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大暑
大暑記
7月22日16時37分,
迎來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
「大暑」即大熱,此時節大熱曝萬物。
作者丨宋英傑
出自《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
古時候沒有數據化的溫度概念,氣象記錄中如何來描述天氣炎熱呢?
最簡潔的是「亢陽」或者「大熱」,也就是陽氣太盛,天氣太熱,但無法體現具體的炎熱程度。最常規的記錄語,是「驕陽似火」或「火傘高張」,以及炎熱的後果:暍死者甚眾。
此外,大熱為焚,熱如燻灼,牆壁如炙,地熱如爐,椅席炙手等等多是以比喻的手法進行記錄。大地像火爐一樣,熱得像著火了一樣,摸哪兒都燙手。
用唐代詩人權德輿的說法,是:「倦眠身似火,渴歠(chuò,飲)汗如珠」,是「悸乏心難定,沉煩氣欲無」。唯一的辦法,是期待降雨,「何時灑微雨,因與好風俱」。
宋代詩人梅堯臣這樣寫道:
大熱曝萬物,萬物不可逃。
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
飛鳥厭其羽,走獸厭其毛。
盛夏時節,真是熱得無處逃避。柴能燃出火,湯能熬成膏。鳥都嫌棄自己的羽毛,獸也嫌棄自己的皮毛。
在北方地區,大家還經常爭論小暑大暑誰更熱,因為大暑時節北方進入雨季,所以氣溫反倒沒有小暑的時候那麼高了。但在南方地區,幾乎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大暑是無可爭議的高溫冠軍。而且現在的高溫,越來越是那種提前開始、延後結束的「超長待機模式」。
大暑時節什麼最暢銷?宋代《歲時廣記》中記載唐代盛夏時冰塊之緊俏:「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每頒冰雪,論筐,不復償價,日日如是。」
雖然我們的意念之中,古人是以涼亭、樹蔭、蒲扇、清茶的方式消暑,但實際上很多人往往也是和現代人一樣嚼冰塊兒,喝冷飲。唐代詩人李群玉《文殊院避暑》有言:
赤日黃埃滿世間,松聲入耳即心閒。
願尋五百仙人去,一世清涼住雪山。
有人甚至恨不得夢想著,一生一世都居住在雪山之中。
正所謂「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對此,《農政全書》也做了一番解讀:「夏秋之交,稿稻還水後,喜雨。諺云:夏末秋初一劑雨,賽過唐朝一囤珠。言及時雨絕勝無價寶也。」但南方即使有降水,也往往難消暑熱,「時暑日烈,其水之熱如湯」。
什麼時候才能好一點兒呢?北方是期待立秋「涼風至」。南方更晚,要一直等到白露時節「玉露生涼」。
我特別喜歡作家馮驥才先生的散文《苦夏》,他說,苦夏不是無盡頭的暑熱折磨,而是頂著烈日的堅忍本身。人生的力量是對手給的,強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夏熱冬寒的鮮明四季,錘鍊了我們的堅韌。氣候的張力,造就了我們的意志力。
大暑一候「腐草為螢」。古人認為草衰敗和腐爛之後,生命的運化在繼續,靡草腐爛之後能變成螢火蟲。真實情況是螢火蟲在枯草上產卵,溼熱的大暑時節卵化而出。大暑二候「土潤溽暑」,說的就是現在高溫高溼的「桑拿天」。「溽暑」便是那種溼漉漉的悶熱,溼氣好像從地裡冒出來的。大暑三候「大雨時行」,指的是下得酣暢淋漓的雨。之於古人,此時的雨既是解渴的雨,也是提升肥力的雨。
宋英傑趣解大暑三候
流螢記
「流螢之美,以大暑為最。」
詠螢火阿魯阿卓;曲比烏力;吉合拉作;日哈鄉中心校藝術團 - 經典詠流傳第三季 第8期
詠螢火
唐丨李白(舊傳)
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
若飛天上去,定作月邊星。
詠螢
唐丨處默(又作周繇)
熠熠與娟娟,池塘竹樹邊。
亂飛如曳火,成聚卻無煙。
微雨灑不滅,輕風吹欲燃。
舊曾書案上,頻把作囊懸。
詠螢
唐丨虞世南
的歷流光小,飄颻弱翅輕。
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
的歷,光亮、鮮明貌。飄颻[piāo yáo],同「飄搖」。
詠螢
唐丨於季子
卉草誠幽賤,枯朽絕因依。
忽逢借羽翼,不覺生光輝。
直念恩華重,長嗟報效微。
方思助日月,為許願曾飛。
螢
宋丨張舜民(節選)
月明敢向星中亂,
天黑偏能雨裡飛。
今日分明知我去,
何年漂泊照吾歸。
大暑風俗
7月22日,入「大暑」。7月26日,入「中伏」。
身安
今年7月22日至8月6日為「大暑」節氣,正值「三伏」裡的「初伏」和「中伏」。酷熱多雨、高溫潮溼,「桑拿天」在此時幾乎成為常態。熬這「苦夏」,心態和起居皆宜「佛系」,輕音樂怡情,輕運動健身,輕午休安神。
食安
這一天,福建莆田人講究吃荔枝,山東人慣「喝暑羊」(即喝羊湯),廣東地區吃「仙草」,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臺灣則是吃鳳梨,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取平安吉祥、生意興隆之意。在北方,多數人家會熬一鍋綠豆粥。此時節,清心降火的菊花、蓮子、百合、苦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家安
在我國各地的大暑民俗中,浙江台州一帶的送「大暑船」最盛。送「大暑船」送走的是船上「瘟神」——當地傳統文化中的「五聖」,以此祛災祈福。小暑迎接「五聖」,大暑「五聖」隨船入海。船上除了豬、羊、雞、魚、酒等祭祀之物,有時還能看到代表著水手、船長等角色的木偶、玩具作品。
心安
舊時消暑,臨水賞荷,暑月遊船。人們會攜上家人或三五好友出門賞荷,喝酒聚會。據說,北京什剎海「荷花最盛」,舊時每至六月,士女雲集。而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後開始種植青蓮,文人雅士暑日則泛舟其上。南京人則在大暑前後乘船夜遊秦淮,呼茗清談,賞月觀景,好不快意。願你,亦在方寸自然間覓得心靜涼爽。
插圖丨 視覺中國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