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民進黨籍「立委」陳亭妃發了一篇文章嚷嚷「趁著疫情」民進黨該如此這般,總之就是「反中」趕進度。落井下石這種下作的事情,想就不該想、做更不能做,民進黨這些傢伙居然敢宣之於口、堂而皇之佔據報紙版面,簡直就是鮮廉寡恥。拜託民進黨,千萬別再扯什麼「民主進步」「新聞自由」了。惘顧人道常情和「民主進步」沾不上邊,高調造謠惑眾更是「新聞自由」的死穴。為了一黨一己之私,把禮義廉恥都汙名化了,民進黨這些高薪高位的政客們,到底想打造一個什麼樣的臺灣?培養出怎樣的臺灣後輩?民進黨還有底線、還要臉面嗎?
並非筆者妄言。因疫情推遲的開學日,另一位民進黨籍「立委」炮打臺灣中小學校園的「禮義廉恥」牌匾,罵「禮義廉恥」是蔣介石的「威權復闢」,聲稱掛此牌匾不利於學生獨立思考。這又是一個「扯鈴」邏輯?因為扯鈴(抖空竹)是「中國文化」所以不能教孩子玩,因為「禮義廉恥」是中國的思想所以就扯上了「復闢」,扯上了妨礙獨立思考,「趁著疫情」趕緊汙名?思考是對信息的推理、判斷,如果不知禮義廉恥的標準,中小學生怎麼對照思考呢?當年,這位「立委」到大陸推銷農產品時看上去也溫文有禮,不知是否受益於禮義廉恥的教育。我寧願相信她是無知到認為禮義廉恥是自己政治對手的發明,所以不惜滑天下之大稽打擊之,那倒還好些,無知總比為惡強。
全球抗疫之際,民進黨的「趁著疫情」體每日一章。「趁著疫情」取消大陸配偶及其子女的健康保險﹔「趁著疫情」鼓譟所謂「加入世衛」﹔「趁著疫情」沒有底線地醜化大陸﹔「趁著疫情」荒謬至極地散播「臺獨」病毒。3月9日,「臺灣基進黨」新當選的一位「立委」在議事機構叫囂,臺灣應該設個「內交部」,將主管大陸事務的「陸委會」歸置其下,而「外交部」應該設「中國司、中國科」,這位「立委」為了「臺獨」已到了反智、弱智的地步,不開口還能賣賣萌裝裝酷,一說話就洩了底,連兩岸關系的ABC都不懂,還煞有介事「問政」,臺灣政壇又添笑話一樁。如果「臺獨」喊得響就能得歡心享利益,「趁著疫情」傷的不是別人,傷的是正是臺灣民眾。
投靠民進黨而成為「立委」的又一位政客也大做了「趁著疫情」的政治文章,她提案將「中研院」的英文名字從「中國的」改為「臺灣的」,聲稱「中研院」來臺這麼多年了,為什麼不能改名?「不改名會讓成果被國際誤認為是中國的研究成果」。當下臺灣疫情未緩,但老百姓依舊為口罩短缺、醫院感染心焦,產業面臨蕭條危機,「遊覽車輪胎長了蘑菇」。年入千萬的新科「立委」對此不置一詞,卻在改名上起勁,難怪臺灣網民質問:除了改名還會什麼?這位「立委」平時「平權」「人權」不離口,卻在電視上嗆從武漢回臺就醫的病童:「已經要給你送藥了,為什麼回來?」暴露了除她自己的權力,什麼「權」她都是喊著玩的!
當下,中國大陸越來越多的省區進入「零確診」行列,並弛援其他國家和地區抗疫,你「風月同天」,我「同擔風雨」,展現困難中的美好。但民進黨的媒體人、政治人物卻繼續大秀其暗黑心理,綠色媒體把大陸的義行稱為「反撲」,主管防疫者聲稱不相信大陸疫情「一直往下掉」,身居高位者發文公開羞辱世衛官員。一面叫囂加入世衛,一面把世衛罵得一錢不值,沾上「臺獨」就如此瘋癲了嗎?
「趁著疫情」,政治盤算也好,利益算計也罷,一場連一場的表演,憑落井下石、造謠醜化的手段,真能坐收名利?惡的過程結不了甜的果實,「趁著疫情」之惡終究會一點一點回到作惡人的身上。
(責編:劉潔妍、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