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一座被歷史永遠銘記的石橋。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的階段,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的抗日戰爭。
現在八年抗戰改為了14年抗戰,抗日戰爭往前推向了1931年。而抗戰時的日本卻從未向中國宣戰,中國也並非在1937向日本宣戰,甚至在七七事變後仍和日本處於建交狀態。
思考任何歷史問題首先要著眼於當時的環境,這包括當時的國際環境還有國內環境。
自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企圖吞併中國的野心便暴露出來,隨後乃至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一直不希望事態擴大,並不想過早開始對中國的全面侵略。從中華民國建立至七七事變前,日本有過數次和中國的局部戰爭,日本政府始終都保持理性,壓制少壯派激派份子,避免事態擴大。
這樣做的原因並不是日本政府喜歡和平,而是日本一直希望成為世界強國,成為主導亞洲的國家,但其國力並沒有達到支持這樣野心的水平。
抗戰爆發前夕的日本在世界上儼然是一個強國,至少在亞洲是強國,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放眼亞洲雖有大英帝國存在,但其實力已沒有當年如日中天時的強大了。當時歐洲國家經過殘酷的一戰,有的不願改變現狀,有的想改變現狀,整個世界格局面臨時洗牌的可能。
在七七事變前,日本政府準備著和世界列強角逐,北上和南進是擺在當時政府面前的兩個選擇。日蘇爆發諾門坎戰役後,日本意識到此時並不是蘇聯的對手,而蘇聯出於自己的考慮和日本籤定了條約,此時的日本已決定暫時放棄北上的想法,南下太平洋此時也不靠譜,中國問題又成為了好戰日本的一個難題。
抗戰前夕的中國正處於內戰之中,雖然國力有所提升,但誰都知道和日本的差距並不是一點點。但是對日本的戰爭早已進入準備階段,這場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時間問題。
七七事變爆發前夕,中國不論從科技、經濟、軍事上和日本比都處於下風,國內各種問題不斷。在世界上,關於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事情各國態度不一,錯綜複雜,此時的國民政府重心也並不在收復被日本侵佔領土之上。
七七事變後,當時的國民政府權衡再三,並沒有正式對日宣戰,在此後的4年中仍未對日宣戰。這裡面確實有很多當時的無奈。
當時的中國軍工無法自給自足,很多武器需要進口,戰略物資都需要從國外購買。如果對日宣戰,日本將以交戰國的身份要求其他國家禁止向中國出口戰略物資,最要命的是當時中國沒有制海權,面對日本強大的海軍力量,中國的海岸將會被全面封鎖。
中國在日本的僑民也特別多,一旦宣戰他們的處境會非常不好,國府也沒有能力保護他們。還有一點特別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國民政府仍然有幻想,希望通過國際調停或雙方談判控制事態發展,避免進入和日本的全面對抗階段。所以七七事變後,國民政府不對日宣戰,沒有和日本斷交。
隨著戰事的發展,大片國土開始淪陷,日本不斷增兵從多個方向侵略中國。直到日本佔領此時中國的首都南京後才發表了《近衛聲明》,不承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隨後推出了汪精衛的傀儡政府並與之建交。
兩國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1941年底才發生了變化。此時的中國正值抗戰最艱難的時候,寧死不降、曲線救國兩種思想在國內各有市場,蔣某人、汪某人水火不容。1941年12月7日,日本早已下定決心對美國動手,這一天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
12月8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對日本宣戰,英國也宣布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國民政府隨即發布《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正式對日本宣戰,同時又對德、意宣戰。12月11日,德國和義大利向美國宣戰,當天美國也向德國和義大利宣戰。
為什麼德意不對中國宣戰呢?因為當時中國名義是兩個政府,德、意承認的是汪精衛的政府,所以不對中國宣戰。此時的日本也是承認汪精衛政府才是中國的合法政府,所以還是沒有對中國宣戰。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真的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1942年中國抗戰開始發生變化,援華物資開始大量進入中國,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對日本的戰爭開始變得輕鬆了,中國抗戰不易簡直不可想像。
現在反思這段歷史,如果當時的中國強大而自信,早早便對日宣戰了,日本可能就根本不敢侵略中國,更不可能有兩個政府存在於世界之上。
和平是靠實力換回來的,弱國不可能有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