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進行過專業音樂學習的90後小夥朱一帆,從創作第一首單曲《擦肩在雨天》,到今年年底發行自己的第三張專輯,都可以感受到這位熱愛音樂、不斷創作發表新作的獨立唱作人的音樂訴求。在此之前,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這位安慶小夥始終堅持音樂夢想,讓每首作品都能與聽者產生,其影響力也一直持續飆升。隨著越來越多的原創歌曲躥紅網絡,很多人對他給予了極大關注,「朱一帆是誰」的提問頻頻發出。
理科男默默堅持音樂夢想
1993年出生的朱一帆是一名地道的安慶土著,現就讀於安慶師範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從高二開始,這名理科男開始自學音樂創作,至今,包括在網絡上陸續發表和未曾面世的原創歌曲,他已累計創作了200多首。但是,朱一帆的躥紅並不只有運氣。
6月底,記者在校園裡見到這位「新星」時,小夥少年白的頭髮格外打眼。「這是經常熬夜的後果。」朱一帆一笑,少年老成的臉上出現淺淺的酒窩。據了解,朱一帆出生在安慶市一個普通職工家庭,父親朱延順,談吉他寫詩也是箇中好手。耳濡目染,朱一帆幼小的心靈裡,悄然種下了音樂創作的種子。小時候就展現出過人的音樂天賦,至今家中還留有一盤三歲即興原創歌曲卡帶。還時不時模仿電視裡的表演,自己跟著音樂,哼唱一遍。朱一帆的父母均生於上世紀60年代,唱歌在他們眼裡是「旁門左道」,只能是愛好,他們只希望獨生子和其它孩子一樣讀書考大學。為此,朱一帆一邊按照父母的要求學習,一邊默默堅持自己的音樂夢想,至今雙親還被蒙在鼓裡,以為朱一帆從事兼職賺取生活費。
小學三年級音樂天賦展露
直到小學三年級的一次偶然機會,讓朱一帆的音樂天賦得以展露,並奠定了成為一名獨立唱作人的基石。那是一次音樂課上,公園小學的許芳老師正在教授《藍色的雅特朗》,朱一帆看著譜子說:「老師,我覺得這曲子寫的不怎麼樣,要我寫肯定比他寫得好。」老師看著這個「口氣不小」的孩子說:「那你來寫,明天拿給我看。」第二天朱一帆便把自己譜的曲子拿給老師,老師看過後大吃一驚,在他的作品上評論,「你很有音樂天賦,希望你繼續堅持。」朱一帆坦言,遇到許芳老師是他的幸運,老師從基本功開始教起,教他學習樂理知識。所以對音樂頗具悟性的他,現在只要聽一遍曲子,就能做到即興還原。
由於家庭條件一直很普通,爸媽每個月的工資基本都花在他的學習和生活上面。為圓自己的音樂夢,音樂課後,朱一帆軟磨硬泡地讓父親給自己買了臺電子琴,十歲的朱一帆自己摸索,一個小時後就能斷斷續續彈出 《敢問路在何方》。高中時,為繼續練琴,朱一帆便把每個星期的早餐錢和零花錢省下來,每天中午花一個小時去二中旁邊的琴行練習鋼琴。經過艱辛而漫長的自學,此前看不懂五線譜、沒摸過樂器的朱一帆,漸漸學會了樂理知識、音頻設備、錄音軟體、編曲等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
音樂達人學起數學與應用數學
和大多數唱作人的逐夢路線不同,愛好音樂的朱一帆,並沒有進入藝考大軍,而是決定用愛好的方式做自己更喜歡的音樂,他選擇了繼續按部就班的讀書,同樣通過網際網路為自己爭取「後援」。高考填報志願時,他選擇了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在他看來,「走不同的道路會看到不同的風景。」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朱一帆表示,進入大學之後,音樂才華受到學校老師和同學認可,校園和班級晚會,他的音樂都是保留節目,他還寫得一手好硬筆軟筆書法。「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和音樂之間的緣分日益明顯起來,從初二第一次創作《三國夢》,到第三張專輯即將面世,得感謝一路走來遇到的同學和朋友,他們曾為我提供過源源不斷的靈感和支持。」朱一帆說。
但在高中同學董先武看來,朱一帆條件一直很艱苦,困難從未壓倒過他,他也從未專門請過老師輔導,經常用錄音筆,在外面網吧、問別人借電腦創作歌曲。用零碎的時間拼湊一首又一首表達真實情感的歌曲。
音樂路子越走越廣
在大學裡,藝術樓練琴房也成了朱一帆練功的場所,每天課餘,他總會穿著休閒服,微微顫動著身子,在黑白琴鍵上訴說心底的呼喚;就連回到寢室,朱一帆也經常通宵達旦作曲…… 他表示,「製作每一首歌,我都很用心,每一首歌的靈感都是來源於我的生活和經歷,對於詞曲創作我都是再三推敲,希望做到極致。」沒有任何徵兆,機遇來了。去年,朱一帆把自己的作曲和編曲放在中國原創音樂基地網站上,結識了不少網絡原創音樂圈的伯樂,被推薦給經紀公司。其中,第二張專輯《單魚座》歌曲《不必了》,吸引了北京一位音樂界人士的注意,便主動邀請他為選秀節目作曲。目前,朱一帆在音樂道路上漸漸走向正規,通過歌曲創作已經實現了「自己養活自己」。據了解,他的第三張專輯也將於今年年底於QQ音樂和酷狗音樂首發。對此,朱一帆說,不管以後走到哪一步,希望能做純粹的音樂。就像我下一張專輯主打歌《梵谷》,當初寫這首歌的念頭,就是儘管梵谷他很窮,儘管他身處城市,但是他一直堅守高貴的靈魂。希望這首歌能夠帶給在夢想路上追逐的人們一種鼓勵和感動,像梵谷的向日葵追求心中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