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能夠成為全中國娛樂文化中心的,當屬「革命樣板戲」。與大眾所熟知的八大樣板戲不同的是,文革時期樣板戲的數量實際多達二十多個,只是能夠被大家所熟知且被當作經典的,只有《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襲白虎團》等八個。
1942年5月,毛澤東在參加延安舉行的文藝座談會時,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這就是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為了表現京劇在革命中的作用,1964年6月,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召開,毛澤東及其他領導人先後進行了觀看。8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把文藝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提出「京劇究竟為誰服務?是表現新時代的主人——工農兵,還是表現舊時代的主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
此時,樣板戲已逐漸替代傳統劇目,被江青、康生等人大力推廣。到了1967年5月,在紀念《講話》發表25周年時,樣板戲已成為全國為數不多能看、能聽、能唱的文藝作品。
如果說此時還有什麼其它娛樂項目,那麼顯然這些項目不利於樣板戲的推廣,這就包括剛剛起步的中國集郵。
因為郵票畫面的多樣性,所以這個時期除了集郵遭到抵制外,一些已經發行過的郵票也成為被批判的對象,被戴上了「大毒草」的高帽子。尤其是畫面上代表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傳統京劇郵票,如1962年發行的《梅蘭芳舞臺藝術》。
這套郵票的發行,是為了紀念梅蘭芳先生逝世一周年,其圖案全部採用梅蘭芳先生在京劇中的角色扮相,包括「梁紅玉」「穆桂英」「崔鶯鶯」「虞姬」「天女」「趙豔容」「韓玉娘」「楊貴妃」。這些角色雖然大多是正面形象,但因其古人身份還是遭到了滅頂之災。
於是包括已經售賣的郵票在內,大量民間及官方的《梅蘭芳》郵票遭到銷毀,使得這套本身發行量就不大的郵票在國內幾乎消失殆盡。
在郵票發行之初,為滿足集郵者需要,郵政還專門印製了1萬套無齒孔郵票,但由於售價是面值的兩倍,在那個並不富裕的年代,普通集郵者幾乎無人集齊。於是在經過大量銷毀後,無齒版梅蘭芳郵票直接成為了新中國著名珍郵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發行後未被撤銷還能成為珍郵的郵票。
雖然國內的《梅蘭芳》郵票被大量銷毀,但通過出口公司流向國外的郵票卻幸運地保存了下來,其中保留最多要屬日本。
建國後,為促進中日民間交流,在兩國政府的協調下,梅蘭芳曾五次赴日演出。因京劇酷似日本的古典戲劇「能」,使得梅蘭芳很快得到日本觀眾的認同,並在日本收穫了極高的聲望。
由於不少日本觀眾對梅蘭芳的喜愛,這套郵票也成為那個時代,通過出口公司流向日本最多的一套。甚至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郵趣會館還有不少《梅蘭芳》郵票出售,品種更是覆蓋了有齒、無齒、型張和首日封等多個種類。
如今國內出現的《梅蘭芳》郵票,大多是國外回流版,由於其本身發行量極少,又經歷過銷毀,所以無齒版和小型張的價格也是屢創新高,甚至遠在異國日本,《梅蘭芳》小型張還創造過200萬日元(約12萬元人民幣)的拍賣紀錄,可見這套郵票的受歡迎程度。
2010年,《梅蘭芳舞臺藝術》無齒郵票十方聯被拍出91.84萬元2011年,《梅蘭芳舞臺藝術》小型張被拍出19.55萬元2015年,《梅蘭芳舞臺藝術》官方成套首日封被拍出27.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