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枯燥無聊,不如試試《中國通史》,讓歷史變得更簡單

2020-11-19 騰訊網

有人說,歷史是枯燥無味的;有人說,歷史是妙趣橫生的;有人說,歷史是無聊至極的;有人說,歷史是精彩紛呈的。歷史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世界上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自然也有千百個模樣。

更多的時候,歷史更像是一塊敲門磚,引領世人走進時光機穿梭在不同時光中,與不同時空的人產生交集。

經過歲月洗磨過的史冊散發著別樣的香氣,字裡行間裡跳躍著的小精靈似乎正是那讓我們苦苦尋找的顏如玉、黃金屋。

那五千年積累沉澱下來的文化讓我們更具力量和魄力,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會讓我們的心不斷沉下來,變得更加沉穩。

為什麼學習歷史呢?學習歷史能夠讓我們不會在重蹈覆轍走前人走過錯誤的路。學習歷史過程中,不斷的思考、分析,和歷史人物換位思考,不僅會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更會促進我們進步。

歷史要怎麼學習呢?學習歷史要從讀史書開始,讀史書要從正史開始讀起。而正史又太過枯燥無味,連蘇軾都讀不進去,還要反覆閱讀幾次才可。

現在我們每天閱讀的時間都非常少,史書又太厚太難啃,尤其是二十四史,全部都是文言文,讀起來非常耗時耗力。

由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共十二卷)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通史》涵蓋了上古時期到近代史的全部內容,雖略有通略,展現了局部的歷史,但將每個時代的大事要事都娓娓道來,讀起來暢快無比。

讀過《中國通史》後,我們不僅對中華五千年文化進行了一個全面的了解,還能為我們日後閱讀史料打下一定的基礎,所以說《中國通史》是一本開卷有益的好書。

相關焦點

  • 高中歷史新教材變化較大 加入中國通史與世界通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8月27日,在教育部發布會上,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中國史學會原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張海鵬透露,普通高中歷史新教材改變了以往教材單純的專題史編寫方式,加入兩門通史——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變化很大。
  • 踏遍中國尋歷史 影視化方式拍攝《中國通史》
    踏遍中國尋歷史 影視化方式拍攝《中國通史》 2016年08月12日 08:59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韓英楠 字號 內容摘要: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製作出品,中國社會科學院監製並拍攝的百集電視專題片《中國通史》正在電影頻道(
  • 《中國通史》:100個核心命題全面理解中國歷史
    有著數千年不絕文明的傳承,中國人尤其注重修史,擁有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從史學鴻篇巨製《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棟的各類野史、筆記、演義,充分反映了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重視和珍愛,更體現了中國人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傳統理念。這是中國歷史區別於世界各國歷史的顯著特點,也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的堅實基礎。
  • 中國歷史紀錄片《中國通史》試播 講史實無據說
    不少觀眾注意到了這部恢宏大氣的紀錄片,而記者了解到,《中國通史》是計劃拍攝100集的巨製,目前依然在拍攝中,試播是為了廣泛聽取社會意見以作參考,因為其播出方式採取的正是邊拍邊播邊修改的獨特方式。    這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以中國歷史為題材的紀錄片。
  • 社科院五卷本"中國通史"將面世 百個專題述中國歷史
    該書用100個專題敘述了從中國境內的人類起源到晚清的中國歷史,以專題綜合體構建中國通史體系。  發布會現場,華夏出版社社長黃金山介紹了本書的編輯出版過程。五卷本《中國通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總撰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
  • CCTV歷史專題片:中國通史 全100集
    中國通史 (2013)導演: 趙良編劇: 卜憲群類型: 紀錄片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漢語普通話首播: 2013-01-21(中國大陸試播)集數: 100單集片長: 45分鐘又名: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 呂思勉《中國通史》推出全景插圖版
    他是一百多年來,第一個研讀二十四史三遍以上的學者,是最早使用白話文著述中國通史的學者,也是唯一一位用兩種體例寫過中國通史的學者,被譽為「開通史著述新紀元」的學者。其研究涉獵領域極其廣泛,在中國通史、斷代史、社會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學術史,史學史、歷史研究法、史籍讀法等方面,都有專門的學術著作問世。
  • 在線觀看 | 《中國通史》100集和《世界歷史》100集紀錄片
    ◎片名: 中國通史◎譯名: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年代 :2013
  • 10部中學生必看的歷史紀錄片,這樣背歷史更簡單了!
    中國通史《中國通史》是由廣電總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監製指導,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撰稿,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製作出品拍攝的百集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通史》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為主線,描摹了中國境內從遠古人類起源到清朝滅亡的宏大歷史場景。
  • 漲姿勢 中國通史哪家強?
    3、雷海宗《國史綱要》此書原為雷氏在清華講中國通史的講義,授課對象為非歷史專業的學生。雷氏治史,以人文社會科學為法,而自成文化史觀一派。4、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或中國大歷史)黃仁宇以《萬曆十五年》一書暴得大名,此後陸續引進他書,其中便有《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黃氏以技術史觀評判中國歷史,論者以為非。蓋《萬》所以受追捧,緣於文筆,非史觀。黃氏用以論證其觀點的史料錯誤,已由明史學家指出,史料既錯,史觀亦立不住。
  • 《中國通史》簡介
    《中國通史》簡介   《中國通史》是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製作出品、中國社會科學院監製拍攝的百集電視專題片,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自中華文明起源到辛亥革命時期的浩瀚歷史圖景,較全面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發生、發展過程
  • 專訪王笛:沒有「人」的歷史是枯燥的歷史
    而且我還認為,寫作就像拍電影一樣,要有遠景、中景、近景,甚至特寫,這樣才不至於看起來枯燥。歷史的寫作需要多角度、多層次,不應該是平板一塊。學人:您多次提到,自己更多是在赴美留學後才開始以學術的眼光重新審視成都,當空間上的距離被拉開,對以往朝夕相處的故鄉才能看得更清楚。這種空間錯位反映在學術研究上是否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能否結合您自身的經歷對這一點多做一些說明?
  • 好書推薦:一本適合小孩子看的歷史圖書《半小時漫畫中國史》
    笑一頓的工夫,理順中國通史。每一頁都有歷史段子,每三秒讓你笑翻一次。僅僅通過手繪和段子,二混子就捋出清晰的歷史大脈絡:春秋戰國像個班級、大秦過把癮就死、三國就三大戰役、魏晉亂世多奇葩、南北朝盛產敗家子、大唐酷炫民族風……而你在笑出腹肌的同時,不知不覺已經通曉了歷史。(來源於360百科)
  • 紀錄片《中國通史》解說詞大賞
    截止目前,已更新至第四期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移步芒果TV進行觀看在豆瓣上還有一個以「中國」開頭的紀錄片也是神劇豆瓣評分高達9分那就是《中國通史》《中國通史》豆瓣評分看過的小夥伴一定對《中國通史》的解說詞印象深刻下面列舉二三,供大家品讀
  • 來看點歷史紀錄片吧!(中國史)
    《中國通史》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三條主線為總體思路,展示了中國自華夏文明起源至辛亥革命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發展過程。影片以問答的形式,先針對性地解開了觀眾關注的歷史謎團,接著以小見大地逐漸呈現歷史事件的宏觀背景。
  • 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央視開播 同名圖書上市
    《中國通史》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自中華文明起源到1911年時期的浩瀚歷史圖景,較全面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發生、發展過程,揭示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中國通史》由中國最具權威的中國歷史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組織撰稿,邀請國內多家重點大學、專業機構的研究員共同參與,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基礎上創造的文明為主線,將《澶淵之盟》《契丹興起》《秦始皇統一中國》《絲綢之路》《三國鼎立》《西晉統一》《門閥政治》《貞觀之治》《武則天》《開天盛世》《安史之亂》等歷史重要節點娓娓道來;以豐富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充分吸收當代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 如何「科學」地向大眾講授中國通史?《大師課》講出背後深層邏輯
    20世紀初,「中國通史」的寫作實踐在梁啓超等人提倡的「新史學」中興起,從最初的歷史教科書起步,眾多史學大師都留下了名為「中國通史」的傳世作品,比如錢穆著名的《國史大綱》,從上古三代一直講到清代結束。錢穆在前言中提出對待本國歷史文化應該具有「溫情與敬意」,被後人引為經典。
  • 歷史老師強烈推薦歷史書單!書荒必看
    01,《中國通史》作者:李伯欽,李肇翔評析:中國通史類書籍不勝枚舉,但此部通史無疑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此書摒棄了傳統中華中心的歷史角度及觀點,注重在整個人類的發展進程中來敘述中國歷史,讓讀者真切體會到中華民族與全人類的聯繫,是世界史觀的完美體現,同時也有利於初中生歷史學橫向思維的培養。該書在形式內容上也極具可讀性。
  • 《呂著中國通史》何以稱為經典?
    《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著,中華書局2020年7月版,42.00元呂思勉先生的《呂著中國通史》雖然出版於八十年前,我仍把它列為中國通史方面的經典著作,推薦給大家學習閱讀,這是因為此書的特色在中國通史的著作中是很少見的。
  • 誰說歷史很枯燥?這4部超有趣高分紀錄片,假期讓娃笑個夠!(附年度歷史重磅片單)
    誰說歷史很枯燥?今天V媽就帶來5部超萌超有趣的歷史片單,絕對讓寶貝們看得停不下來!大呼過癮!《歷史那些事》豆瓣評分:8分適合年齡:6歲+《歷史那些事》搞怪卻真實,它用新時代人的思維,拉近了我們和歷史的距離,讓歷史人物變得純粹而接地氣,孩子怎能不被深深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