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10日,CBA常規賽第二階段比賽繼續進行,由於國內的疫情依然不夠穩定,本賽季依然在隔離賽區進行,對於我們的CBA聯賽和男籃,球迷們這些年沒少吐槽過姚明,他現在是中國籃協主席和CBA聯賽CEO,所以這個壓力必須由他來頂著,如今姚明也已經40歲了,他這些年來經歷過很多事情,一直都很少與人談起。近日,《魯健訪談》對他進行了一次近半小時的訪談,讓我們可以更了解這位姚主席。
首先,大姚談到了自己當初為何會選擇籃球,大姚表示自己小時候非常喜歡考古,想成為一位考古學家,相比於體育課,他更喜歡歷史和地理課,但由於自己成長在體育大院,而且自己的身高長得太快,父母又是籃球運動員,所以自己很早就開始接觸籃球了,只不過當時並沒有那麼喜歡籃球,甚至有逆反心理。直到自己16歲了,在某一次訓練時,由於周圍的環境很安靜,姚明突然感覺球鞋摩擦地板的聲音很好聽,籃球撞擊籃筐的聲音很好聽,在球場上奔跑時耳朵的風吹的聲音很好聽,從此姚明開始喜歡了這項運動。
大姚還表示自己當初進國家隊的目的是為了能有合適的籃球鞋穿,因為當時的國內的條件有限,而國家隊可以從國外採購會更好的籃球鞋。大姚認為國家隊是有文化的,進去以後的年輕人會感覺到有榮譽感和使命感,中國男籃去年世界盃失利,讓姚明壓力倍增,可姚明並不這麼認為。姚明認為自己是來推動改革的,達成目標是他的使命,而壓力是這個過程被迫承受的,他不會去考慮壓力這個因素,大姚的目標是將中國男籃女籃打造成一支有競爭力隊伍,而不僅僅是為了拿到奧運會門票。
姚明的思維很清晰也很有高度,他認為外援對於CBA聯賽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是讓我們的球隊和所在的城市產生黏性,讓這些城市的球迷認可這支球隊是他們的人,這就是需要每支球隊去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這也需要時間。不僅如此,姚明還熱衷於公益事業,在四川廣元支援了2周,和當地的孩子一起起居玩耍,邀請大山裡的孩子參加姚基金慈善賽,他鼓勵孩子們多參加籃球運動,這本身也是一個遊戲,就像奧運會的初衷也是遊戲,而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交到朋友,增強身體素質,反過來為了能玩得更好,孩子也更願意自己去練籃球,大姚提倡的是教體融合。
不少球迷看到大姚這段採訪後,認為姚明確實是高情商高智商的人,他的語言邏輯性很強,想法也很大膽超前,相信他能將中國籃球帶到一個更高的水準,我們只需要給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