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聖跡】泰國篇●曼谷 四面佛(The Four FacedBuddha)【靈驗的護法神像】
四面佛(The Four FacedBuddha),泰語名:phra phrom,pbom即梵天,以靈驗著稱。位於泰國曼谷市中心愛侶灣大酒店前面。
愛侶灣大酒店前面的四面佛
在東南亞、泰國,四面佛被認為是佛教的護法神,為掌管人間榮華富貴和發揚護持佛法之神。四面佛是印度神祇,原是三主神之一的梵天,是創造天地之大神,有四張面孔;其四面分別朝向東南西北,四面分別代表婚姻、感情、事業、健康。由於外形近似中國佛像,因此中國華人多稱他為四面佛。
佛教的護法神——四面佛
正面
側面
背面
在佛經中多處有記載,各大天王都是護持佛法的,特別是這個大梵天王,更是佛教的護法,很多佛教信眾把四面佛當作佛教的護法神來禮敬。
四面佛旁邊的金象
梵天在一些印度流傳過來的佛史故事中出現,如:當佛陀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有一次在苦行修煉時心灰意冷,梵天祈求並鼓勵佛祖不要放棄。最為著名的是佛史故事中另一個情節:釋迦牟尼悟道後,上忉利天為其母講解大法,回程時,天空出現奇景,在佛祖腳下出現三道天梯,中間為寶石梯,兩邊分別為銀梯和金梯。佛祖走在中間,梵天與因陀羅走兩邊護駕。這個場景在泰國佛教聖地或博物館經常見到,所以有人將梵天與因陀羅一起看作佛教的護法神。
四面佛旁邊的聖水
四面佛的來源歷史:1951年愛侶灣酒店開始興建,施工期間經常發生事故,4年過去了仍未完工。酒店管理委員會多次開會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仍然束手無策,最後有人提出向鑾素威參佩少將求助,據說他有天眼明。鑾素威參佩少將受託後前來視察,得出結論,問題在於酒店的名字「愛侶灣」太過霸氣,破土動工時也未作法事徵求地方神的同意和保護。愛侶灣神象雖是因陀羅的坐騎,但它的地位卻與後者相當。鑑於今後該地將成為世界各國人等來往頻繁之地,少將建議恭請比因陀羅神威更高的神明梵天坐鎮。酒店方依照少將的指示舉行法事,1956年,酒店順利完工。開業後,隨即鑄造梵天神像安置在門前神壇上。
附:泰國人的信仰,梵天與佛教
在接受佛教思想前,在泰人的信仰中,梵天地位最高。泰民族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1238-1438)的五世王立泰根據30部佛經和本土信仰,創作了被後世譽為佛教教科書的《三界論》,以通俗的方式向泰人詮釋佛教的世界觀。三界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欲界有11個疆域,包括三善道和三惡道,三惡道指地獄、餓鬼、畜生道,三善道指天道(有6層: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人道、阿修羅道。色界18個疆域(梵輔天、大梵天、梵眾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光天、徧淨天、無量淨天、無想天、少淨天、廣果天、福生天、無雲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和無色界4個疆域(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均為梵天所在地。梵天有很多種,色界中的梵天比神仙還幸福,不用吃喝、無須排洩,形狀橢圓,像窩在蛋殼中的未孵化的小雞。無色界中的梵天沒有形狀,是一個個魂靈或叫精神,在繪畫藝術中通常被描繪成一團團火,置於寶座上。按照佛教的教義,梵天雖快活最終也逃不出三界輪迴之苦。
【此篇完】
(備註:文中圖文多摘於網絡,平臺師兄略加編輯,如若有誤之處,向上師三寶至誠懺悔!)
【寧瑪白玉 拉祝仁波切】
官方網址:http://www.palyullhatul.com
http://www.palyullhatul.net
Facebook:白玉拉祝仁波切
微信公眾平臺:Lhat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