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讓混混沒齒難忘的電影,叫《奪命深淵》。一部電影用「沒齒難忘」來形容,未免有些誇張,但對混混而言確實如此。也不知是那天身體不好還是怎麼的,影片中洞穴那種真實、壓抑的3D效果,讓我眩暈,人很難受,然後默默地嘔了,就像林黛玉文雅地吐了一口小血一樣。
我拿出紙巾,抹了抹嘴,當作什麼也沒發生,繼續看這些簡單的情節:
有一個洞穴,名叫洞穴之母。她是世界上最大、最深、最危險,也是最雄偉、最美麗的洞穴。
為了成為名垂歷史的探險家,探險家弗蘭克拉來了投資,找來了一批精兵強將,準備下洞穴探險。投資人卡爾本身也是探險愛好者,一起參與了這次發現之旅。
開始的一切非常順利,所有的計劃看上去都天衣無縫。不過隨著探險小隊的深入,大自然開始漸漸發威--路越來越狹窄、水流越來越湍急、水下的地形也越來越複雜。這時候,下起了特大暴雨。連續的大雨致使河水上漲,地下的水位也隨之上升。雨水倒灌進洞穴深處,在地底形成了「洪水」。
巨大的洪水成為了探險小組的障礙,他們不得不改變原先走回洞口的逃生計劃,他們只有利用手上僅有的器材,通過潛水的方法,在複雜如迷宮般的洞穴水體中,找到通往海洋的道路……
畫面切換到房地產:
房地產就像那個迷人的洞穴之母,大小開發商,就像是這個探險隊裡的成員。在嚴厲的調控暴風雨下,開發商們現在也「回不去」了,要麼收下以前賺的錢,和房地產SAY GOODBY,要麼硬著頭皮,繼續拿地,尋找可以逃出升天的海洋。
而賴以生存的「器材」,就是土地。
屌絲們的想法或許是,開發商們即使收手不幹了,賺的錢也足夠花幾輩子的了,哪有那麼難受?屌絲們也同樣無法理解,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去洞穴之母。
一個人在不同的層次,就會有不同的在乎。
比如原來旗鼓相當的開發商A和B ,A退出地產了,而B後來越做越大,A是捶胸頓足恨不能死的,因為夠吃夠花早就不是他們的追求了。所以,和房地產SAY GOODBY這件事不是那麼容易的,除非A找到另一個也不錯的行業去做,這才能在B面前抬得起頭來。
可是,開發商除了開發房地產,轉型談何容易?恆大搞了那麼多東西,現在還不是地產最牛叉?
探險隊裡,人性是多樣的。有人為了隊伍的利益而自願赴死,有人為了不成為拖累而犧牲,有人願意為別人貢獻出自己的氧氣瓶,也有人因為自己的利益而將石頭砸向隊友的腦袋。而
開發商們,在商言商,沒有那麼多高尚的人性思考,所以,他們只有一條路:
搶地,就像在水中搶氧氣瓶那樣!
讓別人死,騰出一個氧氣瓶,自己就可以多遊一段,更有機會找到海洋。
看看最近幾年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集中度變化,怵目驚心:
2016年,TOP10房企已經做了18%的項目,TOP100,已經做了44%的項目。那些小開發公司,因為拿不到地,已經暫時「死掉」了。
未來房地產市場可能只會剩下100-200家房地產企業,而前十強,可能會佔據一半的市場份額。在這場你死我活的廝殺中,一塊塊地價被親親抱抱舉高高,就像爭奪自己的親生兒子。
這麼高的地價,一定會賺錢嗎?
我認為開發商心裡也是沒數的。就像你去爭搶親兒子,是因為親兒子以後一定會有出息嗎?
當然不是,這是一種源自本性的志在必得。
如果非要找出一點理性來看待這個現象,那就是:
公司做得越大,土地儲備越多,就更能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也就能更便宜、更方便地拿到錢,拿到了錢,就可以繼續拿地,形成良性循環。
這話沒毛病,尤其是在資本市場運作日趨成熟的今天和日趨活躍的中國。然而,這種「拿錢」邏輯,和滴滴、美團、膜拜單車等網際網路企業用補貼擊敗對手,最後成為獨角獸的邏輯還不一樣。用高價搶地,是可以消滅對手。但是,房地產和網際網路企業有兩點本質上的不同:
第一, 投資回報率無法呈幾何級增長。
因為每一塊土地,都還要拍賣獲得,利潤率基本是那個數。並且,熬過了這幾年,未來土地怎麼供,又是個吃了上頓,不知道下頓的事。不會因為你壟斷到一定程度了,政府就說,土地全歸你來統籌安排了,這不可能。
第二, 壁壘不高。
滴滴成為獨角獸後,再來一個「嗒嗒」,是很難存活,基本不成立的。但是房地產的那些「死掉」的競爭對手們,隨時可以「復活」,他們只要資金到位了,便可以「此去黃泉招舊部,十萬旌旗斬閻羅」。即使暫時拿不到地的開發商們,他們也不會輕言退出的。他們並沒有死得那麼永世不得超生。
我不敢認為資金方和開發商是這麼想的,但萬一有誰是想效仿網際網路企業成為獨角獸的「邏輯」拿地,那是徒勞而可笑的。
限購之下,成交在萎縮,地價屢創新高,只能理解為一種非理性的力量。這種力量,就像在奪命深淵裡面臨危險時,人類體現出的恐懼和自私:
不顧一切活下去!
影片中,最後弗蘭克的兒子喬什,在弗蘭克冥冥中的保佑和指引下(弗蘭克已被投資人卡爾用石頭砸死),找到了海洋。
喬什出海的瞬間,大海是那麼美,天空是那麼藍,這個瞬間讓我的眩暈感瞬間消失殆盡,我也變得輕鬆,長舒一口氣。
地產的大海在哪裡,會那麼美嗎?
目前大家最看好的那片海,是自持租賃。
我認為租賃的大海並不會很美,是片醜海。
中國人就是愛買房子。
不要去借鑑其他國家租賃如何如何,其他國家或許可以做到持有租賃的回報比銷售還高,但在中國,我看不行。
中國有中國的特殊性,中國人也有中國人的「怪脾氣」。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地產走了20年的黃金路,正是因為人們「愛買房子」。
現在你特麼突然要讓我變成「愛租房子」?
沒門兒!
如果把結果提前告訴人們,在一個城市最終就是租房子,那麼我相信真的很多人會立馬捲鋪蓋走人。老子來這打拼,要的就是名分,一輩子當小三,我是不幹的。
當真以為大城市工資高些?尼瑪,除去房租,日子過得比在老家還緊!
要不是有「成為大城市人」的這種憧憬,人們就像在海裡看不到岸的漂流者一樣,早就放棄,沉下去了。
倡導租賃也沒用,保障租賃也沒用,做租賃更沒用,混混先把話撂這。
地產這事,還得靠賣!
那麼高的地價拿地,先不說賺錢,你要租出多少價格,才夠支付「資金方」的利息?
現在中國房子租賃的投資回報率在2%-4%的左右,注意了,這還是以過去5-10年的房價來算的。如果按照最新地價以及各項成本,回報率恐怕要更低,低到和活期存款媲美,這算哪門子出路?
地產那片美麗的海是什麼呢?
或許也只能等待資產證券化這種類似於冥冥中的指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