說,親人因此而傷亡,代價又是沉重的。
日前,記者跟隨見義勇為基金會來到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西臚鎮的陳光桂家中。
這是一座典型的潮汕地區鄉村宅屋,40多年樓齡,屋頂很高,彌散著淡淡香火氣,木沙發旁的茶几上擺放著茶具。陽光從頂棚透下來,照亮了門堂,灑落了一地的光輝。陳光桂每天晨練用的木頭吊杆,正孤零零地懸空掛著。
「現在看到這張紙,還是想流淚。」拐進光線昏暗的臥室,陳光桂從儲物櫃的最底層拿出了一張見義勇為證書的複印件,他小心翼翼地攥著紙張邊緣。
陳潮雄是陳光桂的大兒子。15年前,陳潮雄在廣州務工,路過黃埔區南苑南街1號時,看到一名兇徒手持水果刀脅迫一女子,便衝上去制止,不料被兇徒捅死,而女子因此獲救。那一年,陳潮雄只有38歲。
15年過去了。害怕憶起往事傷痛,陳光桂家中一張兒子的照片都沒有留。
陳光桂患有糖尿病和腰椎間盤突出,每天要吃藥,經常要打胰島素;他的老伴有尿毒症,每周要做2次腎透析。因他們參加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不報銷門診費用,二老每個月要花上近4000元醫藥費。
老人家沒有收入來源,他們的生活全靠在工地打工的小兒子負擔。「他每月大概有1萬元收入,但還有4個孩子在念書,開銷很大。」陳光桂垂下了眼帘。
陳潮雄犧牲後,被廣州市評為見義勇為人員。對於年邁的父母來說,這是一份慰藉。肩負著撫恤、慰問傷亡人員直系親屬職責的見義勇為基金會,每年過年過節都會給予陳光桂夫婦1萬元的慰問金。2019年,見義勇為基金會走訪得知陳家日漸貧困,又為他們送上了4萬元特困資助金。今年這次探訪,他們再次將3萬元送到了陳光桂手中。
經濟賠償能補貼生活開支,但遺屬們受到的心理傷害,卻難以估量。
丈夫劉宏光犧牲後長達10餘年的時間裡,伍娟芳的床底下一直放著一瓶農藥。「無數次想自殺,想著實在想不開的時候就喝。每個月起碼有20個晚上,做夢會夢到他,我根本幹不了活,整天就是昏昏沉沉的。」她說。
2007年1月24日,劉宏光入住廣州市荔灣區的一間旅店,得知有人入店搶劫,便衝出房間去幫忙抓搶劫犯。在街上,他抓到了一名劫匪,卻被歹徒的同夥用鐵棍猛擊頭部,致當場昏迷。送去醫院時,他被診斷為植物人。次年10月,劉宏光去世。
從那時起,伍娟芳便天天以淚洗面,「眼睛都哭壞了,現在看遠點的東西都看不清」。
新生命的降臨,治癒了她部分的傷痛。2019年7月18日,黃慶等人來到廣西北流市探望伍娟芳,她的眼裡已經有了光芒。現在她住在小女兒家中,有外孫陪伴,注意力能分散不少。她說,見義勇為基金會的同志從廣州跑這麼遠來看她,很高興,「廣東省、廣州市都把他評為了見義勇為人員,每年都給我發慰問金,我沒有什麼其他要求。」
這次走訪輾轉全國6個省份,持續了7個月。當見義勇為基金會一行在來到揭西縣灰寨鎮時,唐國華正抱著犧牲兒子溫文武的照片在村口等待。見到我們,她露出了淳樸又帶著些許歉意的笑容:「真的太麻煩你們了,辛苦了。」走訪的兩個小時裡,她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唐國華至今仍清楚記得,2014年春節前夕,見義勇為基金會來慰問時,給她帶來的油和米:「非常溫暖,感覺還被惦記著。」
2011年,溫文武在廣州市從化區江浦鎮下羅村順佳超市打工,1月22日的一晚,他值夜班時遇到一名搶劫犯,與其搏鬥的過程中,不幸被刺中頸動脈犧牲。
見兒子最後一面是在太平間。當時,唐國華在深圳做保姆,接到公安的電話時,她五雷轟頂,以為是詐騙,反應不過來。直至被接到廣州,看到兒子躺在醫院的太平間,才接受了這個事實。
去年,唐國華的丈夫也因胃病去世了。「8年時間,我失去了2個親人。」唐國華聲音低緩。最近,唐國華常常想起兒子,看到兒子同齡人都結婚了,他卻不在,心裡就很難受。
2017年,唐國華被揭西縣中醫院確診為肝癌,「我去四川鄉下找私人醫生治療,花了8萬元,吃了近半年的中藥,應該是治好了吧」。如今,她在某度假村打工,能維持自己基本的生活。女兒在廣州做服裝生意,每月會給她一些生活費。
了解到她的情況後,見義勇為基金會送來了4萬元特困資助金。收下後,她立馬把錢還給了鄰居張霞(化名)。張霞是她的四川老鄉,家境比她好許多,唐國華治病時,張霞毫不猶豫地借了她這筆錢。
能如常聊起兒子的事情,在黃慶看來,唐國華算恢復得較好了。有的遺屬,最終沒能邁過心裡那道坎。
比如,湖南籍人士萬祖紅,2007年在番禺區因見義勇為犧牲。他的父親知悉此事,4個小時後便突發心臟病去世,母親也因精神失常,於2013年上吊自盡。
黃慶在走訪過程中發現,遺屬精神失常問題時有發生,「有的長達10多年仍然無法擺脫悲痛」。他建議在法規明確物質保障的同時,還應建立起一套對見義勇為人員遺屬的心理輔導機制——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心理幹預輔導、診療機構與見義勇為基金會一同合作,對見義勇為人員親屬進行全面評估摸查,進而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治療。
根據見義勇為基金會的統計,廣州92個見義勇為傷亡者中,男性90人,女性2人,大多數是來自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等地的來穗務工者,家境貧寒居多,職業多為輔警、保安員,還有工人們,往往性格淳樸。
2 不會被遺忘
「從2015年起,如果一個人在廣州犧牲了,被評上了市裡的見義勇為人員,那麼他能獲得100萬元的保障,繼續被評上了省級的話,又能再有100萬元,加上見義勇為基金會這邊的10萬元撫恤金,總共有210萬元。」黃慶解釋道。
2019年4月5日,黃幼霆在番禺區的吉澤雨百果園救下了一名10歲的男孩。
當時他正與家人踏青,突然看到該男孩趴在水池邊上,雙腳踩著水底的磚塊動彈不得,便向他伸出了援手。過程中,黃幼霆的左胸腔被水池邊緣狠狠撞擊,把男孩拉出水面的瞬間,他感受到了錐心的痛。
檢查顯示,他的4條肋骨骨折,脾臟破裂。醫院緊急為其手術後,他才得以轉危為安。經廣州市政府見義勇為評定委員會核定,黃幼霆被確認為廣州市見義勇為人員,按規定獲得了20萬元慰問金。
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對於見義勇為者,人人都會道一句:好樣的!而好人,也理應要有「好報」。
早在1998年,廣東便開始了對見義勇為人員保障制度的探索。
彼時,《廣東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規定》發布,明確指出要對見義勇為者進行嘉獎與慰問。法規還明確了「見義勇為」的範疇——公民在法定職責之外,敢於挺身而出,積極同侵害國家、社會、集體利益和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行為作鬥爭,或者在排除治安災害事故和自然災害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而在當時,國家並未對「見義勇為」的範疇進行權威界定。
2013年,《廣東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條例》正式實施。在前述法規基礎上,條例對因見義勇為而傷亡人員的賠償數額作出了具體的規定:經廣東省人民政府見義勇為評定委員會確認,犧牲人員可獲得100萬元的撫恤獎金;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頒發80萬元;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為60萬元;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能獲40萬元。
省條例出臺後,廣州市於2015年頒布了《廣州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實施辦法》,獎勵金額與省級規定基本相同,但又有一定增量,如對於事跡特別突出的人員,可酌情增加獎勵;構成重傷的,依據受傷程度輕重,頒發20萬—40萬元。
輔警、保安員、治保人員等,常常也是衝在危急一線的重要力量。根據見義勇為基金會的數據,近30年間廣州因見義勇為傷亡的92人中,這類負有約定義務的人員達35人,佔比38%。因此,在2015年版的實施辦法中,他們也開始被納入了見義勇為人員的範疇。
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的成立,也給予了見義勇為者及其家屬更多的溫暖。自1990年成立以來,見義勇為基金會便藉助社會力量籌募基金,用於對廣州市見義勇為行為的獎勵、慰問、宣傳和表彰。對於傷亡人員的直系親屬,見義勇為基金會會一次性給予其1萬—10萬元不等的撫恤金;每年春節前,還會為他們送上1萬元的慰問金。
不僅廣州,當前全國不少省市都已出臺見義勇為專項法規條例。華南師範大學原教授、中國好人網創始人談方認為,中國對見義勇為者的保障正在逐步完善,釋放出鼓勵的明確信號。
比如,江蘇省現行的條例指出,對因見義勇為而負傷的人員,醫療機構要採取先救治、後收費的舉措,對急危重症的,應當暢通綠色通道,及時救治。
在北京市的有關條例中,見義勇為人員可以享受醫療、就業、教育等多項優待,京籍、非京籍見義勇為人員都適用統一的獎勵標準。其子女入公辦幼兒園、公辦學校,還能夠被優先接收。
備受關注的民法典,也明確規定了對見義勇為者的保護:見義勇為人員若因保護他人而使自己受到損害,可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如果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該名見義勇為人員不承擔民事責任。
近日,南京市最新通過的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便積極呼應了民法典增加「好人法」的規定,保障救人免責。南京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秘書長劉勝利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南京市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中如何打消救助人救助前顧慮的空缺。
「廣州、南京、北京的這些舉措都屬於地方性法規,其實目前我國對於見義勇為的保障多散見於各地條例中,國家層面還沒有出臺關於見義勇為的專門立法。」廣東保典律師事務所律師、廣東省法學會犯罪學研究會理事廖建勳認為,如果能有專門立法在更高層面保障見義勇為者的權利,將能更好地弘揚見義勇為精神。
作為公益領域的資深專家,談方則提倡見義勇為的保障模式應由政府主導、政府主體、政府主力,社會和民間補充——見義勇為是以保護國家、集體利益或者受國家保護的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為目的,是與違反國家法律的犯罪作鬥爭或者參與國家的搶險救災的行為,是國家倡導的公民道德中最具危險性的行為,「我認為,國家是見義勇為的主要受益者,應負起責任,不能讓他們流血又流淚」。
3 要見義智為
「要充分利用周邊環境、人群和其它現成的救助設施和手段,更安全、更專業、更高效地救人就災,市民們也應增強見義勇為需要的知識和能力,不打無準備之仗,不做自己不能做、甚至是造成更大危險和犧牲的行動。救人後要儘可能保護現場、保留人證物證,以便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談方建議。
《廣州市見義勇為優撫對象走訪調查報告》顯示,近10年來,廣州市因見義勇為造成的傷亡數字明顯下降。
30年間傷亡的92人中,1990—1999年有26人,2000—2009年有40人,2010—2019年有26人。其中,2015年之後僅有7人犧牲,2019年的犧牲數為0人。
犧牲人數下降的同時,見義勇為行為卻在廣州不斷上升。近日,徒手「託舉」掉出防盜網孩童的快遞小哥李佳峻、在廣州火車站跪地救人的女護士等人的事跡,便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法治精神與時代精神往往相呼應。記者注意到,2020版的《廣州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實施辦法》,已在行文裡去掉了「不顧個人安危」「作出突出貢獻」的要求。
該修訂建議,由廣東商學院法學院教授、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張晉紅提出。張晉紅認為,條例中提出的「實施搶險等行為」已經能夠體現見義勇為的內核,「不顧個人安危」這類表述僅是能體現出「勇」的程度差異,但其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見義勇為」行為。
法規語言調整的背後,是「見義勇為」精神內核在變化——「勇」的程度不再是「為」的標準,見義「勇」為也要顧及個人安危。切實發生的案例也說明「見義勇為」之風,正悄然在向著「見義智為」轉變。
近日,深圳福田區一自助餐廳裡的女顧客朱某遭男伴下藥,店員發現後及時將水杯換走,並告知了她,後該男子因涉嫌強姦被刑拘。福田警方在警情通報中稱讚了挺身而出的店員,並直接寫明「倡導和鼓勵見義勇為、見義智為」。
「這個事件中店員既勇又智,女生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懂得報警保護自己,警方更是主動作為、積極作為,敢於把涉嫌強姦這個事給認定了。」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認為,這些行為都能夠很好地驅散社會冷漠,傳遞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
當前,政府力量也引導著見義智為。
自2019年起,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便開始收集日常出現並且社會影響較大的助人事跡,每月公開進行1—2次的表彰活動,並邀請媒體進行傳播報導。記者注意到,2019年見義勇為基金會慰問獎勵的163人中,過半人員都屬於見義智為。
正如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長馬國俊所呼籲的:「公開表彰,是希望這些善良的人們能夠被社會看到,也希望媒體可以把這些勇者、智舉多多傳播出去,倡導大家在救人的時候也保護好自身安全。」
2019年10月9日下午,東方航空員工蕭濤(化名)乘坐廣州地鐵3號線轉2號線出門辦事,在換乘等車時,他發現一同候車的一名男子在偷拍女乘客裙底。怕直接「擒色狼」引起地鐵騷亂,蕭濤迅速編輯好了一條手機信息,隔著車廂外玻璃門向司機陳佳洪「求助」。
陳佳洪瞬間明白了蕭濤的意思,朝他點了點頭——而後,在站務員陳鴻斌的協助配合下,民警和輔警迅速趕來現場,成功將該名企圖逃跑的偷拍男子制服。
「如果蕭濤和陳佳洪沒有選擇報警而是直接上手去『擒』,萬一對方心生歹意,或許會引起爭鬥和損傷。」馬國俊說道。
可以說,尋求他人力量共同實施救助,已成為市民見義智為的一個重要體現。
6月21日,重慶有一名小學生落水,另外7名同學跳水相救,令人心痛的是,他們全部溺亡。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荃呼籲,兒童如果發現同伴或者其他人溺水,應及時呼叫援助,如果情況允許,可以從岸上找一些可能有助漂浮的物品拋擲給溺水者,但一定不要自行下水救助。
「自己跳進水裡救人這種,真的非常危險!尤其像小朋友、老人這類群體,首先要考慮的是能否先尋求他人力量幫助。」廖建勳說,在千鈞一髮的危難時刻,見義勇為當然是值得提倡的,但仍建議大家在救人前評估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火遍網絡的「託舉哥」李佳峻便稱,自己常年有健身習慣,攀上樓救孩子前他快速評估了自己的身體:「我相信我能撐得住。」
「我希望能設立一個見義智為獎,獎勵這些機智、勇敢、好樣的公民,並側重對這塊進行宣傳。」楊勤認為,在提倡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不斷現代化的當今,我們要追求個人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既能救別人,也能保護自己。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陳伊純 通訊員 陳毅恩
統籌:洪奕宜
策劃: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