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哈姆雷特》
威廉·莎士比亞
為什麼人人都愛《哈姆雷特》?
世界文學史、戲劇史上,莎士比亞被譽為「集大成者」,他最聞名的劇作《哈姆雷特》流傳至今,在戲劇舞臺上是一顆屹立不倒的常青樹,在人們心中也是一個頗有戲劇色彩的心靈導師。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解構、顛覆、重構《哈姆雷特》的演出逐漸佔據主流,而如何真正展現文學的經典性卻顯得「另類」。李六乙導演此版《哈姆雷特》將以戲劇表演的方式著重表達文學的經典性,回歸莎士比亞的文學面目,回歸莎士比亞的文學美感。同時透過演員一人分飾兩個角色、兩個角色合二為一、舞臺空無等戲劇手法,產生了新的戲劇力量。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不僅僅在於作品最後的悲慘結局,同時還在於作品帶給人們沉重的反思,對哈姆雷特命運的反思,對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社會背景的反思。這次李六乙導演執導的話劇《哈姆雷特》在保留原著的文學性和詩性的同時,還具備更豐富的思想性。在整部戲的最後一刻,哈姆雷特站在舞臺中心,把中國不同的譯者翻譯的各個版本的經典臺詞重新向觀眾回憶了一遍:「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那一刻是來自哈姆雷特的內心叩問,同時也在發問所有觀眾這個有關於生命個體的最迫切的問題。沉思過後觀眾內心會得到一個永恆的結論:哈姆雷特最後的悲劇結局不是不幸,而是體現了人性的價值與美。
莎士比亞集經典與國際範於一身,他一句簡單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就把所有的翻譯家難倒了。在1921年《哈姆雷特》被第一次翻譯成中文時,這句話被譯為「不啻讀屈子離騷」;在最經典的朱生豪1943年版本中,這句話被譯成「生存或毀滅,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姜文也曾經在《一步之遙》裡向《哈姆雷特》致敬,翻譯成「這麼著,還是那麼著」。如果說過往的莎劇翻譯著重於文學的可閱讀性,那麼這次李六乙導演的翻譯計劃更注重文學的戲劇性、演出性。主創團隊為了還給觀眾一個最真實的莎士比亞,把品味的空間交到觀眾手中,把思考的後勁兒留在高潮。劇本翻譯李健鳴老師將一句:「在,或者不在」,輕描淡寫般打開了《哈姆雷特》的篇章,頗有四兩撥千斤的意味。
「to be or not to be」這句中文版譯文的重新敲定,削弱了原本「生存還是死亡」的沉重感與力量感,實際上是在顛覆並挑戰觀眾心中的經典記憶。基於這種「風險與成就並存」的劇本魅力,在《哈姆雷特》的舞臺上演員們按捺不住興趣用生命去創造舞臺形象,觀眾們也迫切期待西方劇本中國化的舞臺呈現。
不可否認,《哈姆雷特》是人生和心理的悲劇性代表。透過李六乙導演詮釋的舞臺,他放大表演與敘事環節,在努力向經典致敬的同時,也在努力挖掘經典背後的思想價值。面對生活由充滿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堅定,如果你是哈姆雷特,或許會被無限的焦慮、困惑或失望集中火力打垮最後一道心理防線。但是哈姆雷特沒有與命運妥協,他的復仇之路是內心掙扎的過程,也是內心叩問和思考的過程。一方面他作為一個世俗倫理的沒落者在低處徘徊著,另一方面他作為一個精神的自我拷問者又強大地站起來了。就像他的獨白一樣:「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年代,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為什麼一定要看這版《哈姆雷特》?
最能代表經典莎劇演繹方式的「卷福」扮演的哈姆雷特,是觀眾熟悉的西方版本;《哈姆雷特1990》由林兆華導演、濮存晰飾演哈姆雷特,給觀眾留下了「人人都是哈姆雷特」的經典印象。李六乙版話劇《哈姆雷特》想告訴我們「每個時代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莎士比亞的文學魅力可以像時光一樣歷久彌新。演員們根據自己的揣摩、想像和演繹,與天上的莎士比亞「對話」,更與舞臺下的觀眾交流,表達了劇本中說不完道不盡的內容,演活了白紙黑字、字裡行間中的人物角色。
有勇氣解構經典就勢必會遇到一些挑戰。整部作品所用道具被極簡化,只留下一個白色鋼線球半懸在空、一支鮮花、兩把劍和一個骷髏頭。演員沒有桌椅可以去靠,不再有大樹可以去抱,需要摒棄以往保護自我的表演慣性,讓舞臺上所有的支點全部來源於自身,通過調度、燈光、對人物、人物彼此之間的態度和情感形成演員們更有征服力的表演。
李六乙版《哈姆雷特》打破了舞臺上傳統的表現和表演形式,去掉轉場過渡,呈現一種無時空界限的表演。主演盧芳一飾兩角挑戰了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務,同時飾演王后和奧菲利亞的過程中讓她真正感受到了當表演超越時間與空間後的自由度和快樂。而讓盧芳更幸福的是,能與丈夫胡軍、女兒九兒首次三人同臺出演《哈姆雷特》。舞臺上的家庭團圓對三個人也是一種考驗,在掌握高難度角色表演的情況下,為了重新建立起新的人物關係,也要努力克服彼此熟悉感。
九兒首次與老戲骨爸媽同臺,在舞臺上的表演卻毫不遜色。她站在舞臺臺口,身處另一個觀看的維度,始終注視著舞臺的表演,她用恰如其分般無詞的吟唱,讓整部戲劇徜徉在她輕描的旋律中,無縫銜接在劇情和人物內心有波瀾的片刻。配合李六乙導演獨特的舞臺美學體系,讓東方美學精妙地切入在西方的經典作品當中,呈現恰當、驚豔、高級的舞美效果。舞檯燈光的節奏,燈光對人物與劇情的烘託,甚至對場內的調度、對表演空間的切割,都是一種精妙的平衡。
憑什麼胡軍能演哈姆雷特?
胡軍的外形在演藝圈中是格外突出的。外貌硬朗,寬肩厚背,渾身上下充滿了荷爾蒙的氣質。縱觀胡軍的演藝生涯,不難發現硬漢⻆色一直都是胡軍的偏愛。從《天⻰八部》的喬峰到《像火花像蝴蝶》的段紹榮,一股子江湖人的豪邁氣質讓觀眾不得不愛。無論在影視劇還是舞臺上,胡軍給人的感覺都是硬氣和英雄的,會衝撞掉人們心目中哈姆雷特的陰鬱王子形象。但這正是李六乙導演的大膽所在,他利用胡軍一身的陽剛特質,呈現給觀眾一個完全不同的哈姆雷特。
《天龍八部》胡軍 飾演 喬峰
世人心中哈姆雷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然而胡軍發現哈姆雷特反而是非常有行動力和英雄氣概的丹麥王子,只是「信仰」成為他復仇之路上的「絆腳石」。哈姆雷特是一個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即使充滿了復仇的怒火,他也不濫用暴力。哈姆雷特有自己堅守的信仰,衝動復仇勢必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因此不甘心聽信父親的鬼魂去殺掉自己的叔叔。哈姆雷特是丹麥的正統王子,為了信仰他接受命運的磨練,認為父親死亡的冤屈一定要用男人的復仇方式來祭奠。在磨鍊中他變得堅強,變得不再猶豫,他要通過自己的奮鬥來改變命運。哈姆雷特潛心捍衛信仰,甘願為父親報仇、自己為正義而死。
復仇之路上的內心掙扎都是哈姆雷特的信仰在發揮作用,一切的猶豫不決都是哈姆雷特的行動力在指引前行。從顛覆哈姆雷特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刻板印象到為哈姆雷特重新樹立新形象,胡軍回歸了最真實的哈姆雷特。這個版本的《哈姆雷特》無論是文本翻譯還是舞臺演出,都會讓從業者和觀眾對莎士比亞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不會丟掉傳統和歷史,又更加注重當代和未來。
話劇《哈姆雷特》由北京李六乙戲劇工作室出品製作,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與香港藝術節聯合委約。北京李六乙戲劇工作室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莎劇舞臺本翻譯計劃」共同呈現。經典絕不能被毫無理由的結構,話劇《哈姆雷特》整個主創團隊在做有態度的戲劇,在尊重經典的同時挖掘經典,向現代的觀眾表現「你們的哈姆雷特」。呈現給觀眾十分西方化劇本,萬分本土化演繹的《哈姆雷特》。
★ 演出信息 ★
北京保利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