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創新,是區域發展的核心動力。創新驅動發展,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近年來,江蘇縣域科技創新取得豐厚成果,2018年12月,科技部啟動首批52個創新型縣(市)建設,崑山、張家港、江陰、常熟、海安5個縣(市)成功入選。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江蘇縣域創新仍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象。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新命題,各縣(市)該如何打通「任督二脈」,推動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的跨越?記者採訪上述5個創新縣(市),他們探索出的創新發展之路,或可帶來諸多啟示。
構建「人才生態」, 激蕩精英「活水」
人才集聚帶動縣(市)創新已成為共識,如何招才引才,構建科創「人才生態」?崑山、江陰、常熟「各顯神通」,設立「頭雁人才」工程和「科技鎮長團」模式,出臺各類人才扶持政策。
2012年9月,時任南航信息學院黨委書記王奇峰作為第四批科技鎮長團團長來常熟掛職,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他的第二故鄉。目前,他擔任常熟國家大學科技園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先後牽線30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與園區建立合作關係。
科技鎮長團是江蘇省為打破構建基層科技創新體系,有效解決區域經濟轉型難題的一項創舉。「常熟是江蘇開展科技鎮長團工作的起點,自2008年啟動試點至今,先後有12批175人次共122位主要來自省級機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央企軍工院所的高層次管理人才和專業科研人才來常工作。」常熟科技局局長顧曉丹說。
相關數據統計,歷屆「科技鎮長團」牽線8500多位專家來常對接合作,籤訂協議1200多份,長期跟蹤服務企業超過500家,建成校地共建大院大所平臺30多家。「常熟團」的經驗全省複製推廣,目前已形成「百團」「千人」的規模,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
「政府為吸才引才出臺各類優惠政策,我們心得體會最深。」江蘇陽光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曹秀明說,江陰出臺「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 和「科技創新和人才25條」, 加大對企業人才培育的支持力度。特別是江陰市委市政府設立3億元人才專項資金池,幫助引進高端人才助力後,集團已突破多項技術難點。目前,江陰市企業引進諾獎得主8人,柔性合作兩院院士54人。全市各類人才總數達到38.2萬人,建成全國唯一設在縣級市的中國國際人才市場分市場。
崑山創建國家一流產業科創中心,關鍵在於構建產業科創的「人才生態」。「我們核心研發團隊裡沒有一個是江蘇人,但是大家都留下來了。」 清陶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院長何泓材說,來崑山不到四年時間,公司從動力電池領域裡的一個初創企業,迅速成長為國內固態鋰電池產業化的領跑者,這與崑山良好的「人才生態」密不可分。2018年,由清華大學南策文院士領銜的該團隊被評為「頭雁人才」團隊,獲得1億元項目資助。「這使我們在研發投入時可以完全放開手腳。」 何泓材說。
據介紹,「頭雁人才」工程,主要靶向引進海內外院士、學術帶頭人、領軍型科技企業家等「關鍵少數」。2018年以來,崑山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創業領軍人才31名,其中,國家級10名。
產業提檔升級,打破體制機制壁壘
產業創新是促進縣(市)經濟騰飛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抓準產業脈絡,合理布局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產學研協同關係?崑山和常熟的創新秘笈在於產業提檔升級,打破體制機制壁壘。
「崑山一直用產業思維抓科技創新。」崑山市科技局局長趙姝介紹,崑山已率先提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一流產業科創中心,創新部署人才科創「631」計劃,按照60%、30%和10%比例統籌資源要素,大力發展一流的產業、引育一流的企業、建設一流的平臺、引進一流的人才、開展一流的合作、營造一流的環境。
「我們成立十多年以來,重點圍繞崑山特色產業,開展技術應用研發和公共技術服務活動,有力推動了崑山生物醫藥和光電這兩個千億級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崑山市工業技術研究院總經理浦景松說,崑山工研院正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企業+事業」運營模式,圍繞祖衝之技術攻關、科技招商、科技金融、區鎮協同等方面,重點在建設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引進重大產業創新項目、建立首席科學家制度上進行探索,打造創新資源集聚配置核心平臺。
未來,崑山將繼續明確科技創新產業導向,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培育壯大光電、半導體、小核酸及生物醫藥、智能製造四大高端產業,積極探索縣域經濟創建國家一流科創高地之路。
談及產業創新的特色做法,常熟科技局局長顧曉丹表示,依託「科技鎮長團」, 嘗試探索建立「政府—高校院所—企業」三螺旋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與海內外近90所高校院所籤訂合作協議,共建校地合作創新平臺。」顧曉丹說,最後一步打破體制機制壁壘,貫通高校院所與地方政府、產業、企業融通渠道,形成了發展共贏的校地合作新機制;建成北大分子蘇南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有效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提檔和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
當好「店小二」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企業快速發展是縣(市)經濟發展的「強引擎」,實現企業快速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激發企業的自主科技創新活力,江陰、海安、張家港使出「渾身解數」,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積分激勵政策和「店小二」精神服務企業創新轉型。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區域競爭力的核心,也是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的重要因素。」江陰市科技局局長周琛表示,近年來,江陰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企業的創新意識、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方式、創新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數據統計顯示,江陰市共有4家企業獲評國家創新型企業,5家企業榮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十三五」期間,企業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江蘇省科學技術獎16項。
「嚴格考評、強化服務是海安加快建設創新型縣(市)一項重要制度性安排。」海安市科技局局長羅正錫介紹,服務企業創新轉型是重要任務,為此海安舉全市之力,高標準推進,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開展「機關部門服務企業科技行」活動。
「公司計劃開展真空絕緣板芯材的研發生產,但四處尋找產學研合作單位未果。」南通遠順耐纖有限公司董事長繆義進告訴記者,2019年8月,海安市科技局了解到技術需求後,經省科技廳在海安掛職的副局長劉朝霞多方幫助尋找,最終找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真空絕緣板芯材技術權威陳照峰教授,合作研發生產高端低導熱係數VIP芯材;目前產品已經經過客戶四批驗證,訂單源源不斷。在「機關部門服務企業科技行」活動中,共有300多名科級幹部掛鈎服務300多家重點企業,將產學研合作、研發機構建設等作為重點服務內容,幫助企業轉型升級,讓更多的企業由「被動創新」向「主動創新」轉變。
2015年,張家港在全國率先探索「企業科技創新積分制」,採用指標量化的辦法對企業創新行為按類打分,以「小積分」激發了企業科技創新「大能量」。
科技創新也能打分?怎麼打分?「目前的指標體系中,設置了『科技創新投入能力』『科技創新管理能力』『科技創新產出能力』『科技創新環境能力』『扣減分』五個類別,共161個計分項。」張家港市科技局局長趙瑜介紹,根據企業當年度科技創新積分情況,按照每分2000元標準給予企業資金資助。政策實施四年來,累計4158家次企業兌現獎勵資金3.57億元,157名企業人才獲得「人才房」補貼4649萬元。
「積分制給企業創新設定了評判標準,讓我們更有方向感。」江蘇永鋼集團副總裁張劉瑜說,積分制引領了企業的價值發現和能力建設,使永鋼湧現出一批創新技術、發現了一批創新人才,並使企業把創新思維貫穿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中。」2018年,江蘇永鋼集團積分1331.2分,按一分2000元標準得到了扶持資金266.24萬元。
交匯點記者 張宣 蔡姝雯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