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我們很多時候做營銷,經常會陷入自己的怪圈中出不來,想表達的東西詞不達意,覺得這一切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而消費者有時候關注的點也很奇怪,你還不能直接問ta。而且你問ta,ta也說不上來到底是什麼。
所以,你必須學會做消費者深入的客戶洞察,去了解消費者,才能找到打破知識魔咒的東西。生活中這樣的困惑比比皆是。
在美國,早年間有一款啤酒叫蘇利茲。蘇利茲啤酒的創始人,把啤酒做出來了以後賣不出去,然後他就到處出差做推銷。
有一次出差,在火車上遇到了一個老頭,這個老頭叫霍普金斯。霍普金斯是全美國最有名的廣告人,他培養出一個學生叫大衛·奧格威。火車上,他們坐在一起聊天兒。
奧格威:「你是幹什麼的?」
蘇利茲創始人答:「我是賣啤酒的。」
問:「賣得好嗎?」
答:「賣得不太好,所以我到處推銷。」
問:「那這樣,我是做廣告的,咱倆現在閒著沒事兒,我給你寫廣告,免費的不要錢。你把賣點告訴我,我給你寫。」
賣啤酒的說: 「我這個啤酒最大的問題啊,它就是沒有賣點。它跟別的啤酒差不多,都是德國的工藝和口味,清爽感動世界,沒啥賣點。」
奧格威: 「那不可能,是個產品就有賣點,怎麼可能沒有賣點?你從頭到尾給我講一下你的生產流程。」
蘇利茲創始人把啤酒從怎麼弄啤酒花,怎麼發酵,怎麼釀製,怎麼包裝,怎麼運輸整個講了一遍。
奧格威聽完了以後說:「行,找到賣點了。」
「那賣點是什麼呢?」
「這個啤酒在灌裝的時候,要用高溫的純氧來吹瓶子,然後再把啤酒灌進去,這樣啤酒才不會變質,而且口感很好,之後蓋上蓋。這多好的賣點。」
說完,便開始寫: 蘇利茲啤酒底下配一張吹瓶子的圖,上面寫的廣告標語是:每一瓶蘇利茲啤酒在罐裝之前,都要經過高溫純氧的吹制,才能保證口感的清冽。
寫完給賣啤酒的「拿去打廣告賣錢吧。」
賣啤酒的不相信,一看便樂了,說:「你肯定沒有賣過啤酒吧?一看就是外行,那肯定不是賣點,肯定不行。」
「為什麼不行?」
賣啤酒的說:「這是生產啤酒的標準工藝好嗎?所有啤酒都要這樣吹一下,不吹就壞了,開什麼玩笑?這都拿來做廣告,你可真逗。」
奧格威非常的生氣。
這個時候霍普金斯說:「這樣吧,我出錢你去打廣告,如果掙錢了,你把錢還給我;如果沒有掙錢,這錢就算送你了。」
於是,他們開始籤了合同……
試問喝過啤酒的人,如果你看到啤酒瓶上寫這樣的廣告,你會不會買來試試?說不定喝一口還覺得口感不錯,或許還會隨口讚許「跟別的就是不一樣。」
我們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銷售商品,以為自己了解的也是客戶知道的,以為自己不需要的就是客戶排斥的。所以困境不斷,產品也賣不出去,從此惡性循環。
想起《塔木德》上說「任何東西到了商人手裡都會變成商品。」
是商品就有賣點,了解消費者,還要學會借雞生蛋,靠錢生錢。
威廉·立格遜在他的《如何用業餘時間把1000美元變成300萬美元》一書中說道「如果你能找到一位百萬富翁,我就能幫你說服他,讓他願意成為你的大金主。」
洛維格年輕時曾一度貧困,他當過一段時間的推銷員,也從事過其他很多職業。三年後,他憑著自信與毅力,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家燈飾公司商場副經理的職位。
做了兩年多,在燈飾經營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為了能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洛維格決定跳出來自立門戶。
剛開始創業,困難自然不少,最大的「攔路虎」就是資金不足。但是洛維格不怕,他利用自己多年的經驗:從組織、策劃、進貨到銷售,洛維格樣樣事都親力親為,有時忙得連午飯都顧不上吃。
不到一年,燈飾店就起死回生,還淨賺了好幾萬。之後,他便開始承包經營,不必自己再去尋找鋪位,購置設備、產品,只需要出一些活動資金,比起自己開店,需要的本錢要少得多。
這樣一方面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困難,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經營中不斷地積累資金。用洛維格的話說,就是借別人的雞,下自己的蛋。
除了借雞生蛋,還要學會巧用機遇。
四川樂山有個90後小夥周杭,是鮮椒辣醬掌門,他把一罐鮮椒辣醬賣出千山萬水。
由於嚮往外面的世界,在深圳打拼四年多的周杭發現:外面的川菜,由於食材,做法的原因吃不出家鄉的味道。
於是,他決定返鄉創業,將正宗的家鄉味傳給全國各地的兄弟姐妹。
他在TB上搜索全網,卻發現沒有一家是用鮮椒做成的辣醬,就連老乾媽都是用幹辣椒加豆豉做成的。
於是,他就決定從鮮椒醬開始,研發出批量製作的短保辣醬。採用二荊條和小米辣兩種辣椒。當天採購最新鮮的食材,當天擇柄,再放入清水裡反覆清洗乾淨;攪拌成顆粒,再按比例加入調味料,用熱油攪拌均勻。
製作出的鮮辣醬香噴噴,美味至極。一年的時間,他在TB的銷售額高達千萬。
這就是在時代壓力背景下,懂得發現機會,巧得抓住機遇,努力奮鬥的成果。
在德國一個偏僻的小鎮上,卻有一家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用品公司,這個公司就是阿迪達斯公司。
這個小鎮只有1.7萬人,而這家公司卻有4萬名職工,分布在全世界40個國家的子公司中。這家公司經營各種體育用品,但傳統的,最主要的產品是足球鞋,每年各公司共生產25萬雙足球鞋。
70年前,阿迪·達斯勒兄弟倆在母親的洗衣房裡開始了製鞋業。他們邊制邊賣,銷路也很好。兄弟倆非常重視質量,不斷地在款式上創新,他們不厭其煩地量下客戶腳的尺寸、形狀,然後製鞋。
於是,每一雙鞋都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由於種種有利客戶的經營方式,使他們的家庭製鞋作坊發展很快,沒幾年的時間就拓展成一家中型製鞋廠。
在猶太人眼裡: 強者都是從弱者發展過來的,只有那些善於借勢的經商者,才會由小變大,以弱勝強,最終也成為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