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視角下的北京~120年前中國首次航拍影集《氣球下的中國》原著全本圖說

2021-02-08 你好 北平

做 最 好 看 的 北 京 視 覺 歷 史 平 臺

中國早期的攝影史一直都與近代歷次的外敵入侵戰爭密不可分。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帶來了中國第一張照片;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帶來了北京的第一組照片;1900年,八國聯軍的入侵又讓「中國境內第一組航拍照片」誕生了。

而當我們講述這些攝影史時,只能一分為二的暫且拋開國家民族的道義與屈辱,單純以攝影的角度去看待早期的這些照片,否則就無法繼續往下聊了..

本文2800字

這組航拍照片的拍攝者是八國聯軍中的法國遠徵軍。法國是世界攝影的發祥地,現代攝影技法就是法國人達蓋爾於1837年發明,從此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第一位攝影師、第一張航拍照片」等一系列世界攝影史上的「第一」,都被法國人所包攬。

▲1858年12月,法國人納達爾在巴黎乘坐熱氣球升空,拍攝了世界上第一組「航拍照片」,本圖為當時的法國畫家杜米埃為此次壯舉繪製的的漫畫。

此次遠徵中國,法國人也不忘帶上一架專業的航拍氣球,準備在遙遠的東方帝都繼續創造歷史.當然,此次拍攝的部分原因還是出於軍事意圖。

最終,法國人在北京與天津兩個城市都進行了成功的航拍,這些照片連同其它在地面拍攝的照片一起,匯總編輯成名為《La Chine A Terre Et En Ballon》(「氣球下的中國」)的影集,於1902年在法國出版。

▲影集內頁畫面

影集中共收錄照片272張,其中航拍照片12張(北京區域8張,天津4張)。拍攝者為法軍上尉普雷森特、卡梅爾、迪舍爾三人。

大致譯文如下:

「 在最近的一次對華戰役中,法國遠徵軍的軍官們有很多機會施展他們的攝影天賦。他們當中一些人是偵察氣球駕駛員,可以乘坐熱氣球在諸如北京和天津這樣的大型城市上空拍攝。此外他們還在城市的街巷中穿行,沿途的皇宮、街巷、民居、人物都成了他們拍攝目標,於是很多有趣的並富含東方色彩的照片便誕生了。許多遠徵軍的官兵都非常期待它們被轉印出來,因此就誕生了這本影集:《氣球下的中國》。在這本畫冊中,官兵們可以找尋到他們曾經親眼目睹過的場景和古蹟,這都是他們難忘的回憶。而那些沒有參加這次遠徵的士兵們,也可以通過這本影集一睹那個東方古老國家的風採。我們希望廣大民眾都能喜歡這本影集,這些照片呈現了一個如此奇異的地方。對去到那裡的勇敢士兵們而言,正是民眾的熱情支撐了他們... 」

02

以下,我將影集中關於北京區域的航拍照片選取出來,並結合部分花絮照片,重現一下當年航拍的整個過程.

1900年秋季的一天,在北海瓊華島東側,幾十名法國士兵將航拍氣球運到這裡,經過一番準備調試,這個直徑近七米的龐然大物騰空而起,並穩定地懸停在了半空,隨之升空並擔負拍攝任務的是法軍上尉普雷森特,他也由此成為在空中俯瞰中國並拍攝的第一人。此時,世界攝影技法的發展已經歷經銀版、溼版、幹版的時代,步入了最為輝煌的「膠片時代」。美國柯達公司發明的膠捲及使用的膠捲相機此時已日臻成熟,1897年推出的「膠捲4號(No.4 Cartridge)」相機,其快門速度最高已達到1/100秒,諸多性能指標的快速發展,已經足以讓航拍的照片呈現相當清晰的畫面圖景。

▲柯達「膠捲4號」相機

1897年出品

具體這次航拍使用的是否就是這部相機,我們尚不能確定,但至少不用象此前「溼版時代」的攝影師那樣背負著巨大而沉重的機身進行拍攝,設備技術的迭代更新為航拍提供了完備的技術支持。

幾張當時航拍的花絮照片:

根據整個拍攝過程,我們繪製示意圖如下:

▲第一次拍攝示意圖

(你好北平設計)

由上圖可見,第一次拍攝在北海東側,分別向東拍攝了景山(a)、向東南拍攝了紫禁城(b)、向西拍攝了瓊華島白塔(c)。

▲a:向東拍攝的景山

摘自《氣球下的中國》第17頁

▲c:向西拍攝的北海瓊華島

摘自《氣球下的中國》第20頁

第一組拍攝完畢後,氣球由地面上士兵牽引,經過「金鰲玉蝀橋」一路向西,至西安門東側附近第二個拍攝地點,如下圖示意:▲第二次拍攝示意圖

在此又拍攝了四張照片,即向東拍攝了景山北海區域,向東南方向拍攝了「北堂舊址」蠶池口教堂(e),向西北方向拍攝了「北堂新址」西什庫教堂(f1)及旁邊一個炸彈爆炸後留下的彈坑(f2)。

▲d:向東拍攝的北海景山區域

摘自《氣球下的中國》第19頁

▲e:向東南拍攝的

蠶池口教堂(北堂舊址)

▲f1:向西北拍攝的

摘自《氣球下的中國》第17頁

北京有「東西南北」四大教堂,這裡是其中的「北堂」。蠶池口區域是舊址,是法國傳教士於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創辦,至1888年因中南海擴建而搬遷到西什庫新址。「北堂」搬至新址後,蠶池口的舊堂一直未拆除,因此到這次航拍時兩座教堂均存在,它們是法國在遙遠東方古都中的標誌性建築,因此也就理所當然的成了這次航拍的目標。

▲f2:西什庫教堂旁邊的彈坑

摘自《氣球下的中國》第2頁

就在這次航拍前的幾個月,北京剛剛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動蕩與浩劫。1900年6月,十萬義和團高舉「扶清滅洋」大旗進入北京,京城內所有「洋人」及他們的教堂、店鋪等都成了他們進攻的目標。短短幾天,「四大教堂」中的三座以及北京城內十多座教會建築均被搗毀,只有西什庫教堂仍在堅守。據《北京天主教堂之圍》一文所載:「北堂聚集了30名法國軍官和海軍陸戰隊隊員、10名義大利人、13名法國神父、20名修女和3200多名本地教徒」。久攻不下,於是義和團便挖掘地道、埋設炸彈,將東北角的仁慈堂炸毀,致使裡面400多教民及兒童死亡(大部分為中國人)。本次航拍最後一個地點是位於東交民巷的法國大使館。氣球再次升空後拍攝了使館區域及北京內城的南側城牆。▲東交民巷的使館區

摘自《氣球下的中國》第18頁

以上就是北京乃至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航拍,它讓我們第一次以「上帝的視角」俯瞰了120年前帝都的風貌,巍峨雄偉的北京城牆、金碧輝煌的帝宮殿宇、縱橫交織的街巷胡同,都在照片中一一呈現出來。

03


除了12張航拍照片,影集中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天津城市中的「街拍」照片,包括眾多的文物古蹟、街巷民居、風俗人物等內容,經過我們的一番不厭其煩地「摳圖」處理得到了獨立的照片,現精選北京區域部分照片如下:▲頤和園

▲頤和園佛香閣

▲頤和園佛香閣

▲北海團城

▲北海

▲北海堆雲牌樓

▲布滿彈痕的皇城牆

▲西什庫教堂

▲大高玄殿習禮亭

▲金鰲玉棟橋

▲金鰲玉棟橋

▲慈禧專用火車

▲天壇大理石欞星門

▲祈年殿

▲從圜丘壇看皇穹宇

▲婚禮隊伍

▲街邊攤販

▲剃頭

▲水井打水

04

這本影集中除了珍貴的影像圖片,布滿全書的各種邊框點綴花紋也引起了我的注意。為了讓這本影集更具觀賞性,當年法國出版社的小編特意請插畫師在書中繪製了大量極富東方韻味的花紋飾物,這讓整本影集都充滿了濃濃的中國風設計感。

雖然這些花紋與我們正宗的傳統紋樣還存在一定差距,但這恰恰反映出當年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與想像,其中很多看來還是別有韻味、妙趣橫生。

蝙蝠中國結吊墜荷包紙麻將蓮蓬仕女龍旗龍紋香爐壽龜由上面這些插圖可以看出,當時的西方人對我們的了解還算充分,很多常用的中式紋飾都出現其中(麻將的出現倒有點意外),從而也看出當時的法國小編絕不滿足打造一本簡單的影集,而是想通過這本畫冊讓西方讀者能夠更加充分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底蘊,這一點還是讓今天的我們比較欣慰的。

05

好了,溜縫兒的餐前小點已經講完,下面進入正餐時段,全本影集展示如下,諸位上眼吧..

文字說明的部分頁面


 P1 - P10 


END

影像 | 城市 | 歷史 | 回憶

全本《氣球下的中國》

https://pan.baidu.com/s/1pXY36qE6OkdV_CJnbeCSKA

【上期內容】

【古都變遷】

【史話輿圖】

相關焦點

  • 央視《航拍中國》紀錄片豆瓣9.4分,上帝視角看中國!
    截至3月8日,超過3500名網友在豆瓣上給它的第一季打出不可思議的9.4的高分,這意味著它已經成為了豆瓣上評分最高的航拍紀錄片,超越了《鳥瞰德國》、《航拍美國》等類似題材的製作。以全新的上帝視角,賦予觀眾一雙飛鳥的眼睛,從高空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每一幀裡的中國都美到炸裂,美到想歌唱祖國。
  • 《航拍中國 第一季》上帝視角看中國
    紀實的力量,時代的故事 ——簡要分析《航拍中國》第一集 《航拍中國》是一部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紀錄片。運用大量長鏡頭去跟蹤航拍,長鏡頭是本片紀實風格的主要標誌之一,在畫面語言諸多要素裡,遠景,固定鏡頭、自然光線構成本片紀實風格。
  • 上帝視角下的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一季,美爆了!
    央視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 》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此紀錄片榮獲第25屆電視文藝「星光獎」電視紀錄片大獎。航拍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軍事、交通建設、水利工程、城市規劃、生態研究等方面。我們身邊所接觸到的大量圖片和視頻從視角上講都是平面化的,雖然表現手法多樣,但在我們這個圖片泛濫的時代其角度缺乏新意,容易讓人產生視覺疲勞。而航拍產生的圖片和視頻,其視點高、視角新穎、獨特、衝擊力強、表現力強、動感強、節奏快;尤其航拍對大環境大區域的直觀表現是非常獨特的,可以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 《航拍中國》第二季開播!上帝視角俯瞰我們的中國,每一秒都美哭...
    2017年1月28日,一部叫《航拍中國》的紀錄片讓我們國人自豪了一把!
  • 《航拍中國 第三季》雲下的日子
    說起來也很奇妙,下午連刷了新更新的幾集《航拍中國3》,關閉視頻後卻驚覺,此時仍留在我腦子裡的最深刻印象,似乎和俯瞰、航拍視角常帶來的恢弘感受無關——萬米高空之下的廣袤土地,依然是因為生活的脈息而動人。
  • 高空震撼下的生態人文——淺析《航拍中國》
    高空震撼下的生態人文 泱泱華夏,歷史上經歷了繁多的苦難,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已經看見了美好的明天,中國正在騰飛。中華之崛起已然起勢,華夏之創作者已然用新科技手段進行潮流創作。導演用貫穿全片的人文精神與對中華美好山河的無限讚美,飽蘸著濃烈的華夏精神。宏觀的敘事邏輯沒有帶來細碎繁雜,渲染的是立體飽滿的江西形象。創者的濃濃自豪之情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鏡頭展現的淋漓盡致。
  • 《航拍中國 第三季》獨特視角下的彩雲之南
    身為一名在雲南求學的學生,《航拍中國》讓我從不同的視角領略了別樣的雲南風光。迷濛的水汽中,滔滔的怒江,優雅的滇金絲猴……不同的海拔有不同的氣候,不同的氣候造就了不同的景觀。攝像機跟隨金沙江前進的腳步,拍攝下吸納各支流交匯進來的那一瞬間,巨大浪花中,長江翻湧著衝向遠方。
  • 有一種航拍,叫「上帝的視角」
    這一新型應用技術,給了我們圖像的全新視角,俗稱「上帝視角」。然而,這樣的照片並不好拍,需要操控好無人機,需要選擇合適的高度與時間,也要考慮雲層的流動與藍天的反射。這樣的視角,幫助我們跳脫原本的局限。人往往看待事物,會慣性地局限於眼前。而當我們把視線抬高,會發現,原來事物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 在安慶師大觀《航拍中國》有感
    《航拍中國》這部紀錄片是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立體化展示我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 展,全景式俯瞰一個觀眾既熟悉又新鮮的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近幾年,含有「中國元素」的自然紀錄片在國外電視臺裡頻繁出現,宣傳中國。於是今年年初,中央電視臺終於籌劃了-檔專注於介紹中國美麗自然風光的紀錄片《航拍中國》。從上映開始,這部紀錄片就大獲好評,從文案到配樂都美到極致。
  • 《航拍中國 第一季》航拍中國第一季的第一、二集比較。
    -- 《航拍中國》《航拍中國》第一季(6集)是2017年首播的,當時由於沒有裝福建廣電網絡,只從網上下載了第五集《航拍中國•江西》,因為我家鄉是江西啊。現在有了強大的廣電網絡,就可以盡情欣賞央視大氣磅礴的紀錄片了。
  • 《航拍中國 第三季》大美中國
    《航拍中國》,站在高處,原本熟悉的景色變得陌生,原本熟悉的生活,原來如此震撼。沒有人類前,世界本就是這個樣子,有了人類後,世界接納了我們。一部紀錄片讓人認識中國,也認識了中國人。這是一部隔著屏幕,就能感知到微風、河流、花開的紀錄片。每一幀都是絕美的桌面壁紙,浩瀚的山河,壯闊的景象,分分鐘讓你驕傲。
  • 電影航拍 | 無人機視角演繹《影》的水墨殺場
    ——《影》導演 張藝謀導演: 張藝謀攝影指導:趙小丁上映日期: 2018-09-30(中國大陸) / 2018-09-06(威尼斯電影節)備受影迷期待的張藝謀導演新作《影》於 9 月 30 日全國上映這部電影也是我們與張藝謀導演的首次合作,大疆傳媒參與了《影》的航拍畫面,大疆的仿真平臺研發團隊為此開發了無人機的三維航線規劃功能。《影》航拍幕後紀錄片與這樣一個頂級的電影製作團隊合作,對我們來說是一次令人興奮的挑戰。
  • 解析《航拍中國》
    紀實的力量,時代的故事 ——簡要分析《航拍中國》第一集 《航拍中國》是一部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紀錄片。運用大量長鏡頭去跟蹤航拍,長鏡頭是本片紀實風格的主要標誌之一,在畫面語言諸多要素裡,遠景,固定鏡頭、自然光線構成本片紀實風格。
  • 上帝視角俯瞰我們的中國,每一秒都美哭...
    2017年春節期間,在沒有任何前期宣傳的情況下,自然紀錄片《航拍中國》頻頻衝上熱搜。挑剔的豆瓣網友給出了9.4的高分,更有許多網友直呼「分分鐘想跪下唱國歌」。不同於以往常見的紀錄片視角,《航拍中國》以俯瞰的角度注視中國這片古老而又嶄新的大地,在熟悉的土地上,發現陌生的美景。
  • 豆瓣9.1,上帝視角下的中國,真的美炸了!
    這便是不輸BBC大片的《航拍中國》,以上帝視角俯瞰大地,用航拍記錄中國最真實的美,從人文景觀到地理風貌,一網打盡。而就在前不久,期待已久的《航拍中國》第三季震撼開播,給想要旅行的觀眾又餵了一把興奮劑!下面就請跟著編少一起,跟著鳥瞰鏡頭一起,領略《航拍中國3》的撩人風貌吧。
  • 在人間 | 航拍下的中國:縱向生長的住宅區 橫向擴張的工業區
    ,這些照片抽離開慣常的角度讓我們能夠以上帝的視線觀察到一些不同的美。」多重身份之下,他的航拍城市作品自然別有味道。他的這組作品探討了中國城市化進程,十分難得。我想它與楊安迪的《圍城》形成了一種對照和呼應,共同見證著變動中的中國。過去十年,中國總共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相當於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其中包含著大量的傳統村落。僅存的村落中,人口也在不斷空心化。留守在鄉村中耕作的農民平均年齡已經達到57歲。
  • 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二季發布 3月3日起播出
    2月26日,大型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二季開播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出席。大型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的拍攝,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範圍最廣、飛行航時最多,首次實現全航拍影像敘事的空中拍攝行動。《航拍中國》第一季於2017年播出以來,累計電視播出五百多次,觀眾規模超過三億,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講述中國故事的亮麗名片。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計劃拍攝34集,每集50分鐘,覆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
  • 航拍技術+人文追求,紀錄片《鳥瞰中國2》首播獲好評
    《鳥瞰中國》第一季載譽無數,先後榮獲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紀錄片金獎等10多項電視大獎,掀起了紀錄片的航拍熱潮。《鳥瞰中國》第二季分為上下兩集,故事縱貫中國南北,不僅鳥瞰風光,更關注人文,試圖用立體的鏡頭為世界觀眾講述這廣袤山河下細膩動人的故事。
  • 新浪新聞打造中國最大航拍資源聚合平臺
    而航拍塑造的鏡頭,那些空中遊弋、細節豐富、規模宏大、意義深長的鏡頭,正在踐行我們兒時夢想中的上帝視角,通過極具衝擊力的鏡頭語言,探索變化與永恆的主題,讓觀點視覺化。       紀錄片之王BBC就深諳此道,2015年推出的《鳥瞰中國》系列,以航拍的形式展現中國的傳統和風俗,喚起網友極大的情感共鳴,席捲全網的暴風式轉發點讚,直接推上微博熱搜榜單前排。
  • 《航拍中國》第二季來了,文案真美!
    作者 | 歐陽睿(4A廣告文案主筆)來源 | 4A廣告文案(ID:AAAAIdea)時隔兩年《航拍中國》的第二季終於開播了僅僅只是一個預告片,都是美的不想話這大概就是除了《舌尖上的中國》以外最美好的期待▼《航拍中國》第二季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