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的攝影史一直都與近代歷次的外敵入侵戰爭密不可分。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帶來了中國第一張照片;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帶來了北京的第一組照片;1900年,八國聯軍的入侵又讓「中國境內第一組航拍照片」誕生了。
而當我們講述這些攝影史時,只能一分為二的暫且拋開國家民族的道義與屈辱,單純以攝影的角度去看待早期的這些照片,否則就無法繼續往下聊了..
本文2800字
這組航拍照片的拍攝者是八國聯軍中的法國遠徵軍。法國是世界攝影的發祥地,現代攝影技法就是法國人達蓋爾於1837年發明,從此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第一位攝影師、第一張航拍照片」等一系列世界攝影史上的「第一」,都被法國人所包攬。▲1858年12月,法國人納達爾在巴黎乘坐熱氣球升空,拍攝了世界上第一組「航拍照片」,本圖為當時的法國畫家杜米埃為此次壯舉繪製的的漫畫。
此次遠徵中國,法國人也不忘帶上一架專業的航拍氣球,準備在遙遠的東方帝都繼續創造歷史.當然,此次拍攝的部分原因還是出於軍事意圖。
最終,法國人在北京與天津兩個城市都進行了成功的航拍,這些照片連同其它在地面拍攝的照片一起,匯總編輯成名為《La Chine A Terre Et En Ballon》(「氣球下的中國」)的影集,於1902年在法國出版。
▲影集內頁畫面
影集中共收錄照片272張,其中航拍照片12張(北京區域8張,天津4張)。拍攝者為法軍上尉普雷森特、卡梅爾、迪舍爾三人。
大致譯文如下:
「 在最近的一次對華戰役中,法國遠徵軍的軍官們有很多機會施展他們的攝影天賦。他們當中一些人是偵察氣球駕駛員,可以乘坐熱氣球在諸如北京和天津這樣的大型城市上空拍攝。此外他們還在城市的街巷中穿行,沿途的皇宮、街巷、民居、人物都成了他們拍攝目標,於是很多有趣的並富含東方色彩的照片便誕生了。許多遠徵軍的官兵都非常期待它們被轉印出來,因此就誕生了這本影集:《氣球下的中國》。在這本畫冊中,官兵們可以找尋到他們曾經親眼目睹過的場景和古蹟,這都是他們難忘的回憶。而那些沒有參加這次遠徵的士兵們,也可以通過這本影集一睹那個東方古老國家的風採。我們希望廣大民眾都能喜歡這本影集,這些照片呈現了一個如此奇異的地方。對去到那裡的勇敢士兵們而言,正是民眾的熱情支撐了他們... 」02
以下,我將影集中關於北京區域的航拍照片選取出來,並結合部分花絮照片,重現一下當年航拍的整個過程.
1900年秋季的一天,在北海瓊華島東側,幾十名法國士兵將航拍氣球運到這裡,經過一番準備調試,這個直徑近七米的龐然大物騰空而起,並穩定地懸停在了半空,隨之升空並擔負拍攝任務的是法軍上尉普雷森特,他也由此成為在空中俯瞰中國並拍攝的第一人。此時,世界攝影技法的發展已經歷經銀版、溼版、幹版的時代,步入了最為輝煌的「膠片時代」。美國柯達公司發明的膠捲及使用的膠捲相機此時已日臻成熟,1897年推出的「膠捲4號(No.4 Cartridge)」相機,其快門速度最高已達到1/100秒,諸多性能指標的快速發展,已經足以讓航拍的照片呈現相當清晰的畫面圖景。▲柯達「膠捲4號」相機
1897年出品
具體這次航拍使用的是否就是這部相機,我們尚不能確定,但至少不用象此前「溼版時代」的攝影師那樣背負著巨大而沉重的機身進行拍攝,設備技術的迭代更新為航拍提供了完備的技術支持。
幾張當時航拍的花絮照片:
▲
▲
▲根據整個拍攝過程,我們繪製示意圖如下:
▲第一次拍攝示意圖
(你好北平設計)
由上圖可見,第一次拍攝在北海東側,分別向東拍攝了景山(a)、向東南拍攝了紫禁城(b)、向西拍攝了瓊華島白塔(c)。▲a:向東拍攝的景山
摘自《氣球下的中國》第17頁
▲c:向西拍攝的北海瓊華島
摘自《氣球下的中國》第20頁
第一組拍攝完畢後,氣球由地面上士兵牽引,經過「金鰲玉蝀橋」一路向西,至西安門東側附近第二個拍攝地點,如下圖示意:▲第二次拍攝示意圖在此又拍攝了四張照片,即向東拍攝了景山北海區域,向東南方向拍攝了「北堂舊址」蠶池口教堂(e),向西北方向拍攝了「北堂新址」西什庫教堂(f1)及旁邊一個炸彈爆炸後留下的彈坑(f2)。
▲d:向東拍攝的北海景山區域摘自《氣球下的中國》第19頁
▲e:向東南拍攝的蠶池口教堂(北堂舊址)
▲f1:向西北拍攝的
摘自《氣球下的中國》第17頁
北京有「東西南北」四大教堂,這裡是其中的「北堂」。蠶池口區域是舊址,是法國傳教士於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創辦,至1888年因中南海擴建而搬遷到西什庫新址。「北堂」搬至新址後,蠶池口的舊堂一直未拆除,因此到這次航拍時兩座教堂均存在,它們是法國在遙遠東方古都中的標誌性建築,因此也就理所當然的成了這次航拍的目標。▲f2:西什庫教堂旁邊的彈坑
摘自《氣球下的中國》第2頁
就在這次航拍前的幾個月,北京剛剛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動蕩與浩劫。1900年6月,十萬義和團高舉「扶清滅洋」大旗進入北京,京城內所有「洋人」及他們的教堂、店鋪等都成了他們進攻的目標。短短幾天,「四大教堂」中的三座以及北京城內十多座教會建築均被搗毀,只有西什庫教堂仍在堅守。據《北京天主教堂之圍》一文所載:「北堂聚集了30名法國軍官和海軍陸戰隊隊員、10名義大利人、13名法國神父、20名修女和3200多名本地教徒」。久攻不下,於是義和團便挖掘地道、埋設炸彈,將東北角的仁慈堂炸毀,致使裡面400多教民及兒童死亡(大部分為中國人)。本次航拍最後一個地點是位於東交民巷的法國大使館。氣球再次升空後拍攝了使館區域及北京內城的南側城牆。▲東交民巷的使館區摘自《氣球下的中國》第18頁
以上就是北京乃至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航拍,它讓我們第一次以「上帝的視角」俯瞰了120年前帝都的風貌,巍峨雄偉的北京城牆、金碧輝煌的帝宮殿宇、縱橫交織的街巷胡同,都在照片中一一呈現出來。03
▲頤和園佛香閣
▲頤和園佛香閣
▲北海團城
▲北海
▲北海堆雲牌樓
▲布滿彈痕的皇城牆
▲西什庫教堂
▲大高玄殿習禮亭
▲金鰲玉棟橋
▲金鰲玉棟橋
▲慈禧專用火車
▲天壇大理石欞星門
▲祈年殿
▲從圜丘壇看皇穹宇
▲婚禮隊伍
▲街邊攤販
▲剃頭
▲水井打水
04
雖然這些花紋與我們正宗的傳統紋樣還存在一定差距,但這恰恰反映出當年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與想像,其中很多看來還是別有韻味、妙趣橫生。
蝙蝠中國結吊墜荷包紙麻將蓮蓬仕女龍旗龍紋香爐壽龜由上面這些插圖可以看出,當時的西方人對我們的了解還算充分,很多常用的中式紋飾都出現其中(麻將的出現倒有點意外),從而也看出當時的法國小編絕不滿足打造一本簡單的影集,而是想通過這本畫冊讓西方讀者能夠更加充分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底蘊,這一點還是讓今天的我們比較欣慰的。05
好了,溜縫兒的餐前小點已經講完,下面進入正餐時段,全本影集展示如下,諸位上眼吧..
文字說明的部分頁面
P1 - P10
END
影像 | 城市 | 歷史 | 回憶
全本《氣球下的中國》
https://pan.baidu.com/s/1pXY36qE6OkdV_CJnbeCSKA【上期內容】
【古都變遷】
【史話輿圖】