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詩、朱一龍主演的《親愛的自己》終於上映了,《那年花開月正圓》的製作團隊製作的作品,演員陣容也十分強大,收視率很高,卻沒有像《三十而已》那樣爆火,為什麼呢?
1、劉詩詩人設遭質疑
《親愛的自己》中劉詩詩飾演的思雨,是個非常有能力的銷售主管。一出場,就憑藉個人在銷售中練就的「七十二變」技能,不僅拿回了差點跑掉的單子,順便還拿下了一個一千多萬的單子。
但是這樣的一個「精英」,居然沒能識破袁姐的「真面目」。
魏總找她談話,讓她帶一個銷售小組,跟袁姐PK,誰成績好,銷售總監就是誰的。
她內心其實對銷售總監是有一點渴望的,畢竟賺得多,可是跟袁姐談過之後,就被她的眼淚「打動了」,立刻成了「傻白甜」的「聖母心」,並且保證自己不會去參與競選。
魏總不顧她的反對,依然下令成立兩個小組。袁姐再一次跟她發脾氣。
作為一個幹了七年的銷售精英,按說思雨早就成了「人精」,她不可能看不透魏總執意讓她跟袁姐對抗的用意。
也不可能不了解袁姐內心的真實想法。
她應該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處事方法。
善良不代表沒心機。
但是導演好像覺得善良的人,都是這種對他人毫不設防的,於是,本來好好的一個「女強人」偏偏被塑造成了「瑪麗蘇」。
再加上詩詩本身的溫婉氣質,這個人設真的有點崩,讓人喜歡不起來。
2、虐中帶甜的感情線
思雨和一鳴的感情是很「擰巴」的。
第一集,一鳴打算求婚,精心謀劃求婚流程。彩排結束後,立馬跟思雨打電話,結果思雨因為工作被臨時派往無錫。
婚禮現場出現問題,一鳴打電話又聯繫不上思雨。
好容易,思雨工作完成順利,一鳴的求婚還能趕得上。
一鳴開車去接思雨,結果倆人在路上鬧了不愉快。看得出來,如果不是一鳴脾氣好,倆人不可能談那麼久的戀愛。
可惜,思雨不接受一鳴的求婚。
眼看著兩個人的感情讓人糾結、無語,只有一鳴的情話才能讓我們心裡有那麼一點點慰藉。
可是這種「甜」終究不能成為我們觀劇的最大動力。
據說後來兩個人分手了。
思雨因為原生家庭的原因,天生缺乏安全感,她一心做事業,不是為了成為「女強人」,只是因為想要安全感。
可是好男人一鳴就在眼前,她卻不敢接受。
這種「擰巴」的感情,讓人對這部劇的感情線很難喜歡起來。
說實話,要不是因為劉詩詩和朱一龍這兩個主演,我真的有點看不下去了。
3、劇中女主太憋屈
有觀眾說,看劇是為了「爽」,太憋屈的電視劇看不下去。
《三十而已》中的顧佳,雖然萬年出不了一個,很少有人能夠活成她,但是我們就是喜歡看她,尤其是她手撕綠茶的手段,實在是太高明了。
可惜的是,我們很多人活成了芝芝。
兢兢業業地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孩子,生活得很拮据,但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未來,還是咬著牙送他去最好的學校。
你以為這就夠了?
婆婆嫌棄你生的是女孩,逼著你生二胎,還得生個男孩。
你想要事業,可是老公卻告訴你:孩子就是你的事業,他也是你的事業。
你想要依靠老公,可是婆婆催二胎、催兒子的電話,他一股腦丟給你。
婆媳有了矛盾,他只會躲避,還說你能不能不要這麼玻璃心。
這樣糟心的生活,就是現實。
可是現實已經這樣讓人憋屈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看這樣的電視劇?
如今,電視劇已經成了我們的解壓工具,我們期望劇中的主人公活成我們理想中的模樣,這樣一來,我們也就有了精神寄託。
也因此,我們才會喜歡顧佳,而不喜歡芝芝。
太過現實了,也太不爽了,所以《親愛的自己》很難超越《三十而已》成為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