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微博@鬈稚龍
為什麼李榮浩的《貝貝》只有四秒?
昨晚在地鐵上聽說李榮浩發新歌了,並且只有四秒的我驚呆了,嚇得我馬上打開網易雲去聽了一下。首次聽的時候我以為我幻聽了,什麼都沒聽到,反覆聽了幾遍。
我聽《貝貝》時候的內心活動
終於在地鐵嘈雜的環境脫穎而出,一句咆哮式的baby進入了我的耳朵,充滿了硬漢搖滾的感覺,瞬間感受到了為什麼楊丞琳選擇了這個男人。如果還沒聽這首歌,我差點以為這是要寫給北京福娃貝貝的歌曲,但看了這張專輯的其他歌曲,我堅信這應該是一首情歌。我們來感受一下網友的腦洞,畢竟再差一點點同人文都要寫出來了。
好,我們回歸正題,為什麼李榮浩這首歌只有4秒,我們先來看看前人例子,其實這樣子的情況在華語樂壇已有人這麼做過,包括陶喆的專輯《David Tao》中的歌曲《飛機場的10:30》,用了幾秒飛機起飛降落的聲音,就成功霸佔了網易雲的一個歌曲的坑位,連人聲的部分都沒有,比李榮浩的製作成本更佳低了,你說你是不是去網上音效庫下載了一下一個免費的音效,不過這樣做也是有陶喆的用心良苦的,為的就是給觀眾更強的代入感,自行人工手動給大家做一次交互性的體驗。
同樣的在2014年的時候方大同似乎也學了這一招,比陶喆好一點的事,方大同出現了人聲,在《危險世界》7秒鐘的《welcome》中用了一段人聲,為大家播報了一下火車內的語音播放內容「歡迎你,火車即將到站,請排好隊」,在內容形式上超越了始祖陶喆,目的是一樣的,給歌迷更好的聽覺感受,並感覺服務態度很好的樣子。
而在我看來這樣的行為是有他的可取之處的,有一絲行為藝術的感覺。對比起前兩位存在差異的是,李榮浩這一次的4秒音樂歌曲不是放在開頭而是放在了第十首歌,幾乎在整張專輯的最後。對比起前兩位的操作,李榮浩這樣順序的安排其實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畢竟前面9首的確都是李榮浩一貫的風格,在第10首出現,其實是告訴大家我新的體驗或者是我的未來新歌的發展方向,仔細聽這四秒的歌曲其實是一次試水性的音樂實驗,與之前李榮浩的歌曲風格很不一樣。包括最早期的《李白》,並且用這四秒看看能不能炸出一些在歌迷群眾的隱藏受眾,但大家的側重點似乎都不在這裡。
於是會有人問,你說這四秒你聽出了一個什麼鬼的音樂風格?其實如果對此有研究的朋友就會知道,在硬核搖滾方向,有這樣一種音樂風格叫做碾核(Grindcore ),其風格十分壓抑,以快節奏的鼓點或者bass等樂器的彈奏一直堅持到歌曲的結尾,其實就是大家口中的死亡金屬,這兩個其實是有很大差別的,雖然有相似的特徵,同樣結構的音樂,特別是21世紀以來來越來越相像。就像李榮浩這樣的幾秒鐘的歌曲出現,我們在碾核樂隊的專輯中隨隨便便都能找到一首,並且像豆漿油條一樣,是必須裝備。
歡迎大家去網易雲感受一下都是幾秒的歌曲,並且有彩蛋哦~~
當碾核在80年代中期第一次露面的時候,碾核因它完美用短的篇章所組成的機構帶起了重金屬樂器風格上噪音演奏的一陣潮流(扭曲的吉他,貝斯和鼓聲)。然而在音樂圈鄙視鏈中,碾核音樂其實佔據中等的位置,作為普及群體來說,其實應該是有涉及到的群眾,不管你聽沒聽過反正我是沒怎麼聽過的,在國外還是蠻受歡迎的。
大家可以去聽一下英國碾核死Napalm Death的2018的新專輯來感受一下這樣的音樂風格,Napalm Death可以說是碾核的OG了,相信聽碾核的大家對他們還是很熟悉的,所以Napalm Death在各方面都是專業的,並且有代表意義價值。
但中國友人對這樣的音樂風格其實很不能接受,所以無論李榮浩做不做這一次實驗都好,其實在中國的受眾群體不是很大,但音樂人在做音樂的時候,其實全憑自己的喜好,不需要去迎合任何人,當然不排除小部分忠實發燒友,存在即是合理;如果李榮浩未來有這樣的打算,我們期待李榮浩的碾核歌曲。
我們再來最後一點,論如何從《耳朵》這張專輯聽到了碾核的趨勢。首先,大家不妨點開《我知道是你》這首歌的兩分鐘位置,一段快節奏的bridge十分朋克的感覺,雖然沒有達到死亡金屬那樣的死亡感覺但是很有碾核的趨勢;再者在《成長之重量》的4分52秒出,再一次出現了這樣類似的編曲,這次強調的是鼓點的快速重複。
我們看李榮浩的最近動態,除了參加各種活動以外就是他練琴的vlog了,不得不說李榮浩真的很愛練琴。
好了此次獨家剖析就到這裡了,無論是不是對的,我永遠都在期待音樂人們的下一張專輯❤️。
本文未經允許請勿轉載,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你已獲知科學的藝能增築途徑
歡迎加入UPCHORD®️音樂人養成計劃
掃描二維碼深入了解我們☟
您的每一次轉發和點讚
都會為弦姐的晚餐添加一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