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到底有什麼?是什麼吸引著自五湖四海的你我他?是詩情畫意的生活還是遠離城市的釋然?想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也許大理,不過只是個逃避現實的藉口罷了。
有人說來到大理就是為了過上開客棧,聽洱海,看書發呆的慢生活。愜意舒適,仿佛外界的紛紛擾擾都與他無關,只要學會沉醉在這恬淡的生活中就足夠了。 如今的大理古城,因大肆的商業開發也慢慢的步入了麗江的後塵,喧囂的古城,嘈雜的洱海,印象中的那個大理早已不復存在了。但對於那些對大理有感情的人來說,蒼山是他們在大理避世的好去處,這裡清淨自然,儼然保留了大理最初的樣子。
每年的春天,我都會回到大理小住些時日,賞花看海的同時,也會去蒼山走一走,到那幾所藏在蒼山深處的寺廟轉轉,去尋找以前的大理。
【感通寺尋幽】
感通寺歷史久遠,歷經滄桑,幾度興衰,鼎盛時期的感通寺有達三十六所庵院的規模。感通寺坐落於大理蒼山聖應峰南麓,在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距大理古城約5公裡,距離下關約11公裡。感通寺背靠四季積雪不化的蒼山,面對煙波浩淼,白帆點點的洱海,集天地間靈於一身,又名蕩山寺。這裡峰巒四合,林木蔥鬱,感通寺是大理佛教聖地之一,也是大理最早建立的佛教寺廟之一。
據文獻記載,感通寺是「漢時摩騰法蘭由西天入中國時興建,至唐李成眉賢重建。乾寧三年,蒙氏僧趙波羅更葺之」。到明朝,蕩山佛寺已有30多院。歷史上感通寺就是文人學士研書習文,賦詩作畫之地。幾乎每次來到大理都會來感通寺走一走拍拍照,也許對這裡最念念不忘的便是那出世般的一花一草,一茶一木。
步行入寺的路上見到路旁的樹上貼著「吃素是福」,感通寺有一個齋堂,如果你想嘗嘗素齋,那可以來感通寺嘗嘗。
感通寺被稱為「蒼洱馳名第一山」並不只是因為這裡風景美,更在於這裡有著一系列名人、名事、名花的遺蹟,和許許多多生動感人的故事傳說。其一為「名士高僧共一樓」的千古佳話,至今尚有「寫韻樓」的遺址和擔當和尚舍利塔。
嘉靖九年,楊升庵與李元陽結伴同遊點蒼山,住宿感通寺的班山樓二十多日,在此校注《六書》並轉注千字音韻。李元陽便將此樓題名為「寫韻樓」,今遺址尚依稀可辨。
所謂「高僧」指的是晚於楊升庵100多年的雲南傑出詩人、畫家、書法家擔當和尚。擔當,晉寧人,原名唐泰,公元1593—1673,明朝天啟年間,他上京趕考未中,從此遍遊名山大川,後返回雲南侍奉老母。母親去世後,便上雞足山削髮為僧,一邊修行,一邊專心致力於詩書畫的創作。擔當詩書畫獨樹一幟,書如行雲流水,畫則有筆外之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名聲很大,有「雲中一鶴」、「南中高士」之稱。晚年常住感通寺,因仰慕楊升庵的品學,重修「寫韻樓」作為自己的住所,從此便留下了「龍女奇花傳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樓」的千古佳話。
感通寺中的碧水錦鯉。
感通寺的特產感通茶很值得品一品。當年徐霞客親口品嘗後稱道其「絕與桂相似」,「茶味頗佳」,如今感通寺的感通寺茶已經發展成大片的茶園,成為大理首屈一指的出口名茶。感通寺內便有品茶處,在這山清水秀之地,品茶修禪,別有一番美意。
有茶之處便有花,有花之處便有禪,所謂的茶禪一味,應當就是如此吧
感通寺的大殿雖然不大,但看起來卻很精緻,香火也很旺。
感通寺中的龍女花為龍女所化,接引有緣眾生,親近佛門。據《滇海虞衡志》載:「龍女花,止一株,在大理之感通寺。」
感通寺背靠四季積雪不化的蒼山,面對煙波浩淼,白帆點點的洱海,集天地間靈於一身。
感通寺齋堂的後廚有些居士和義工在為僧侶和遊客做素齋。
一個人徒步感通寺,鐘鳴經誦,流水潺潺,魚戲花落,風送葉來,陽光暖身,浮雲流動,內心感動而平靜。
【寂照庵叩首】
蒼山有古庵,尼姑意趣閒。
庭內植多肉,架上存古卷。
茶煮莫殘水,米燃聖應炭。
遊人多不至,日落即安眠。
寂照庵,一座傳說中最美的寺院,寺院裡沒有香火,卻被形態多樣可愛的多肉植物鋪滿,這裡的素齋活色生香。去年的三月就來過這裡,這次到大理,果不其然,腳和胃都叫囂著要再去這座最美的尼姑庵看一看。寂照庵給人的感覺很文藝,也許和很多人心中想像的香火嫋嫋不同,在寂照庵你看不到燒香祈福的善男信女。原來這裡的師傅曾經說過:「佛什麼都不缺,不在乎你一炷香」。叢林掩映間的玲瓏寺院倒像是個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姑娘,毫無城府,不知世故。
第二次來寂照庵了,感覺比記憶中的更加喧鬧了,遊客也比以往多了不少。這些年大理慢慢成為了無數逃離大城市青年的首選避世之地,人們去西藏洗滌靈魂,來大理風花雪月。小小的寂照庵也被更多的人發掘,遊客絡繹不絕,每一處都成了拍照的絕妙景致。
來了寂照庵,自然是要嘗嘗這裡的素齋,價格公道,菜色豐富,甚至連色彩搭配都與周遭環境遙相呼應。打飯處的門梁上寫著「吃素是福」,果真如此,即便身處鬥室,也是一坐一景。案邊窗前,皆有寫意的書法字畫,或是兀自伸展開一枝綠意,拿來下齋飯,最是應景。
在寂照庵,幾乎每個角落都能看到恣意生長的多肉,它們是寂照庵的標誌景觀之一。花草不理煩囂,兀自生長,有的垂落成傾瀉的瀑布,有的漫成一汪春水,還有的卯足勁兒向上生長,渾身不甘……
寂照庵內的鮮花和多肉裝扮著這所深藏大山的尼姑庵,讓人眼前一亮,在不時的誦經聲和木魚聲中,如此清淨雅致的生活不由得讓人心生羨慕。
碧水錦鯉
吃過齋飯,可以倒上一杯茶。寺內免費提供茶水,只需交一點押金就能領到茶具。自蒼山潺潺而下的山泉水衝泡的茶水自帶清冽甘甜,就著庵裡自製的百香果茶點,午後的慵懶時光就這麼氤氳成了水中的一滴淺墨。
下午四點,寂照庵內的遊客漸漸散去,只有幾位義工阿姨在寺內修剪花草,打掃衛生,時不時的幾句閒談絲毫不影響院裡的清淨。師父在大殿裡誦經,聞著百合香、檀香,在一聲聲經文中睡意昏沉,木魚伴著誦經聲仿佛讓時光瞬間定格了一般。
也許寂照庵最讓人留戀的便是這裡的不理世事、野蠻生長的生命力吧。在寂照庵這個方寸之地,人來了又去,一切卻又轉頭空,唯有這稚嫩、脆弱的草木之美,才當得起永恆。
【聞法無為寺】
覺林寶池顯慈容紫竹搖曳,無為法堂聞如是般若不動。
無為寺在崇聖三塔景區的北側,蒼山蘭峰東麓,從國道拐上山幾公裡,過一段極其難走的石子路,才能到達靈鷲山的山門。無為寺遊客不多,偶爾見三兩行人,溪水聲和雀啾充耳,太陽的碎屑透過樹枝灑下來,石路上的青苔顯得水潤明亮,沿溪拾級大約百米,月銜橋架在潭上,背後立一照壁,上書「南無阿彌陀佛」,字下一洞,通溪水,站在橋上往裡看,巧見一翠鳥黃嘴藍羽,立在洞內。
門前一顆上千年的老槐樹。
無為寺不大,但寺廟該有的都有,藥師殿、天王殿、羅漢堂、觀音殿,大雄寶殿佛祖下站二弟子,點燃三支香拜了拜,殿內的師傅還同我回禮。匾、聯的內容同字看起來都十分有意境,不慣以習氣很重的行草,多規規矩矩以正楷或帶些拙氣的行書題匾,寫「山靜雲閒、鳥啼花放」、「過此門不許你七顛八倒」,都很有看頭。
寺廟是三進三出,進了門庭,還有一道內門,進去,才是寺廟的大殿。
從無為寺的南廂房下山來,見寺內的小師傅在客堂前尋貓,穿著灰色的僧袍,在陽光和竹影裡穿來穿去。
潭中遊魚,洞內翠鳥,林蔭路上的小麻雀和松鼠,都讓人覺得這裡是個養精蓄銳的好地方,但又不是在什麼深山老林,站在山門前一望,是腳下一長條洱海,城鎮裡四處來的遊人,海東海西大大小小的聚落村莊,熙熙攘攘都在眼裡,真是有我有天地有眾生。
一路拾級而上,耳畔只有溪水潺潺、梵音嫋嫋,參天古木和古樸石階令人有穿越時空的錯覺。
大理國的二十二位皇帝之中,有十個皇帝在此地削髮為僧,其中就包括電視劇《天龍八部》裡段譽的原型段正嚴。古時大理國以佛立國,以佛治國,段譽64歲在無為寺出家,至94壽終。
無為寺給人的感覺和那些恢弘氣派的大寺不同,這裡給人感覺肅穆高潔,茂林修竹,確實是少有的清修之地,這裡沒有世俗寺院的富麗堂皇與鼎盛的香火,唯見古舊滄桑。
無為寺就這樣隱匿在靈鷲山的山林之中,遺世獨立,清淨 無為 ,以身釋法,就像寺廟正門那副對聯一樣:無我無人無眾生壽者皆以 無為 法,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